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白龙赤子万历皇帝,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明代历史上第十三位皇帝,是明代历史上典型的“双面”皇帝,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帝王,同时又是一位昏庸的帝王。他的皇帝生涯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以张居正的去世为分界点。前期的万历皇帝是一名有为的君主,再加上其母后李贵妃的协助,任命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开展了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走上了荒政怠政的道路,二十多年不上朝,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年少继位隆庆六年(1572)万历皇帝,明穆宗朱载垕去世,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登上了明王朝皇帝的宝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宝座既成就了朱翊钧,也毁掉了朱翊钧。此时,他的老师是一代名臣张居正,对他进行了严厉的管教,锻炼了万历皇帝的心智。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严厉的管教导致了他后期叛逆的性格。不管怎么样,登基之后的万历皇帝体现出了一个优秀皇帝该有的一切品质,政治魄力与勇气、勤劳、虚心、孝顺等等。这一时期的万历皇帝,所有人认为他会像朱元璋那样位列明代优秀政治家的行列。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居正变法这一时期,万历皇帝协同张居正一起,启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变法”,包括“考成法”、发展水利事业和“一条鞭法”等等。这些措施的顺利开展,与万历皇帝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张居正变法后,明朝的国力有了明显的加强,一改中期以来的颓势。但是,万历皇帝是一个多疑、多变的君主。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立即废止了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让稍有好转的明帝国重新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这是令人惋惜的地方!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怠政阶段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皇帝的政治生涯逐渐走下坡路。这时的万历皇帝开始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以前兢兢业业的万历皇帝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他作为明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总共48年。但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史,在明代皇帝中也是很突出的。正是在万历怠政的时期,辽东出现了影响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萨尔浒大战”。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抗,使明朝在面对女真势力时失去了抗衡的力量,明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结语

在明朝的历史上,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一个典型的“双面”皇帝,他的能力绝对不输隋炀帝杨广、唐玄宗李隆基,但他的昏庸程度也丝毫不在以上二人之下。对于个人而言,某些缺点可能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长期隐居深宫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有着无法弥补的损害,所以“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1957年,吴晗和郭沫若带领着一帮农民,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挖开了万历皇帝的定陵,沉睡地下300多年的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尸骨重见天日,挖出的陪葬品更是多不胜数价值连城,当时,这个新闻轰动全国。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震惊的,接下来专家对万历皇帝的尸骨进行研究,得出的一系列结论,才是更加震惊史学界以及世人的。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万历皇帝:明代万历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由尸骨得出的结论,推翻了我们之前对万历皇帝的印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万历皇帝。

要想说清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我们先来简单说说万历皇帝的生平。

朱翊钧出生于1563年,生母是个幸运的宫女。他排行第三,本来立太子不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和他没关系,结果上面两个哥哥都夭折了。于是,朱翊钧5岁时做为活着的长子被立为太子,皇帝爸爸给他安排了一批学士教他功课。

朱翊钧10岁那年,皇帝爸爸病死了,他继位成为明神宗。年龄太小,无法亲政,由3个内阁学士来辅佐。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的前10年,说白了,就是个工具人,这10年的朝政都是由首辅张居正主导的。这10年,朱翊钧虽然身为皇帝,但实际上被老师张居正和母亲李太后严格的管理着,就像个被家长管控的中学生。天不亮就起来用功读书,学习到深夜才可以休息。

这期间,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涉及到军事,赋税,科考等方方面面。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而且这期间还发生了保卫巩固疆土的“万历三大征”。可以说,张居正掌权期间,大明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张居正病死之时,朱翊钧20岁,这个时候他才得以掌握大权,亲政。

朱翊钧掌权后,先是废掉了张居正的改革政策,接着又将张居正提拔上来的官员,或撤职或降罪,甚至还抄了张居正的家,迫害了他的家人。

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后面的28年时间都没有上朝。

可以说,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仿佛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尽情按照自己的意思来。不再像之前那样勤勉,纵情酒色,整天窝在内宫,也几乎不出宫门。

