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还算有发言权。我是上海博物馆的讲解员志愿者台北故宫镇馆之宝,正好可以回答一下。你说的情况那要分什么样的镇馆之宝。书画的确不容易见到,青铜器、瓷器之类的还是经常能看到的。就比如说你三张图里的后母戊大方鼎,不就一直摆在国博大厅里,随时可以看到吗?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所谓镇馆之宝,基本上名气都不小,国之重器,珍贵非凡,许多更是极其稀缺,海内孤品。因此保存上非常要紧,不能让它们有进一步的损坏。比如青铜器,虽然本身有不同程度的氧化,但那主要是长期埋在地下所致,只要保护得当,不置放在过于潮湿的环境中,青铜器不会有严重的进一步损伤,所以,大多数博物馆的青铜器镇馆之宝都是放在展厅中可以看到的。像台北故宫的毛公鼎,都有指示牌告诉你在哪儿。我们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也在青铜馆最显眼的位置。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但是书画作品就不一样。就比如我们上博书画作品都分ABC三套,定期更换,轮流展出。一套展出时,另外两套就在库房中保存并适当维护保养。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中国书画主要都是作于宣纸或是绢布上。这样的材质,怕水怕火怕强光,不能太湿又不能太干。特别像那些唐宋时期的书画作品,已经历经一千多年,有的纸都脆了,一碰能碎一地,虽经修复师长期修复,看样子已经好很多了,但实际上还是很脆弱。因此,对它们最好的保存方法,自然是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内,用最合适的环境伺候着。多年都不见天日,因为真的不能让它们进一步损坏了。毕竟在博物馆内保护的意义更大于给观众看。比如曾经在一次讲解中,有个观众拿了张宣传册问我这个在哪里,我一看,是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唐摹本,上博书法馆的镇馆之宝。我只能抱歉的跟他说不好意思,这个我在这儿呆了六年了,我也没见过。

但也不是说书画作品的镇馆之宝就一定看不到。只是会难得一些。大家知道故宫的清明上河图每次特展展出都会大排长龙,想看到就要看造化了。我们上博最近首次将镇馆之宝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放在常规展展出,但是也不能随其他展品一样展出半年一年的,仅仅两个月就要重新放回库房保养,不过已经相当难得了。

所以呢,要看一些书画镇馆之宝,主要还是要关注博物馆的动态,一有机会就去,不是没有机会一睹芳容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到底是谁的陪嫁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举行了一次选后大典。明为依照光绪皇帝本人意愿选择妃嫔,实则是慈禧太后本人乾坤独断。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瑾妃)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什么每次去博物馆,永远都见不到镇馆之宝

在这次选后大典上,慈禧太后将自己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隆裕册封为皇后。将原户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指给光绪为妃,即后来的瑾妃和妹妹珍妃。

由于慈禧太后担心光绪妃嫔过多将来会影响到自己亲侄女受宠,故只立她二人为妃。

次年,即1889年。清皇室为光绪皇帝举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礼。(这既是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皇帝婚礼大典)

中国自古代始即讲究婚嫁时女方要陪送礼物。小到寻常百姓,大到帝王之家都遵循这一礼制。

瑾妃嫁给光绪皇帝时亦准备了丰富的陪嫁品。其中就有一件稀世珍宝——翡翠白菜。

翡翠白菜是用一块天然的玉,经能工巧匠打磨而成。它长18.7厘米,宽9.1厘米。工匠顺应材料天然的色泽,以这块玉的深绿色部分做成白菜叶,白色部分转化为新鲜、包含水分的白菜茎部。然后又借助这块玉的其他颜色部分雕刻上了螽斯和蝗虫(寓意多子多福)。如此一来,这颗白菜瞬间有了灵性,瞬间即有了田园气息。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件巧夺天工的珍贵艺术品。若以文物价值来计算,翠玉白菜已是无价之宝!

(今台北故宫所藏翠玉白菜)

瑾妃将其带进宫后,被当做一件华丽的宫殿陈设盆景,以载种的形式立在珐琅盆景上。下端设有灵芝木雕。翡翠价值不菲,灵芝寓意长寿吉祥,再加上多彩的掐丝珐琅,使得翠玉白菜永保鲜脆。

我们都知道自晚清终结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的时间内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役。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正逢乱世,翠玉白菜的命运亦同整个民族一样起起伏伏,前后几易其主。

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按照与民国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协议》,民国政府同意溥仪及隆裕太后还有瑾妃继续住在紫禁城。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由于事发突然,溥仪等人还没来得及收拾东西就被强行驱离紫禁城。之后冯玉祥宣布紫禁城所有的公产归民国政府所有,并成立了清皇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管故宫所有物品。并开始清点登记造册各种珍贵物品,其中就有这颗珍贵的翠玉白菜。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也一直觊觎这颗“白菜”,好在在有识之士的保护下才没有落入日寇之手。

1949年前后,眼见大势已去的蒋介石下令将故宫中的部分最珍贵文物秘密运送到宝岛台湾。如此一来,那些为了躲避日寇战火而先后几次转移到别处的文物再次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颠沛之旅。

(今台北故宫)

事后据统计国民政府向台湾一共运送了多达2972箱珍贵文物。而且它们都是彼时故宫所藏品中的最珍贵,最精华部分。可以说台北故宫目前所藏珍品比起北京故宫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时至今日,翠玉白菜已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也是游客浏览台北故宫必去的展台。

翠玉白菜已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背后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苦难历史!它历经并见证了晚清灭亡到民国初建再到新中国成立。

——————

题外话:

1、台北故宫所藏翠玉白菜已是相当珍贵,但比起慈禧太后棺椁陪葬的那两颗翠玉白菜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

慈禧太后棺椁内陪葬的两颗翠玉白菜个头均比台北故宫的大,而且雕刻更加精美,上面的小动物更加栩栩如生!可惜在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后,这两颗珍贵的白菜便彻底失踪,时至今日这两颗“白菜”亦再没重现人间。

2、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三件珍贵文物并称台北故宫“镇馆三宝”!

(肉形石)

(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