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说是“消费情怀”还是“回忆杀”,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回忆杀是文化,消费情怀是商业价值87红楼梦演员重聚。

这是很正常的节目形式这种节目形式对于新事物来说是有一定批判性的87红楼梦演员重聚,或者是至少这些节目在推出来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是在批评新事物的功利性强和急躁。剧组重聚这种节目形式最早出自访谈类节目里面,如《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这类的面向演艺圈人士的访谈节目,只不过是把只针对一个人变成了针对一个节目或者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这种形式全世界都有,只是中国电视台多且竞争大又在互联网视频的冲击下,加上时间合适就将这类节目延续到了综艺节目里面。一方面这是一种创新,做的不好也是恶搞。

现在有条件去做这件事情我们现在不妨收缩一下范围87红楼梦演员重聚,只讨论电视剧剧组的这种现象。这些事因为有群众基础所以不担心没人买账。这有着历史条件又有现实基础。

中国电视机的普及其实是在新世纪前后才全面普及的,与电视剧产业发展的时间相比有滞后性87红楼梦演员重聚。在1990年前后的这个时间里,看电视还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端的娱乐活动。当时有些电视剧其实是举国之力来打造的精品,如老一版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和《红楼梦》。事实上就今天各种剧组重聚搬到节目里面的,大多数都必须是精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现在的这种剧组重聚理解成是这些电视剧的“价值挖掘”也好,是炒冷饭拉一下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好,首先就是有观众基础做的事。

也就是说先有观众基础和重播率存在87红楼梦演员重聚,有看点才愿意去“打捞”出来看,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文化价值那就只能是少数电视台才做的。

而在1995年以后,电视剧产业的全面成熟,港台地区的电视剧也在大规模引进,成为很多80后和90后对电视剧电视剧情结。恰逢这个时候是电影式微大量电影演员转型的时候,又加上开放取景,港台电视剧的质量也在取得多方面的提升。这些电视剧于今天来说差了二十年,是个合适“炒冷饭”的时候。且现实方面港台电视剧产业在今天拥抱内地融为一体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这些“回忆杀”既是一种回顾,也是港台演员的宣传需要。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台剧《新白娘子传奇》和1港剧1995版的《神雕侠侣》。

这些事情不光有卖点也有价值如果把这些老演员去见面上节目就是“卖惨”和讲内幕,这是不对的。其实作为节目迎合各路观众口味,八卦是少不了的,严肃回顾经典和谈一下人生影响才是主题,也是意图在正视作品的价值。如1987版的《红楼梦》,就是整个中国文艺界在做的事情,不光是演员筛选和剧组组成,其背后的学术顾问和社会支持,加上制作时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对很多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生印记。又比如1993年版的《三国演义》,其创作意义已经超出了娱乐需求,最初的创作目的之一就是文化普及,现在不过是重复一遍强调这件事罢了。

于今天来说是很多电视剧产业从业者要学习的,当然观众也要学习,这样才能有助于拉动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而对现在的很多从业者来讲,也是一种模式的探索,即把电视剧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今天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新的模式形成提供技术条件,特别是对电视台来说更是急切需要的。

这是在搞笑吧。87版是窜改原著最多的一版,说难听点就是篡改。

主要原因是红学家们参与过多,每个人都要往里面塞进一些私货,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最懂曹雪芹,干脆比曹雪芹本人更懂。特别是结局部分,胡编乱造,惨不忍睹。

起主要作用的是周汝昌和编剧周玲。虽然都是大才,我还是以为,你大可以自己另外写一本什么白楼梦黄楼梦,不要乱改人家的东西。

虽然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不是作者原作,是高鹗续作,但是那帮拍电视的就一定比高鹗要高明多少,我还真不相信。

之所以很多人以为87版最接近原著,那是因为大部分观众没有读过原著,先入为主,把电视剧当成原著了。再加上人云亦云,信了那帮红学家的鬼话。

这个现象很多。像我家小朋友,先看了电视剧《水浒》,然后看原著,气得把书扔了,说书上写错了,那些人没那么坏。

还是要读原著,免得上当。

87红楼梦演员重聚:一些剧组N次重聚,是「回忆杀」还是「消费情怀」你怎么看

一、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

87红楼梦演员重聚:一些剧组N次重聚,是「回忆杀」还是「消费情怀」你怎么看

陈晓旭在拍完《红楼梦》之后,原本想着在演艺圈发展,但她演的林黛玉太深入身心,无论演什么观众都会觉得这是林黛玉,所以她跟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演了《家春秋》之后,就转行做起了商人。

87红楼梦演员重聚:一些剧组N次重聚,是「回忆杀」还是「消费情怀」你怎么看

陈晓旭的生意做的很成功,多年来,跟剧组的不少人也一直都有联系,剧组二十周年再聚首之后不久,晓旭被查出换了乳腺癌,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晴天霹雳。

