大型的战略轰炸机不是一般国家的工业基础能干的,世界上只有美苏的工业基础能干这活,就是空客的大型鍛件也是俄罗斯帮干的,(如主梁)几十米长的主梁要六万吨及以上压机才能加工,原来只有苏美有,早几年中国造出来八万吨的,有了大件的加工能力卡萨斯贝。任何这种特种设备军工所需,你没有设备加工人家是不给你干的,设备不卖。轰六k只是中远程轰炸机,不具备现代作战性能,要做到洲际打击基本不可能,依我看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具备制造使用战略轰炸机的条件:

A.具有制造大型飞机的主要设备,如具备六万吨压力以上的锻压设备,压制钛合金一类主梁,具备真空电子束焊一类焊接等设备的加工能力;

B.高质量大推力的发动机,靠买是不行的,军用别人不卖,世界没有几国能造,美国打死也不卖你,俄罗斯质量也不太好,飞机也不卖给你,务必自己能造;

c.材料工业,航空工业特种材料,高性能防电磁波.红外波涂料研制,如高性能的炭纤维、钛合金等的生产与制备;

d.航电系统、要洲际打击要具备看得请看得看得见物理隐形的雷达和光电探测设备,洲际通信.指挥.打击、控制能力;

E、具备先进的制导雷达.红外光电,激光制导与卫星制导.这些制导打击的先进传感器系统,强大的电子对抗抗干忧能力等先进探测跟综等电子战能力,才能心明眼亮;

f、先进的自卫能力武器.动能的.电磁的(微波.激光)和远程打击以及各类打击弹药的开发研制,做到备有各类专用彈药智能化(钻地彈.杀伤.反雷达.反航母等专用弹研发制备)强大打击能力具备,这不是光有一架飞机那么简单,具备强大的能力,才能立威!

G.人员的培养,強大武器系统需要具备知识面宽,多学科能力的人材,才能做到正确规划,经济有效的研发(这是最大的节约)、然后是合格操控人员培养,这是需要基础的,不是一两天就能熟练掌控的。

L.还要适合地面的系统,燃料.弹药补给及后勤支持系统,还有一些专用工具工具配套研发,如彈药加挂运输送一体车,燃油加注专用设施等。指挥系统设施、大型机场、大型机库、维护保养设施及人员培养等的具备,只有具备以上几点才可能具备战略轰炸机和使用轰炸机,才能具有效强效能。这些条件和能力具备,战略轰炸机自然就能制造出来了。并使国防资产发展应有的效能。

H.这一切都需要经济基础.需要投入,只要有决心做好,战略轰炸机的成功制造只是时间问题。

我是一个退休工人.能力有限,说到这,欢迎指正。

当年中国有三款战斗轰炸机进行竞争,为何歼轰7飞豹会胜出

歼轰-8和强-6出局最主要原因在于发动机,歼轰-7选用斯贝发动机就已经赢了一半当初与歼轰-7竞争的还有两个,一个是沈飞的歼轰-8项目,另一个南昌的强-6。这两个项目,其实都与米格-23比较有渊源,虽然中苏交恶之后,我们没办法跟以前一样从苏联那边获得先进战机技术。但是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跟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转投美国,跟苏联断了关系,我们以为埃及空军提供米格-17和米格-21的零部件和维修支持为条件,从其获得了多架各型号米格-23,以及相关导弹。现存航空博物馆的米格-23,米格-23后发展出专用的对地攻击机型米格-27。

卡萨斯贝:中国为什么未能研发战略轰炸机

沈飞的歼轰-8计划,实际上就是把歼-8借鉴米格-23进行修改,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尾部设置同样的腹鳍,机翼增加边条翼,增加翼面积。这里借用下网易谈兵的CG图,制作比较精良,除了边条个人觉得做得稍微大了点。但是歼轰-8方案最大问题在于,其设计平台歼-8是立足于高空高速,在70年代末,我国空军还压根没掌握高空高速情况下进行精确轰炸的能力,对地攻击必须要强调低空低速性能。尽管歼-8为此进行优化设计,但是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陡然变化,依旧很难适应,过于细长的机身,三角翼机翼展弦比太小都不适合这一任务。

卡萨斯贝:中国为什么未能研发战略轰炸机

另一个方面在于其使用的还是涡喷-7A发动机,耗油量太大,而后面改进的歼-8II内部油箱本身也就4.2吨,只能支持其800公里作战半径,如果携带大量炸弹重载去轰炸的,作战半径可能要缩水到500-600公里左右,完全没有吸引力。但是歼轰-8包括进气道和机尾等研究,后来被应用在歼-8II改进型上面,也算是项成果。

卡萨斯贝:中国为什么未能研发战略轰炸机

卡萨斯贝:中国为什么未能研发战略轰炸机

卡萨斯贝:中国为什么未能研发战略轰炸机

卡萨斯贝:中国为什么未能研发战略轰炸机

与歼轰-8这种属于歼-8进行米格-23化不同,南昌的强-6是在米格-23进行仿制和升级,陆孝彭设计师还非常大胆和有野望,进气方式改为腹部进气,不仅发动机计划使用涡扇-6涡扇发动机,而不是米格-23用的图曼斯基R-29涡喷发动机。而且还打算学美军F-14一样,计算机自动控制可调后掠翼,而不是米格-23和米格-27那样固定三个档位手动调整。不仅对地攻击能力非常强悍,而且空战性能也相当不俗。如果强-6能够达到设计成功,达到预期效果,那可以说是当时相当不错的战斗轰炸机,小号的F-14D“炸弹猫”。

但是很遗憾,强-6方案被涡扇-6坑出血,做为我国第一款涡扇发动机,涡扇6在1964年开始正式研制,在那个浮夸风盛行的年代,涡扇-6一开始指标就定的非常高,后来改进型涡扇-6G更是达到最大推力14吨,推比7,比太行都还牛!可以说当年一开始涡扇-6指标就完全脱离我国发动机实际研发生产能力,要知道歼-7的涡喷-7发动机都是80年代与西方国家技术交流后才成熟的。但真正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研制过程中严重的浮夸风,受动乱影响,涡扇-6四次上马、三次下马、五次转移研制地点,十年未能加工出一台试验机,研发历程非常不顺利。但结束之后,短短4年时间就交出成果,研发成功了。然后一上机试验,几乎可以用“炸裂”表演来形容,大的问题列出二十几项,退回给研发单位。而研发单位不负众望,半年多功夫又来邀功说解决全部问题,之后又是炸裂表演退了回去。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三四次后,上级把整个项目取消了。

所以说歼轰-8和强-6出局原因,最主要还是其自身问题导致。歼轰-7虽然设计中庸,但是其方案技术风险最小,性能也满足军方需求。关键在于其一开始就选择英国斯贝发动机就赢了一半,该发动机本身美军就拿来装备A-7攻击机,性能出色,可靠性非常强,避免了当时很多个战斗机研发方案最终受困于发动机问题而下马的命运。而这实际上武器研发时从之前的跃进激进思想,回归务实的思想和思路。强-6和涡扇-6实际上很可惜,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制度没有跟上,科研机构浮夸造假风甚行有关,军方怕了,还是歼轰-7保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