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普博览邀请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读博士太空精酿来回答飞机为什么要过水门:
生活中只要一上了飞机,大家就被要求关掉手机,到了天上也啥信号都没有;一上了高铁,只能庆幸有信号就不错了,网上“冲浪”基本奢望飞机为什么要过水门。
这是为啥飞机为什么要过水门?
因为在地面上飞机为什么要过水门,大家能使用这种“人人喊打”的基站啊!
拜“基站辐射有害身体健康”这个著名的谣言所赐飞机为什么要过水门,世界各地大爷大妈们对基站一直抱有战天战地战人生的斗志。为了应对,各国都有让人惊奇的基站伪装技术:
它们藏在路标、“空调”、棕榈树、仙人掌、路灯甚至旗杆里……
其实,飞机起飞前后是可以使用基站的,但因为飞机要与指挥台通信,电话可能干扰飞机信号,所以基站通信被禁用,手机都要关机;
然而到了飞机飞行的高度,大概是7000-12000米,显然就没有基站了。
这里比云层都高,运营商们纷纷表示“让宝宝们上天”真得做不到啊。
北美有那种往天上“广播”的基站可以服务于手机,可是这个网络需要大量地面基站的建设,且基本只能覆盖国内部分的航线,飞出国境外也无能为力,总体性价比并不高。
而且即使是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在链接超过150公里/小时的终端时就会不稳,对于运动速度动辄超过300公里/小时的高铁而言,速度和质量更是无法保证,而飞机更是一个小时800公里都飞出去了,这让我该咋连?
在二代机的时候战斗机的预警系统还真的可以判断出对方何时射出导弹。在火控雷达照射战机的时候战机上的接收机可以接受对方火控雷达信号,对方发射导弹的一瞬间火控雷达会极短的断一下信号。这其实并不是不是什么火控雷达的拥有特性而是当时的战斗机电源功率都比较小在发射导弹的时候利用电激发会产生电子回路上的断电现象。不过这种断电就百分之几秒而已。在导弹预警装置就检测到这么一点点时隙候就会持续不断的告警。
在三代机的上面航电都有了改进火控雷达照射不会有这个0.0几秒的时隙,因此战机不会知道对方到底发射没发射导弹。
一般保守的做法就是火控雷达照射即认为是导弹来袭,战机需要在这个时候做出机动去规避导弹。
我们现在说的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来袭。
对于红外制导导弹,早早年间都是靠眼睛看的。没有办法去用无线电接受装置来判别导弹的来袭。
在近些年战机也发展出远红外预警装置可以有效的判别导弹来袭
这是阵风战斗机上的导弹预警红外探测器
探测器图像如图。当系统计算机在视野中发现快速移动的红外特征目标来袭后就会向飞行员报警。
所以说有的答主所说战机不知道导弹来袭是不全面的说法。
在飞行员发现导弹来袭的时候一般的情况下会立即的做出反应——抛射红外/雷达诱饵、做出大角度离轴机动。
诱饵的作用是使导弹错误的判别目标,大角度离轴机动是为了在一瞬间飞离导弹探测器的锥形区域以及飞离导弹飞行包线范围。
在做机动躲避来袭导弹的时候实际上是有一个积分函数的,如果写出来恐怕大家会直接关闭答案。通俗的说就是比飞机离轴机动所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范围要大于导弹所能转向的范围。这里又引出一个概念的错误——导弹的不可逃逸空间。导弹的不可逃逸空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路边摊文学忽悠人生造出来的词汇,别当真。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买本《现代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详细的了解下其中的内容,有基本的高数知识水准就全能看懂。这本书也是一本基本教程,多读书就能少被忽悠,何乐而不为呢。
继续说机动问题。
向上飞是不太正确的。一般是向着太阳飞,然后再做个大离轴机动。这样可以让红外制导导弹有一定几率失去目标,因为太阳是不战斗机的喷管更强烈的红外目标。
但对于雷达制导导弹无用。
从飞机机动的本质上来讲任何飞机的机动都有是一个动能再分配的过程。以避免损失动能为最基本的守则。向上飞的时候飞机的大部分动能迅速的转换为势能,这样对躲避导弹是没有帮助的,而且向上飞行加大了飞机的迎角也势必加剧了动能的损失。
一般的做法是向侧面倾斜,迅速的拉起升降舵,迅速加大节流阀加速飞行使导弹来袭方向切线和航线迅速形成90度角快速脱离。在一般的情况下飞机会急速向侧下方飞去,这里又将保留的势能直接转换为动能使飞机能以更快的速度脱离导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