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固伦温宪公主。

固伦温宪公主:孝恭仁皇后算不算康熙的宠妃,为什么

清康熙皇帝德妃乌雅氏固伦温宪公主,雍正皇帝生母,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崩于雍正元年(1723年),享年64岁,谥号孝恭仁皇后。关于乌雅氏在康熙帝的后妃中算不算受宠的问题,小编的结论是:不仅受宠,而且身受隆宠。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理由可以概括为“三个最”:

固伦温宪公主:孝恭仁皇后算不算康熙的宠妃,为什么

固伦温宪公主:孝恭仁皇后算不算康熙的宠妃,为什么

(清孝恭仁皇后 德妃乌雅氏)

固伦温宪公主:孝恭仁皇后算不算康熙的宠妃,为什么

一、生育最多。德妃乌雅氏在19岁到29岁的10年间,共为康熙皇帝生下了6个子女,分别是固伦温宪公主: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皇六子胤祚(6岁殇)、皇十四子胤祯(恂郡王允禵)和皇七女(2月殇)、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皇十二女(12岁殇)。德妃乌雅氏生育子女的数量与同是康熙皇帝妃嫔的荣妃马佳氏并列第一,而长至成年的子女数量(2子1女,即皇四子雍正皇帝胤禛、皇十四子恂郡王允禵和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则多于马佳氏(1子1女,即皇三子诚郡王允祉和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换言之,德妃乌雅氏能为康熙皇帝生育这么多子女,至少不能说不受隆宠吧?

(清世宗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清恂郡王 爱新觉罗·允禵)

二、晋妃最难固伦温宪公主。据史料记载,德妃乌雅氏原是隶满洲镶蓝旗包衣。由于出身微贱,她14岁入宫时只是位分最低的“官女子”,16岁晋封“常在”,之后晋封“贵人”,20岁晋封“德嫔”,22岁晋封“德妃”。可以说,与同年册封妃位的荣妃马佳氏、宜妃郭络罗氏、惠妃纳喇氏相比,只有德妃乌雅氏是从位分最低的“官女子”一步一步走到“德妃”妃位的。其晋妃之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康熙皇帝的盛隆宠爱,乌雅氏想从“官女子”晋升至“德妃”妃位,岂非痴人说梦?

(清圣祖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三、凭子最贵。德妃乌雅氏为康熙皇帝生下的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和皇十四子胤祯(恂郡王允禵),均是康熙皇帝晚年最为看中的皇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位皇子就是康熙皇帝晚年期许千秋万岁之后承继大统的两个储君人选。换言之,将来继承康熙皇帝皇位的,除此二子,再无他人。对德妃乌雅氏而言,此二子将来无论谁承继大统,自己都会“母凭子贵”,晋位皇太后;即便是崩逝之后,也会被追谥皇后,与康熙皇帝合葬同穴、共享太庙。这难道不是康熙皇帝对德妃乌雅氏最大的恩宠吗固伦温宪公主?

《红楼梦》探春的原型,主流的说法有3种,下面分而论之。

固伦温宪公主:孝恭仁皇后算不算康熙的宠妃,为什么

第一、探春是废太子胤礽第六个女儿的原型

固伦温宪公主:孝恭仁皇后算不算康熙的宠妃,为什么

历史上是真有贾探春,她就是废太子胤礽的第六个女儿的原型。史称“和硕淑慎公主”,其母为允礽侧福晋唐氏。和硕淑慎公主留下来的资料不多,只知道她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月初二日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十日卒,享年77岁。墓地在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乡后新发屯东一华里处。

固伦温宪公主:孝恭仁皇后算不算康熙的宠妃,为什么

众所周知,自来有“满蒙一家亲”之说。早在关外征战、定鼎中原之前,满族上层与蒙古族上层就不断以通婚形式,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满蒙联姻这一政策,从努尔哈赤时期,一直持续到清朝道光年间。几乎每一任皇帝都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蒙古,作为满蒙链接的桥梁。可以这样说,百分之九十的清朝公主的最后归宿,都是蒙古。而雍正登基时已经四十四岁,却只养大了一个女儿。所以当时雍正与蒙古王公之间的政治联姻,是大大地欠缺。于是他从兄弟那里认养了三个女儿,封为公主。她们分别是:

怡亲王胤祥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嫁蒙古喀尔喀亲王,丹律多而济之子,多尔济塞布腾。

庄亲王胤禄第一女和硕端柔公主。嫁蒙古科尔沁郡王,清齐默特多尔济搜索。

废太子胤礽第六女和硕淑慎公主。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

所以在她十四岁的时候,被雍正收为养女,从禁所里接了出去。在雍正四年,她十八岁的时候,下嫁给科尔沁、孝惠章皇后母家的从孙,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被封为和硕淑慎公主。没过几年,到雍正十三年二月,这位观音保就死了。那一年,和硕淑慎公主才二十七岁。从此守寡,一直守到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十日去世,终年七十七岁。她的一生,十四年随父被幽禁,五十余年守寡,这就是一个大清公主的命了。

第二、探春的原型来源于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只有一位皇后并无其他妃嫔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在当代青年心中的形象很好。甚至一些人把朱佑樘吹捧成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为什么说探春的原型是朱佑樘呢?

我们来看关于探春的曲子“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朱佑樘,他的生母纪氏是云南人,所以说“路三千”、骨肉分离。后来朱佑樘和父亲相认后不久,纪氏就莫名死去,这又是生离死别的骨肉分离。再后来朱佑樘即位,思母心切的他为了找寻生母以及生母的家人,发动大军到云南寻找多时,未果。

这是两个“分骨肉”的故事,特别是最后一句“奴去也,莫牵连”,像极了纪氏的口吻,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和父皇相认,而自己死期将至,仍然含泪在心里和儿子告别:“你们父子团聚我就放心了,我走了,你们不要牵挂我”。

朱佑樘是位有为皇帝,他和探春一样,也是精明干练,有抱负和雄心,拿所有评价有为皇帝的词来评价他都可以,而且有能力支持他的雄心,更为难得的是,贵为皇帝的他竟然是“一夫一妻”的模范代表。探春最后的结局小说并没有写,其实这和朱佑樘一样的,就是没有意外的正常离去。

第三、探春的原型是康熙帝的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

小说中贾探春行三,是个贾府的“三小姐”,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姐妹,而固伦荣宪公主也是康熙的第三女、太子允礽(贾宝玉)的同父异母的姐妹。康熙皇帝的第三子为爱新觉罗·允祉,第三女则为——固伦荣宪公主,这康熙皇三子与皇三女为一母所生,他们的母亲是康熙的庶妃——马佳氏,马佳氏共育五子一女,而得已存活下来的,只有这一儿一女!

  再看小说,小说中贾府的三爷与三小姐也是一母所生,他们的母亲则是贾政的妾——赵姨娘,这小说中的三爷与三小姐和历史上的皇三子允祉与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一样也是庶出、同样也是一母所生的姐弟关系!这是不是太巧合了?

  清朝贵族实行的是指婚制度。十九岁的荣宪公主便被父亲指婚给了巴林郡王乌尔衮。乌尔衮勇敢刚强,善骑射,于清康熙二十九年,二十岁,就率巴林右翼旗兵丁参加了清朝历史上有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康熙帝对乌尔衮十分赏识。荣宪公主远嫁蒙古,探春远嫁海南,同样的高贵同样的远嫁,但是这样皇家的事情当时是不能被讨论了,作者敢如此的隐喻,只能说胆子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