他仅接见一些近臣,朝臣们有什么事都通过奏折传递给他,他或是批阅回复,或是看完放一边。他就靠自己这套方法掌控着大权。

除了酒色权,万历还很财迷,他很喜欢大臣们向自己进献财宝来表达忠心,甚至还派太监装扮成税官下去“收税”,然后这钱就进了自己的私库。

万历晚期,大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状态,国库没钱,百姓没钱,社会矛盾重重,朝廷有很多官员职位空缺,国家机器艰难运行,而外部的女真部落完成统一,大金政权建立,严重威胁着大明的江山。

1620年,57岁的万历皇帝病故,留给儿子一个烂摊子。

万历皇帝死后,背上了昏庸贪婪、怠政误国的骂名,后世人评价他好酒,好色,好财,好权,是个昏君。甚至有史学家认为明朝之亡,其实是始于万历,崇祯帝只不过是个背锅侠罢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清朝人修过的明史,使万历皇帝成了一个大昏君,而通过考古与一系列研究,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生动更加真实的万历,也让我们了解到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其背后的原因。

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3个方面来说。

一、逆反心理。

他的逆反心理来自两个方面。

万历皇帝从5岁起,就被安排好一切,如何作息,如何学习,事无巨细,每天都是超负荷的,疲惫又紧张的。10岁登基后,过的还是这种日子,而且更加繁重了。

伴随着这些繁重的课业和任务,还有十几年来,来自老师和生母李氏的严格管束。哪怕是他当了皇帝,只要他哪里做的不好,都会被母亲责骂,甚至罚跪,还要向老师张居正恭敬地赔礼道歉。

不仅如此,他就连自己的吃穿住行等生活琐事也不能自己做主,张居正做首辅掌权时,大肆搞节俭运动,他要求小万历要带头节俭,不得铺张浪费,不得生活奢侈。

就这样,万历皇帝人生的前20年,可以说是360度全面被规划被控制的,没有一丁点的独立自主可言。

张居正辅佐万历的十年,万历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兢兢业业地上朝,勤奋刻苦地学习,还配合老张搞改革。

其实说白了,万历那十年,也是不得不这样做,有老师和老妈管着,不管他原本不愿意勤勉,也只能勤勉。

万历被严格管控了太久,压抑了太久,可算等到张居正入土,自己掌握了大权,可以自己做主时,便有了报复性的放纵行为。

另一方面的逆反心理,来自于对那群疯狂的言官的抵触,也可以说是一种报复心理。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明朝的言官制度。

言官制度不是明朝发明的,但是在明朝却发展到了顶峰,可以说在万历期间已经到了全面失控的局面。

言官,是监察制度的产物,朝廷为了监督朝廷百官,防止他们滥用职权胡作非为,会任命一批言官。言官的权利很大,上到皇帝,朝廷重臣,下到地方小官,只要是有不当行为,被他们发现了,他们都会指出来,也可以说是责骂。

言官要敢说话,而且要正直,所以往往都是找一些一根筋的书呆子来担任。言官们,以大胆谏言,毫不留情地骂皇帝、骂重臣为荣,反正有律法保护,不杀言官,大不了被皇帝打一顿屁股,扣几个月工资呗,甚至可以说,言官们还更喜欢因为大胆谏言被罚,因为这一罚,自己的名声就响了呀,还有可能被载入史册。

本来言官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美好的,可是到了万历时期,言官的风气歪的过分,言官的言行也实在是魔幻到令人无语,尤其是他们对于规谏皇帝最为突出。

当时的言官们都个顶个的言辞偏激、刻薄、夸张、擅长捕风捉影、耸人听闻,他们为了成名,不惜哗众取宠,也根本不管自己得到的小道消息是不是真的。这种谏言已经失去了监察的真正意义,反而在一些朝廷大事上造成了阻碍。

皇帝无论干点什么,言官都会骂,就连闹了旱灾,言官都会说是因为皇帝德行有亏,上天才如此惩罚。在当时,有的言官甚至在直白地骂皇帝,就比如一个叫雒于任的言官,写了个《酒色财气四箴疏》给皇上,骂万历是个好色、残暴、贪婪、昏庸、无能、懒惰、一无是处的人。这不纯属人身攻击嘛,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万历被那群伪君子言官搞得很烦躁,很崩溃,但又无可奈何,他不上朝,让那些言官见不到自己,顶多写一些规谏的奏折呈给他,至于是否回复,是否搭理,还不是他说了算,不过这样一来耳根子是清净了。

