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李渊父亲!

李渊父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李渊当然有责任,而且责任很大李渊父亲!

李渊父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作为唐帝国的开创者李渊父亲。李渊很聪明(根本就不像有些电视剧说的那么怂。他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在隋末形势并不明朗时,他一直在隐忍,直到他派出刘文静联络突厥,突厥启民可汗答应支持他,并答应卖给他2000匹马,并派出了500骑兵,由女儿阿史那——燕统帅,他确定有外援之后,才于大业十三年七月正式起兵,十一月攻下长安,次年杨广被弑杀后,他才于五月正式登基称帝,史称唐高祖!

李渊父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唐高祖李渊~大唐真正的开创者!大唐建立后,高祖理所当然地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协助自己办理政务!而次子李世民自幼弓马娴熟,好征战!因此让他统领诸将,讨伐其他割据势力!而年轻的秦王李世民,西征西秦,打败薛举薛仁杲父子!向北进攻定阳可汗刘武周!先打败其第一猛将尉迟敬德,迫使他投降(日后更是成为秦王府的第一战将,玄武门之变中的急先锋,为李世民杀兄逼父,立下了汗马功劳)、接着打败他的大将宋金刚,收复了山西全境!武德三年七月到次年五月,打败王世充,更是在虎牢关大捷中,一举擒获夏王窦建德,更迫使王世充投降。七月秦王李世民回到长安,如何安抚立下盖世战功的秦王!唐高祖也是别出心裁,册封他为尚书令(最高职位的宰相,此后废黜)、司徒(三公之首)、天策上将(开府治事,拥有征讨天下的权利,最高的武将)、陕东道大行台(直接管辖京师长安周边的大片土地)!从此李世民成为仅次于皇帝、太子的第三号人物,百官见了要行子侄礼!从此李世民心中有了取代大哥李建成,将来统治大唐的野心!而李渊也逐渐的了解李世民的野心!开始逐渐的雪藏他。第二年,窦建德旧将刘黑闼起兵,高祖任命太子李建成为大将,魏征辅佐他,他们利用攻心计,瓦解了起义军,斩杀了刘黑闼!

天策上将李世民~大唐战神!虽然李世民逐渐的被边缘化,但是因为秦王府成立了文学馆,招揽了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褚遂良等十八学士,再加上他在武将们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武德八年,爆发了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的事件,高祖允诺秦王,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然后秦王出马,很快俘虏并杀死了杨文干,此事牵扯到太子李建成,但是高祖以为太子谦恭,而秦王强势,一旦秦王成为太子,将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提出了两分天下的方案,虎牢关之西由太子李建成管理,以东由秦王李世民管理,但是太子和齐王商议后,觉得此举太过危险,以后万一发生争斗,两人肯定打不过用兵如神的秦王。于是两人拒绝了,并决意谋害秦王,此后他们不断的迫害秦王,先是在太子家中毒害秦王,可惜失败了、接着把房玄龄、杜如晦调出秦王府!最后又把秦王府名将尉迟敬德任命为康州刺史,更是准备在出征突厥时由齐王李元吉为帅,调出秦王府的精兵强将,然后趁机杀死秦王李世民。可惜这件事被秦王安插在太子府的卧底~太子左更丞王郅偷偷的密告秦王了。生命受到了威胁,终于迫使秦王府众人下定决心,定下了兵变解决太子和齐王的决心!

唐高祖从开始就知道了太子和秦王的矛盾不可调和,一山不容二虎。为了天伦之乐和维持自己的最高地位不被动摇,仍然采取了拖字诀,最终导致了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然后被秦王控制,在长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后,十余个年长的儿子、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被秦王府的部将杀死,酿成了无法原谅的悲剧!最后终于喝下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在玄武门之变中被秦王杀死的太子李建成!

唐高祖李渊,真的是“儿打天下父亲坐”吗

李渊父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我们无法否认,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功勋,他在成为唐太宗后,也着实有着令常人难以企及的气质,但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李世民也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勇猛无伦。仅因为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做出巨大贡献,便否认了他老子李渊的存在,是很没有道理的。

李渊父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唐高祖李渊的霸道,越读史,越是令人心惊。当年项羽学剑的时候,曾对他叔父说,这是杀一个人的功夫,他要的是能攻略天下,可惜他把手上的功夫学的淋漓尽致,却输在了人心上,而李渊,正是将谋略发展到了盖压天下的地步。所谓儿子打天下,不过是李渊的手段,说不好听了,他们都是李渊的手中刀。倚天剑固然是天下绝顶的利器,真正令人畏惧的,却是掌控它的灭绝师太。

李渊父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父亲李渊究竟有没有责任呀?

李渊出生于长安,七岁世袭唐国公,靠着姨母独孤皇后起家,却一直被隋炀帝杨广看不起,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年近半百的李渊才得了个卫尉少卿的官,说难听了,就是个掌大旗的。

征讨高句丽,是杨广的一个心结,三征高句丽搞得天下崩殂。李渊便随其出征,做个督运粮草的官儿。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在龙门击破毋端儿起义军,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率兵抵御突厥。

杨广其人,虽然暴虐无尽复加,却是才华卓绝之辈,只是太过急躁扯断了隋朝体制的韧性。三征高丽完了,杨广心里还在筹备四征高丽,对沸腾的民怨视而不见,认为泥腿子终究不成气候,但门阀势力是个问题,他若浩浩荡荡地去征高丽,恐怕东都大阀在后院效仿杨玄感,来个反叛,那就是挠头的事情。李阀势力自然不是傻的,积极筹备反抗,山雨欲来,时李渊任卫尉少卿,在天下之中的东都洛阳之内栗栗危惧。东都李阀势力沸反盈天,却被杨广三下五除二逼反斩除,李渊也姓李,也算是一支李阀势力,却居然谋了条逃生之路请出太原,由此可见其手段一二。

李世民在李渊还没剖露野心的时候,已经是火急火燎地筹备力量准备反隋,但大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贸然反叛,难免被残余的隋朝力量盯上。李渊做着太原留守,却是不动声色地拉拢各方势力,对王威等杨广留下来制衡他的,不可借用的力量果断铲除,李唐这才极速趁势而起。

李渊进关中之后,刘武周由于时机掌握加上地域缺陷的原因,势力远远不及,却力图复制李唐进取差距的道路,李唐竟节节败退,李渊亲自出手,终于压住了阵脚。

李渊为求突厥支持,是向突厥低过头的,却并不把儿子牵扯在内,为将来击突厥埋下伏笔。当时陇右薛举收隋朝最锋锐的铁骑力量而来,也是他使使者说动了突厥人不再支持薛举,这才坚壁清野将其拿下。

上兵伐谋,而李世民,则动手多过动脑,李渊才是李唐势力最大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