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有的地方不让家里的女人也跟着上坟,这有什么习俗吗女儿上坟对谁不好?
谢邀女儿上坟对谁不好。
第一次听说,清明节不让女人上坟的女儿上坟对谁不好。
我们这边的亲明节女儿上坟对谁不好,是个大节。
每年清明节女儿上坟对谁不好,一个爷爷下的子孙,早早电话联系,约定时间哪日一起扫墓。嫁出去的女儿,妥善安排,娘家夫家的清明扫墓时间,争取两家都能安排妥当。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雨是必下的。
清明节的前一天,户里兄弟一起捣清明麻糍,做豆腐,挖春笋,买鱼,买肉,买鸡蛋,做白幡,年长者念经文。
到的清明节当日,家家清晨5点早起,烧肉做鱼煎鸡蛋、煎豆腐、拔小葱、整理麻糍、带上白幡、清菜米饭、绍兴老酒、水煮春笋、时令水果、鲜花、香、蜡烛,(鞭炮,现在禁止就不带了)。一大篮子,一群人浩浩荡荡向租坟出发。
上坟的路线也早已作了规划。第一站定是,同宗太爷的墓地。太宗的墓碑上刻着自大到小的各户成员。每人在太宗的墓碑上,用红漆添一添自己的名字,添一添黄土,清理清理杂草,插上经幡,烧点经文,供上麻糍、鱼肉鸡蛋、春笋豆腐、米饭水果等等贡品,倒的酒过三巡,才能离开太宗的墓地,各自祭拜自家其他亲人墓地。同宗太爷下的人户众多,墓碑上是找不到四辈以下的名字的。同宗中的成功人士,在清明节时会准备大量随手礼,分发给清明节到场的,上坟同宗亲戚兄弟姐妹。村里也会请上戏班子,在村里祠堂唱上三天三夜,或五天五夜,长得也有七天七夜的大戏。村里就聚集了各种小贩,远房近亲,要是谁家清明节有人没有回来,家中的长辈定会闷闷闷不乐长达一年的时间,到的来年的清明,家中人员到齐,这种不愉快,才会散去。
村里的同辈青年,形成一至观念,过年实在忙不回家可以,但清明节不远千里万里也得按时回家。
我的家乡,没有不让女人上坟的习俗,但嫁出去的女儿,回到娘家就要尊重哥哥嫂嫂、弟弟弟媳的思想观念,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家中有人作主,就乐得作个陪衬,当个助手,陪伴爸爸妈妈乐呵乐呵吧。
(原创)的确,很多地方都时兴这个规矩。
“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这句话,不仅是清明,包括春节及全年都有这种说法。
在我们家乡,一直流传着这种传统风俗,祖祖辈辈也遵寻这种传统。这种风俗认为,出了嫁的女儿与亲生父母或长辈上坟对娘家的兄弟不吉利,或许是受穷,或许是病灾等等说法,总之是不吉利的。
执行"计划生育"前,一家人有兄弟姐妹,上坟主要是由家中男性承担,女性未嫁前可以与自己长辈上坟。一旦出嫁后,就不能与亲生父母或上辈人上坟了。常言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她就是男方家的人了。这时,就应该与男方祖宗八代去上坟。这个规矩或许是出自古时候,媳妇要孝敬男方长辈的三从四德这个道德观而来吧!相对应的是家里男性娶了媳妇,媳妇一定会给丈夫祖宗上坟是一个道理。
但是,出了嫁的女儿,可以在清明或其它祭祀时,用香焟纸烛祭奠自己的亲生长辈,用以悼念娘家去逝的长辈,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实行“计划生育”后,每家只有一个子女,或男或女都无定数,独生如果是女性,娘家沒有兄弟,就不会存在不吉利的说法了。就是“计划生育”前,有些家庭后人全是女性,因娘家同样无兄弟,便不存在对娘家不吉利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女儿是应该与娘家长辈上坟的。
虽然说这种传统也许是一种封建习俗,但人们想到怕对娘家不吉利,也是輩辈遵守的。想来,如果违背了这种传统,究竟有何不吉利,估计也无从考察,只是前传后教而已。
其实,上坟是一种祭奠形式,在土葬的长辈坟前上坟除了祭奠,也还有打扫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添土,使坟保持清洁,以示此坟仍有后人管理而已。
现在提倡文明祭祀,献上一束鲜花也是一种祭奠方式。既环保,也不会因上坟的香焟火烛引起火灾,值得提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