二、身体原因

据史料记载,万历对朝臣们一直说自己身体不适,不宜上朝,到了后期,有些大臣再三请求他上朝,当时他依然回复自己的病很严重。对于这种理由,当时的大臣们都是不信的,认为是他的托词而已,甚至有个大臣在奏折上讽刺万历皇帝装病。

那么万历的身体到底如何呢?根据当时的皇帝起居录里,并没有什么关于他生病的记载,基本都是一些朝政的事。所以之前我们对于万历的身体状况没办法了解。

直到1957年,考古队挖出了万历的身体,我们才了解到,万历皇帝一直被病痛折磨。

万历的尸骨,右腿明显要比左腿短,也就是说,万历是个瘸子,生前患有严重的腿疾。所以,“足心疼痛,步履艰难”,应该是真的。

他的行动不便,而且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朝堂,形象确实不好,有失皇帝地威严。

除了腿疾,他还有其他问题。

万历时期的一个外国传教士,曾经在回忆录里记载,万历后期,他身体异常肥胖,外形很难看,传教士推测,万历不想以这种难看的形象示人。

考古专家们研究万历的头骨,又有了重大发现。万历皇帝竟然只有22颗牙,掉了12颗牙,而且掉的牙基本都是左边的。

一番仔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万历生前患有严重的牙齿疾病,有龋齿、扭曲齿、牙积石,氟牙症、以及严重的牙周病。

由此推断,万历皇帝在很多年里都饱受牙痛的折磨。

另外一个发现验证了上面的推测。专家在万历的骨头上检测出了高浓度的吗啡。说明万历皇帝常年用罂粟作为止痛药,而这止痛的目的应该就是牙痛。

关于万历皇帝骨骼中有吗啡,曾有人拿这个作为他长年抽鸦片,是个大烟鬼的证据。其实这还真是冤枉他了。

罂粟这东西是入药的,自古就作为一种高级强效止痛药,本草纲目都有详细记载,口服少量罂粟可以止痛。直到清朝时期,一个外国人才发明出,把罂粟和烟草混到一起抽,作为一种烟来吸,这时候罂粟才成为了一种让人醉生梦死的dupin。

所以,万历皇帝并非吸食罂粟,而是在牙痛难忍时吃一些镇痛。

所以,我们现象一下,一个时不时犯牙痛,头昏脑胀的人,而且身体很肥胖,还患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他会喜欢每天去上朝吗?

万历皇帝的身体不好,不上朝能多休息,多养精神,还可以避免自己以不佳的形象示人。

三、上朝已经成了走过场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特别重视上朝,对上朝做出了一系列改革,规定除了年节还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其余日子每天都要上朝。

其实在其他朝代,上朝并没有这么频繁,比如汉代是5天上一次朝,唐朝10天上一次朝,宋朝是分单双日,元朝干脆就没有上朝一说。

到了朱元璋,直接改成了每天上朝。老朱是个实干家,又是工作狂,而且体力也特别好,再加上他当时在给大明打基础,所以这样改革也能理解。

不过确实很辛苦,早朝往往5点钟就开始了,皇帝凌晨3点就起来,上朝的大臣们则大半夜就得起来。

朱元璋对上朝的改革不仅如此,还对上朝的人数做了改革。

他认为历朝历代的皇帝,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很有限,因为平时见到的都是那些主要大臣,掌权的大臣只要瞒住皇帝,那么皇帝就像聋子瞎子一样,长此以往,国家的各种问题就出现了。

所以他把上朝的人数给大大的扩大了,之前各朝基本都是一些主要的朝臣来上朝(这里指常朝,而非重大朝会),朱元璋直接给改成,从一品官到九品小官,乃至那些不入流的小官,比如京城看仓库的官,零零碎碎的全都要来上朝。

这下子,每天来上朝的官员多达好几百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上千人。

那么,这么多人上朝干嘛呢,内容非常丰富多彩,除了朝廷重大的事件之外,像“收买牛支农具”“追赃不足家属”以至于老百姓的一些官司,都会在上朝时讨论解决。

说白了,朱元璋是把上朝改成了一个处理繁杂琐碎事务的会议,而且把属于宰相、各衙门、知府、提刑官的分内活全都揽了过来,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他独揽大权。

