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涉江采芙蓉,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往往以首句为题目,语言朴素自然,生动贴切,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涉江采芙蓉》是其中的一首,赏析如下。
一、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涉江采芙蓉》全诗如下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通读一遍,我们先理解大意:
“我”渡江去采集芙蓉花,那是个水泽地,长满兰草兰花。采集起来想送给谁呢?所思念的那个人在远方。回过头远望故乡,只看到漫漫长路。我们夫妻感情融洽,却要分居两地,这种忧伤要持续到“我”终老的时候。
二、抓感情词,得诗骨架这首诗中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第一个是“思”,即思念;第二个是“忧伤”。抓住了这两个词,就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抓住了这首诗的要领,抓住了这首诗的骨架。既得骨架,其他的部分只不过是围绕着这两个词来写:为什么思念?如何思念?为什么忧伤?如何忧伤?这些就是这首诗的血肉部分。
三、揣摩血肉,领略魅力抓住了骨架,虽知这首诗表现的情感是什么,但总觉得干巴巴,不够圆润,难以动人。这就好比你在看一位美人的骨头架子,不觉恐怖已是万幸,还怎么能生出怜惜之意?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好好揣摩这首诗的血肉部分,让这诗的感情活起来,充盈起来,动人起来。
诗人写思念,先从采花写起。这样就先把这思念之情遮在了这采花的面纱之下,让人生出无限遐想:这人采花到底要干什么呢?先不说这遐想有多美丽,光这采花的地方就让我们能欣赏个够。一片水泽,长满兰草,盛开兰花,再有芙蓉点缀其中,何其美丽!有位女子,轻盈而来,提着花篮,满脸堆笑,采下这朵,又采下那朵,再摘点兰草来搭配,一个漂亮的花篮慢慢成型了。这里诗人虽然没有描写这位女子的外貌服饰,但是只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描写,通过芙蓉兰泽,就把这位女子衬托得清丽高雅。她如此精心布置,到底想干什呢?引发读者无数联想。
这个花篮送给谁呢?这个女子看着已经插好的花篮,在那里思考。读者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原来她采芙蓉是要送人啊!但是她会送给什么人呢?这又引起我们读者的好奇来。“所思在远道”,诗人如此答道。采花原是要送给自己所思念的人,可那个人在远方。正所谓“好奇心害死猫”,诗人千遮万挡,直到此时才揭开谜底:这不是个快乐甜蜜的故事,而是个令人忧伤的故事。刚才我们想象的那些欢乐场面,现在看起来却是那么悲伤。精心采摘、精心布置的花篮,装的满满当当的都是对他的思念,最后却发现这种思念没办法送出去,那该是多么失望啊!
接下来诗人将镜头一转,转到了千里之外的男子身上。他们似乎“心有灵犀一点通”,女子的思念好像被男子感受到了一样。他转过头望向故乡,但是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到,只看到路途遥遥,黄沙漫漫。这里没直接点明“思”,但通过动作表明了“在远道”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他想到自己与妻子感情如此之好,却没办法在一起:你在世界的那一头,我在世界的那一头。这种处境让人多么忧伤!忧伤到终老余年才能消除,此生再无笑容快乐!这是多么深沉的感情啊,读来怎能不让人心酸流泪!
结语《涉江采芙蓉》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诗,却刻画了一位高雅清丽的思妇和感情深沉的游子形象。他们相爱相思,爱得深沉,感情凝重,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诗人将这种感情写得一波三折,由乐而悲,由一时到一世,缠绵悱恻,有余音绕梁之效果。
这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诗。从“还顾望旧乡”的诗句来看,应该是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写的。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人们或是死于战乱,或是流离失所,处境艰难。人们有家难回而漂泊在异乡的事情司空见惯,比比皆是。这个时期,故乡的意义不单单是指儿时的居所,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宿。
况且家中还有自己的妻子在苦苦等待。也许家中也不比自己现在的生活舒适多少,也许自己的妻子既不美丽脾气也不好,但那毕竟是游子心中所向往的地方。漂泊在异乡有的只是孤独和忧伤,而一回到家乡,相见的喜悦和稳定的生活则会最终让游子的心中安定下来。然而,从诗中可以得知,主人公的这种愿望是难以实现的。
芙蓉是荷花的一种别称,同时又有“夫容”的寓意。想必游子在离别家乡的时候,妻子给即将远行的丈夫说了好多祝福的话。如今游子在异乡摘取了一朵芙蓉花,想起妻子的祝福,不免心中涌起一股股暖意,想把这支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妻子。回过神来的游子忽然意识到:妻子又在哪里呢?
于是他就像麦加的朝圣者一样,向着家的方向望去。
也许他不知道地图上的距离代表多远,但他知道自己亲自走过的路有多长。想必或是由于战事阻隔,或是因为自己有事在身,想回到故乡约见妻子将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