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业余的问题。估计提问者连什么是花旦都没搞清楚闺门旦,也没有问题的补充说明,不知他看了哪些剧目得出了“一定要男的演的”结论,也不知他看了哪些男花旦的戏,才有了“女的不行吗”的疑问。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荀慧生先生《红娘》剧照)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先说一下有关京剧“花旦”的基础知识闺门旦,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不同于青衣行当的长衫,花旦多着短衣,以念白、做功为主。念白,多用流畅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唱功为辅,舞则必备。花旦中,又有闺门旦(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玩笑旦(如《小放牛》)、泼辣旦(如《乌龙院》之阎惜娇)、刺杀旦(如《战宛城》之邹氏)的分支。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搞清楚了什么是京剧里的花旦,再来回答问题闺门旦:

1闺门旦:早期戏班根本就没有女演员

京剧一般以1790年算:作诞生之年闺门旦,当时没有女演员,至于为什么没有,已属本题目之外内容了,这里不谈。真正女演员唱戏,当自1914年雪艳琴开始学戏起。没有女演员之时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女花旦了。

(雪艳琴 第一位学京剧的女演员)

2:最好的花旦都是男演员

不论是四大名旦的荀慧生,还是四小名旦的陈永玲,都是花旦为主。再加上筱翠花于先生,留下视听资料的花旦没有能超过这三位的。当然也有很多非常出色女性花旦,如童芷苓等。

(童芷苓《尤三姐》剧照)

3:目前花旦几乎都是女的

目前除了宋长荣先生之外似乎都是女花旦了,孙毓敏、刘长瑜等当属其中佼佼者。何来提问者“都是男的”一说?“女的不行吗”?提问者可以把心放肚子里,女的很行的。现在想找个男花旦都找不着了。

4:提问者大概混淆了行当

估计提问者没有太搞清楚京剧的行当划分,大概是看了类似《锁麟囊》里的梅香、碧玉,有感而发。目前上演《锁麟囊》很多以丑角应工这两个角色,主要是为了便于插科打诨,增加戏剧色彩。其实这样安排角色应工,更多的是出于演出效果的考虑,并非是艺术上的需要。毕竟不是主角,无伤大雅。

5:彩旦不是花旦

京剧中有一类老年女性人物,如媒婆、禁婆等,行当上归属于“彩旦”,表演上几乎等于丑行,如《凤还巢》中的程雪雁、《六月雪》的禁婆、《拾玉镯》的刘媒婆,包括《锁麟囊》中的胡婆等,可以简单理解为“女丑”,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一般直接用丑角应工。其实也有不错的女演员能胜任这类角色。比如马、裘、张、萧合作的《法门寺》的刘媒婆,以及李世济早期演唱《锁麟囊》时的梅香,都是由赵立秋出演的,也是十分精彩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梅香。

(l这是彩旦,不是花旦)

这样的回答不知提问者满意吗?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谢邀@悟空问答。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武生不能与花旦苟且是真的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大家先随小哥一起,大概了解一下我们的“国粹之京剧”。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国粹之京剧。

闺门旦:京剧里的花旦,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去演,女的不行吗

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一种喜剧表演,其前身为“徽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奏乐以胡琴和锣鼓为主,辅以其他乐器。

京剧的起源地是在南方,最初和地方民俗一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戏曲内容和演绎方法,但是随着徽商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本地的戏曲文化也随之四面开花。

京剧之“生旦净丑”。

京剧里面,按照人物角色同,划分为“生角、旦角,净角,丑角。”

那么,他们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生行:扮演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男性。

生行有老生、小生、红生、娃娃生、武生。

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

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

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扮演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女性。

旦行有青衣,老旦,刀马旦,花旦,武旦,彩旦。

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

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一般扮演男性角色,也称“花脸”。

净行:正净,副净,武净。

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

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

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丑行:文丑,武丑。

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

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梨园名人:同治十三绝)

梨园后台传统规矩。1、丑角未开面前,他角均不得抹彩或勾脸;

2、旦角既上装后,不许赤身露体;

3、各项角色在未上彩、抹脸、勾面以前,均不得试戴网巾、 口面及盔头诸物;

4、财神及加官之面具,禁止朝天安放,已取手中,不得复与他人交谈;

5、妇女不许上台或入后台;

6、后台各角概不许掀帘向台下窥视,尤不许与熟人暗打招呼;

7、后台不许顿足骂人;

8、未开锣前,场面上各种音乐响器,一概不准敲碰;

9、打鼓老所坐之处,名为九龙口,无论何人均不得擅坐;

10、未开锣前,花旦不许上台;

11、青龙刀、开门刀,不许擅动或玩弄;青龙刀不用时,须用布包裹;

10、在后台不得拍掌喝彩;

13、后台不许跨坐两箱之间;

14、后台不许抱膝而坐;

15、后台不许拉弓,枪柄不许捣地;

16、后台各角,不许随意玩笑;

17、堂板(即公堂责人之大板子)在后台不许搬动;

18、后台不准将玉带反上;

19、韦陀杵不许朝天握持;

20、各角一入后台,即先向祖师前行礼。

(以上梨园传统后台规矩,收集来源于网络。)

武生与花旦的讨论。影视剧梨园三规:

第一条:武生不得与花旦苟且。

第二条:梨园弟子不得街头杂耍卖艺。

第三条:武生不得相争。

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是“武生不得与花旦苟且”,通过上面梨园后台传统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来,并没有“武生不得与花旦苟且”这个规定,据考证,这个说法来自于影视剧,是为了表现梨园子弟生活不易,感情不易,为艺术献身的高尚品德。

要论证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我国戏曲角色的发展经过。

元、明时代的戏曲演员。

据记载,元、明年代,是有女性角色登台表演的,特别是明代的教坊,明为教坊,实为官妓,从业者多为犯官、罪人的妻女,明代被后世有些学者称之为“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最没有人格的朝代”,究其原因,源自于朱元璋在吏治方面,大杀特杀,后有至朱棣时代。所以明代对于官员的管理,是非常严苛的,也因此而造就了“文人不怕死”的历史美誉。

教坊中的从业者,既要供人蹂躏,又要供人取乐。男演员从明初起就规定要戴绿头巾以示辱,他们的妻女大抵也是演员。后世称妻子有外遇者为戴“绿帽子”或“绿头巾”。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国家颁布明文规定,禁止男女同台,随着清朝后期女性被禁足在家,“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错误思想传播,女性可以说基本上就绝迹于戏台了。旦角便都由男优担任,而女旦所遭的蹂躏也就同样落到了男旦的头上——他们演出前要在戏院两厢“站台”,为来看戏的大爷们递水、陪坐;演出时要与台下捧场的豪客“眼色相勾”;演出之余还要到阔佬儿处陪酒、卖笑,甚至还要同他们做些不伶不俐的

在京剧历史上,民国期间的“四大名角”可谓是家喻户晓,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其中程砚秋是梅兰芳先生的徒弟。他们共同开创了旦角全新的演绎方式。

旦角,不是模仿女性,而是演绎女性。

所以说,在梨园这一块,从来就没有“武生和旦角不能苟且”这样的规定。

谢谢大家。

整理不易,还请大家多多点赞支持。

喜欢的请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