朱元璋能这样当工作狂,不代表他的后代也能这么拼,老朱的后人们没有一个能延续他的工作作风的,都承受不住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于是,到了后来,上朝演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每天上朝讨论什么,提前一天都会安排好,上朝的时候君臣只要按照计划来就好了。朱元璋时期,每天上朝讨论一百多件事情那是常有的,到了他的后代,有的规定常朝只选8件最重要的,有的甚至规定选5件,说白了就是走个过场,比划比划。

成为形式主义的常朝,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

到了万历皇帝登基后,因为当时他只是个10岁的小孩,让他天天凌晨3点起床肯定是很难的,也是不人道的,于是改成每月上朝9次。万历成年掌权后,依然按照每月9次来上朝。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又上了10年朝,之后就不上朝了。

万历皇帝很聪明,也很任性,他大概是不想再进行这种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了吧,干脆来个彻底不上朝。

不过,有一点大家不要被误导了,万历皇帝不上朝并不等于他不工作,不上朝并不等于万历皇帝就不理朝政,上朝只是皇帝和朝臣见面讨论的形式之一而已。

万历皇帝通过奏疏、题本、揭帖的形式和官员们进行沟通,大臣们递上去的奏折,万历也是会看的。尤其是对于财政钱粮和军事,他很重视,可以说事无巨细都会仔细批阅。

不过,万历的工作效率确实不高,回复奏折比较慢。

除了上朝和批阅奏折,其实皇帝和重臣之间还是会有很多小型会议的。

客观公正的来说,万历皇帝凭借着明朝完善的皇权制度,以及和大臣们传纸条沟通的形式,一直牢牢地把握着朝廷大权,并没有导致大权旁落。

万历皇帝做过的对大明江山损害最严重的行为并非是28年不上朝,而是以下两点:

1.缺官不补。朝中大臣有了空缺,不补充,积年累月下来,朝中空置的职位数不胜数,令人震惊,已经到了影响工作正常进行,影响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地步。

《明史》记载,1601年(万历29年)

“时两京缺尚书三,侍郎五,科道九十四,天下缺巡抚三,布按监司六十六,知府二十五。”

缺官不补,是万历对付文官集团的一种极端手段,意思很明白“让你们和老子对着干,总找我的麻烦,那我就不给你们补缺,就让你们文官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弱,看你们还怎么嚣张“。

皇权和臣权之间,一直都是相互博弈的,万历皇帝的博弈方式太过任性,太过极端,虽然削弱了臣权,当时对大明江山带来很严重的损害。

2.荒唐贪婪的大规模敛财行为

万历皇帝十分贪财,他发明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敛财方法,他派亲信太监们装扮成朝廷税官,去全国各地巧立名目”收税“,这当然不是什么税,只是敛财手段而已,敛来的钱就到了万历自己的兜里,是皇帝的私库,而非国库。

除了收假税,他还暗示鼓励大臣们向他供奉财宝银钱,当时很多大臣为了怕马屁,都争相给万历皇帝献上财宝。

与此同时,正经的税,却因为一些弊端,导致常常收不上来,万历后期,国库非常空虚,就连打个仗都拿不出钱。万历对此却不怎么理会,反正私库有的是钱就行。

在万历皇帝这种做派下,官员们敛财的精神头也很足,上行下效嘛。

从上到下都搜刮钱财,最苦的就是老百姓,万历后期,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很多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达到,更别说安居乐业了。

结语

万历在临终遗诏上,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和反思:

嗣服之初,兢兢化理,期无负先帝托付。比缘多病,静摄有年,郊庙弗躬,朝讲希御,封章多滞,寮寀半空……夙夜思维,不胜追悔。

万历皇帝确实不是什么明君圣主,不过,却也不是一个荒淫无道五毒俱全彻头彻尾的昏君。所以,说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从而把大明拖入绝境,是不合适的。

万历皇帝的荒唐敛财和缺官不补,给大明江山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其间接给大金建立政权留下了可乘之机,给明朝被大金灭亡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