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的战术体系中,最为著名的是马其顿方阵。其实马其顿方阵只是一种重步兵方阵,在当时的西方来说也是最好的重步兵方阵,但是并不是亚历山大能够取胜的唯一法宝,只是他战术的一部分,说白了亚历山大是一种步骑结合的战术,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善于使用骑兵的将领基本都是军事大家,当时西方的亚历山大汉拔尼、汉尼拔、大西庇阿、凯撒其实都是使用骑兵的高手,东方有卫青和霍去病。

汉拔尼:谁能解释下历史上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的战术体系

汉拔尼:谁能解释下历史上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的战术体系

汉拔尼:谁能解释下历史上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的战术体系

亚历山大的战术体系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完善地使用步骑结合战术的西方军事家,他的马其顿方阵来说是当时最好的重步兵方阵,其特点是攻防能力非常强,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移动速度太慢,并且侧翼需要有保护,否则容易被对方从侧翼包抄汉拔尼。

汉拔尼:谁能解释下历史上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的战术体系

▲伊苏斯会战示意图

比如在著名的伊苏斯会战中汉拔尼,亚历山大有3.6万名士兵,对战15万名波斯大军从人数上来说处于绝对的劣势。亚历山大的战术在于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为主的重步兵在正面抗住对方的正面进攻,骑兵在侧翼发动进攻,直扑对方的指挥中心(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击垮对方指挥中心后,波斯军全军崩溃,从而获得战役胜利。

但亚历山大的战术不是很完善,马其顿方阵基本在正面是硬顶对方的进攻,在好几次会战中马其顿方阵在面对对方正面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的时候也险些崩溃汉拔尼。幸好在马其顿方阵崩溃前亚历山大的骑兵部队冲垮了对方的阵型,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在亚历山大之后,他的战术体系逐渐成为了当时西方的主流战术,后来历代军事家对这个战术体系进行了改进汉拔尼。

亚历山大战术的精髓就在于正面步兵顶住对方进攻,骑兵侧翼攻击,所以需要有精锐的重步兵和骑兵,这个战术体系才能发挥效应。

汉尼拔的战术版本汉尼拔其实是亚历山大的弟子,尽管亚历山大没教过他,但汉尼拔是学会了。

在汉尼拔的战术体系中,步兵不再在正面硬顶对方的进攻,而是在对方进攻过于猛烈的时候边打边撤,缓冲对方的冲击力,同时不断地向对方的侧翼移动。骑兵在侧翼发动进攻,迂回到对方的背后,从而将对方全部包围,力图全歼敌军。

典型的就是坎尼战役,汉尼拔最前面是半月形的步兵方阵,由高卢步兵组成,在高卢步兵的后面是精锐的西班牙步兵,两边是骑兵部队,当罗马军团重步兵正面进攻的时候,高卢步兵抵挡不住便往后后撤,在后撤的同时往两翼扩展,将中间留给精锐的西班牙步兵,西班牙步兵抵挡住了罗马军团的正面进攻,此时侧翼的骑兵也迂回到了对方背后,从而包围了整个罗马军团,几乎全歼了庞大的罗马军团,取得了坎尼战役的胜利。

大西庇阿的战术

布匿战争时期,罗马著名统帅大西庇阿其实是汉尼拔的弟子,虽然汉尼拔没教过大西庇阿,但是他的战术精髓西庇阿是学会了。

▲扎马战役初期

扎马战役是西庇阿与汉尼拔唯一的一次对决,这次对决双方实际上使用的是同一套战术,那就是步兵正面抗住对方,骑兵侧翼进攻。但是此战来说,汉尼拔手上只有1.5万名从意大利带回的亲兵战斗力强悍,其他的基本都是鱼腩部队。而西庇阿手上的重步兵都是征战多年的老兵,战斗力非常强悍,最为重要的是他当时得到了当时地中海世界最好的骑兵,努米底亚骑兵。所以此战其实开战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多少悬念。

▲扎马战役后期

西庇阿战术改进的地方在于他在进攻的时候中央的重步兵会尽量往对方的阵地斜插进去,也就是尽量增加罗马军团的灵魂,重步兵的攻击面,这是针对罗马军团特点制定出的战术。汉尼拔当时的骑兵部队质量也不好,结果被西庇阿的骑兵在侧翼突破,从而包围了汉尼拔的部队,此战汉尼拔败北。

这就是当时西方的基本战术了,所以说马其顿方阵其实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神奇,也不是一个万能的作战方阵,需要骑兵配合,如果只是单独使用的话,作用非常有限。

在亚历山大之后希腊地区也有很多国家使用了这个方阵,但效果都不好,原因就在于真正能读懂亚历山大战术体系的人在当时非常少,有一个皮洛士读懂了,成为了当时地中海世界闻名的武将。在皮洛士之后汉尼拔读懂了,就成了罗马最大的噩梦。这也说明即便是西方人,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几个人看懂亚历山大的战术。从亚历山大到汉尼拔时代,经历了100多年,也就出了3个人看懂了他的战术,皮洛士、汉尼拔和西庇阿,说明天才的战术还是需要天才才能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