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解决困难】
(1)家长平时别施压,总提过高要求,要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付云皓。
(2)在与孩子交流时态度要和蔼,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恐惧心理付云皓。
(3)平时父母在处理问题时心态也要平和付云皓,你着急孩子也着急。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着急的性格,而且欲速则不达。
(4)告诉孩子有困难不怕付云皓,而且谁都会遇到困难,重要的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有了方法困难就容易解决。
(5)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或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解决,逐渐养成战胜困难的信心付云皓。
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或不只是奥数教育,而应该是义务教育改革的方向。
近十几年来我们的义务教育改革方向,总体上是在中小学阶段“减负”,推动“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从理论上看这似乎并无不妥,但实际上呢?
最初“减负”针对的是课时过长、作业过多、教学内容过重过难和课后补习、奥数等等“不必要的教育内容”,但这些“减”了应试教育模式不改,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和家长谋求“堤内损失堤外补”,通过课后班和私下补习把义务教育范畴内“减”的再增加回来以应付考试和竞争。于是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减轻考试负担,包括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减少高考门类科目……最新的趋势则是把“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招生范畴,并进一步减少学校教育的分量和内容。奥数的取消和奥数成绩的节节退步,只是这一系列操作的必然结果之一,而非根源。
认真说,奥数多拿或少拿几块金牌的确不是大问题,因为实际上很多欧美国家也是靠聚集精英和吃小灶来夺牌的(我知道的一位拿过3枚金牌的加拿大华裔选手,其所就读的公校为保证他专心冲金,竟让他停了好几个学期的正常上课),但其背后的不断“减负”、对“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和对考试及高校录取的改革思路,才更值得担心。
义务教育范畴内“减负”,但社会竞争压力不减反增,其结果只能是每个“成品人才”的“含金量”不能减,但义务教育所提供的“平价金”大减,结果只能是“有能力家庭上算”(因为他们可以自费“充金”);同样,“素质教育”只要到提高阶段就是“砸钱砸时间游戏”,谁更占便宜不言而喻;最后,高考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必须承认,它是中国当前社会为数不多相对公平、给草根阶层子弟更多靠个人努力改变后半生命运机会的平台之一,降低高考难度、减少高考录取比重、赋予“素质教育”更多权重,这样的改革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教育公平性,我不说,你们说。
中国之所以能在几十年时间里从一个文盲遍地、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变成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竞争性的社会,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社会阶层固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被打破,和义务教育的充实让更多草根子弟获得相对多、相对公平的学习竞争力,而当前的某些义务教育、高校招生改革思路,即使初衷是好的,但在操作中都有意无意在不断削弱这些促使中国社会“提速进步”的优势和原动力,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纲举而目张”,我们与其反思一个奥数,还不如追根溯源,反思近年来针对义务教育和高校录取制度的改革,是否在某些方面走入了误区。
这样的文章一定会引发争议的,即便是写的客观全面,作为一名20年职业经历的记者,我可以肯定地这么说。我仔细看了记者采访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以及文中主人公付云皓发表的《奥数天才付云皓自白书: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两篇文章。
引发争议最大的焦点在于:有人认为记者采访的文章《奥数天才坠落之后》预设了立场,将奥数天才坠落到一个二本师范院校去教书就是一种坠落;而反向的观点认为,“我作为一个作者笔下‘不成功’的例子,却活的很快乐很充实,这些貌似没有必要写进去”。
我的看法是,两者的观点都没有错。首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记者采用了哪些事实,又从什么角度来得出“天才坠落”的结论的。
在记者采访的文章中提到,付云皓是“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和2003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代表那一代最杰出的数学头脑;现在参赛的学生,10年后将成为世界上握着知识、智慧金钥匙的劳动者,未来属于他们;IMO参赛者成年后大多会继续从事数学研究,2000年以后的14位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IMO的获奖记录。
然而,被保送上北大的付云皓最后却沉溺与游戏,而不屑于除了数学之外的其他的学科的学习,导致大学没有毕业。
后来在时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朱华伟的拯救下,专门为付云皓一人开设了广州大学「数学教育与数学奥林匹克」的硕士学位,如此才将付云皓救出了泥潭。
后来,付云皓在清华博士考试中再次失败,这让付云皓倍感挫折。在他跟记者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用了“悲哀、疯狂、堕落”这样的字眼。最后,付云皓不得不将自己的人生坐标设定在广州的一座二本师范院校教担任数学老师,兼职各大奥数比赛出题、阅卷、颁奖的奥赛教练。
基于这样的一些事实,记者写到,“占领IMO高点的、备受期待的奥数天才——在接下来的十五年中,却意外地在学术界消失了。”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记者得出了“天才的坠落”的观点。
那么,我们再看看付云皓本人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付云皓则认为,记者的主观意识太强,认为在学科上有天赋的孩子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否则像他现在这样当一个大学老师,就是不成功。
付云皓还认为,正是按照记者的这种带有偏见的思路,就没有将自己的现状“不成功”,却活的很快乐很充实的事实写进去。而且付云皓还专门提到了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方向的硕士也意味着,付云皓可能从此都和学术研究无缘了。”
付云皓在他的文章中认为这句话,“似乎暗含着一种专业歧视,教育方向和学术研究是两条平行线,似乎优秀的研究者都不能从教师中产生,当了教师就没办法做研究了?”
实际上,记者在文章后面的一个章节中,以“人们总是期待进化的发生”为小标题写到了记者对付云皓的一种期望,期待他的爆发和表现。由此可以看出,记者更多地是认为,如果付云皓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如果更理想一点,与科研实践更接近一点,可能更加有利于付云皓人生价值的体现,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综合来说,记者写这篇文章确实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同时也是记者的一种惋惜之情和对一个曾经的天才所寄予的厚望;而对于付云皓,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可能他的智商很高,但情商确实还需要修炼,从他在大学时代跑进老师的办公室质问老师说他的坏话,到现在这篇《奥数天才付云皓自白书:我没有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的行文思路,我只能下此结论。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如果真的是天才,坠落了之后还可以照常升起,只要如付云皓文章中所说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样,实实在在去干就好了,记者的文章可能有失偏颇,但对付云皓不失为一次刺激和提醒。
假如未来没有干出什么成绩也不要紧,天才坠落的又不止你付云皓一个,如果真的坠落了,那就是坠落了,过普通人的生活也挺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