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冰雹就南边有的下冰雹?事实是,中国全境在春夏都有可能发生冰雹灾害。前些日子北京郊区一场雹子砸坏几十辆汽车,其它损失同样惊人。今天就用谁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聊聊雹灾。
夏季下冰雹,太阳高挂在头顶。温暖湿润的季风从大海吹来,与太阳光一起,让空气变得闷热而潮湿。从早上到中午,大地已经被晒得发烫,快速加热着底层的潮湿空气,让它持续上升,进入高空。
每上升一百米下冰雹,温度就会降低0.6度。当水气上升到五千米高空时,温度就接近零度了,乌云开始形成。如果正好遇上高空有南下的强冷空气,便会形成那种高山一般的厚重云层,它叫雷暴云。
雷暴云厚度惊人,一般超过五公里。如果它在远处,你将能欣赏它雄伟的身姿下冰雹;如果它正在你头顶上,那你将如同置身黑夜,最好赶紧躲进室内。
雨滴已经在云中凝结成形,开始下落下冰雹。但地面温度太高,热气形成的上升气流将雨滴向上吹。大部分雨滴被吹回了云层,甚至吹到了雷暴云层顶部。温度跌破冰点,雨滴冻成了冰粒。它们相互碰撞凝结变成玉米粒大小的冰块向下坠落。
如果地面温度不够高,无法形成更强的上升气流,这些小冰块将落到地面,砸落几片树叶子;如果上升气流足够强,把这些小冰块又吹回高空,那就惨了。第二次被吹回云层的小冰块会被气流托在云中互相拉拢,再次结合,变成乒乓球大小的冰球。这时落到地面,就能砸烂瓜果、破坏大棚、把人砸得满头包了。如果有鸡蛋大小,就能砸凹汽车铁皮、穿透挡风玻璃甚至要人性命了。这是冰雹尺寸的极限吗?不是。
世界上公认最大的冰雹,是一块直径达到120毫米,重达776克的大冰雹。这块冰雹比人的拳头还要大一圈儿,堪称冰雹中的“大伊万”。它是于1970年9月3日,在美国的堪萨斯州发现的,有气象观测资料为证。如果它砸我头上,我保证哼都不会哼一声。能形成如此巨大的冰雹,我估计它已经在高空中往返四个来回了。比这再大的冰雹据说也有,但一般结构很松散,含有大量气泡和空隙,所以会呈现乳白色而不是透明的。这样的冰雹破坏力是小于致密紧实的冰雹的。有些消息很夸张,比如下图这个,应该是落到地面后冻结在一起的。
冰雹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水气、酷热的地表温度、稳定而强劲的上升气流和高空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它总是出现在夏天的13点到17点间,从没有听说过清晨或半夜下雹子的。最近气候异常,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如果遇上黑云压城,请别贪恋财物,赶紧找建筑物躲避。不要学抖音上那个冒着大雹子给车盖棉被的人,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武汉315下冰雹,我观察了一下其中的现象。
之前的几天,武汉的气候非常的好,温度骤暖,气温迅速升高,晴空朗朗的天气让公园里的花都绽开了。
这是我3 月14号在武汉九峰森林公园拍摄的图片,鲜花盛开,天空万里无云。
晚上的时候云层开始堆积,有了微弱的霞光,飞机从航线上经过的时候,很轻易就留下了许多久久不散的尾迹云。我当时算了下,大约8分钟上下来一班飞机,轨迹云几乎没有消散的迹象,没有风。可见这个时候水汽已经开始积攒了。
14日的晚上,停车场里水汽非常重,地面湿滑,墙面都是凝结的水珠。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15日。
15日,早上起来天气就已经变了,8点整,在光谷广场附近,车上开始能感受到零星的雨点。车辆被迫开启了除雾,否则里外两层都是厚厚的水汽。
15日下午,5点半,在虎泉街行驶时,看到远方光谷广场的方向打下几道很长的闪电,随后开始下雨,但雨不大,下了一会儿就停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听到汽车广播里说,光谷发生了冰雹。
朋友圈很快被人发了这样的图片。
无从判断真假,因为当时我就在光谷,汽车大致开到了鲁磨路的紫菘花园小区附近。
晚上7点多,接近八点的样子,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当时正在光谷转盘往虎泉街转向,雨水突然就泼了下来。随后车辆打开了雨刷,但雨刷开到最大也毫无作用,车辆只能打开双闪在路边等了一会儿。
雨势来的凶猛,但这股凶猛维持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不多时就可以正常驾驶了。
总结一下,连续几天的高温天气,造成地面蒸发量变大,又受到暖湿气流影响。当遇到冷空气时,产生了局部副压,超高的湿度造成了冰雹的诞生,但冰雹并没有维持很大的范围是。最后开始了一场迅猛的强降水。
到今天早上,水汽已经干燥了,虽然风很大,但地面已经没有任何暴雨存在的痕迹。这应该是一场冷锋过境。
315的冰雹,正是这场冷锋和过强的暖湿气流造成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