87红楼梦演员重聚:一些剧组N次重聚,是「回忆杀」还是「消费情怀」你怎么看

晓旭是很早就皈依了佛门的,得知得了绝症之后,她只有提前出家,在剃度出家后不久,晓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的一生定格在42岁。现在北京天寿园有陈晓旭墓,并有汉白玉雕像,供晓旭生前好友和柳絮们追思悼念。

87红楼梦演员重聚:一些剧组N次重聚,是「回忆杀」还是「消费情怀」你怎么看

87红楼梦演员重聚:一些剧组N次重聚,是「回忆杀」还是「消费情怀」你怎么看

二、贾瑞扮演者马广儒

87红楼梦演员重聚:一些剧组N次重聚,是「回忆杀」还是「消费情怀」你怎么看

马广儒是个戏痴,短暂的一生都活在戏中。他是个善良而多情的人,是为了爱情可以奋不顾身甚至粉身碎骨的那种,爱的非常热烈,曾经有过两段凄美的爱情。

他原来是宝玉的候选人,后来因为脸上的青春痘一直治不好,就演了一个猥琐的角色——贾瑞,演完之后,他当时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后来先后演过不少戏,都非常好。他一生活在戏中,他的一生就是一出戏。

后来的马广儒,因为爱情和婚姻,养成了酗酒的习惯,最终因为过量饮酒,暴病而亡。他身边的朋友说,他死的时候,电视里正在放凤姐捉弄贾瑞,让贾蓉贾蔷往他身上泼屎尿的情节。

他的一生只有短暂的32年,跟原著里的贾瑞,惊人地相似。

三、贾母扮演者李婷

李婷当年在剧组,一开始并没有分配什么角色给她,她只是每天忙于幕后工作,后来剧照一直找不到贾母的合适人选,结果就想到了她,没想到她扮演的贾母雍容华贵,气质非常符合,于是就由她来扮演贾母。

剧中她跟王夫人的扮演者周贤珍的关系是一对婆媳,但其实两个人的年龄只差了十来岁,那时的李婷只有六十多岁。拍完戏后她就离开了剧组,直到因脑溢血在安徽去世,剧组人才知道。

红楼梦里的贾母,最终活到了八十几岁,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李婷老奶奶去世时,终年73岁,在上世纪,也算晚年了。每次回看红楼梦,都会怀念这位仁慈睿智的老奶奶。

四、小板儿扮演者李玥

李玥很多人都不熟,因为他当年演小板儿的时候只有四五岁,拍戏时,家长都要在跟前看着的,虽然他只有几场戏,但他的人生却很传奇。

拍完红楼梦后的多年中,他从当初的板儿,一跃成为英国剑桥的硕士,一个非常帅气阳光的小伙,而且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习惯特别好。二十年再聚首时,他与刘姥姥的扮演者沙玉华老奶奶哭成一团。

后来他回国办了一家文化公司,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人生刚刚开始,就匆匆谢幕了。有一年元旦后,他开车送朋友回家,因为道路不熟,结果出了车祸,终年只有29岁。这真是天妒英才。

五、林如海扮演者郑乾龙

郑乾龙在剧中扮演的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戏份不多,拍完戏之后他还演了不少角色。他出生在戏曲世家,是上戏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一生参演过不少影视剧,如曾在《渴望》中扮演罗冈,在《华佗与曹操》中扮演华佗。

去世前三年,他突然患上了重病,经过与病魔三年的斗争,最终还是离开我们,离开他挚爱的舞台,终年65岁。巧合的是,他跟陈晓旭在同一年去世。

六、贾赦扮演者李颉

李颉老爷子在剧中扮演的是贾母的大儿子贾赦,原著里,这个角色是个不讨好的角色。贾母说他一屋子的小老婆,不好好做官,整天跟小老婆喝酒,但他的扮演者李颉老师,却是个非常可爱有趣的老头。

他不仅在剧中扮演角色,还抽中指导年轻演员如何演戏,剧中很多人都跟他感情深厚。他跟李婷老师在剧中扮演母子,实际上两个人年龄仅差了4岁。李颉老师于前年的国庆节病逝,享年92岁,算是非常高寿了。

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红楼剧组去世的演员,其实还有一个人不能不说,那就是当年突然离开剧组的乐韵。

七、原定王熙凤扮演者乐韵

她一开始是王熙凤的最佳人选,呼声最高,但最终因为母亲的反对,加上要出国,不得不离开剧组。关于她的故事,我在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简单说一下。

当年乐韵只有17岁,是剧组最年轻的演员之一,她长得非常漂亮,形象气质很适合演王熙凤,但她后来跟一个比她大了三十多岁的香港演员罗烈去了香港,后来被罗烈欺骗了感情。

在香港的短短几年里,乐韵在事业上也没什么大的发展,最终她从13楼跳下,去世的时候年仅28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如果当年她留在了剧组,也许人生之路就会大不同。一念之差,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不由令人唏嘘。同样巧合的是,她跟马广儒在同一年去世。

适逢清明,谨以此文,祭奠已经逝去的红楼梦中人。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