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侠是郭德纲早期比较有才华的一个徒弟,2005年,潘云侠在父母的劝说下离开德云社,回老家天津继续上学去了越剧茅威涛。这之后,潘云侠就没有再从事说相声的工作了。

越剧茅威涛:谁还记得郭德纲早年的弟子潘云侠?他现在还说相声吗?

越剧茅威涛:谁还记得郭德纲早年的弟子潘云侠?他现在还说相声吗?

越剧茅威涛:谁还记得郭德纲早年的弟子潘云侠?他现在还说相声吗?

潘云侠本名潘伟越剧茅威涛,是郭德纲夫人的远房表弟,关系比张云雷和王惠远了一点,但是王惠和郭德纲同样对他很是照顾。潘云侠来北京找王惠是为了学习表演,结果艺校没去成,却跟着郭德纲学起了相声。郭德纲亲自见到他学习相声基本功,以及其他的相声能涉及到的门类;李菁是潘云侠的快板师父,其快板深得李菁真传。

有人说越剧茅威涛,在郭德纲的徒弟里面,何沄伟继承了传统的一面,曹云金继承了郭德纲创新的一面,而小小年纪的潘云侠完美的继承了郭德纲的所有优点。

可惜的是,在他就要发出光芒的时候,在德云社就要有出头之日的时候,潘云侠的父母嫌说相声出息不大,就劝说他回家继续上学。拗不过父母,潘云侠只得乖乖的回了老家,那一年,潘云侠才16岁。如果他一直待在德云社,以他的天赋,现在走红的程度应该在岳云鹏之上,过早的放弃相声,确实可惜。

后来,曹云金退出德云社,在网上声讨郭德纲的时候,说过学习相声交学费的事,说到了潘云侠,说是他因为交不起5000元拜师费才退出的德云社,潘云侠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件事肯定会伤到郭德纲的心,你想啊,潘云侠王惠的亲表弟,王惠又是那么大方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因为5000块钱就让潘云侠走呢?

现在“云侠”这个名字已经另有主人,就是那个三进三出德云社的赵云侠。郭德纲把这个名字另给了他人,就说明潘云侠没有可能再回到德云社了。

朱祝芬一个总是和越剧“戚派”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提起她人们总会联想起那些温柔娴淑、美丽凄婉的传统女性形象。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刚踏上越剧舞台之时,朱祝芬学的并不是花旦。

大家都知道朱祝芬老师她是“戚派”传人,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她当初进剧团,是演唱小生考进去的。进了艺训班以后,学了半年小生,后来老师说她你的身段适合唱花旦,所以后来她就由小生改行为花旦,拜戚雅仙为师。也就是一段《血手印》,她进入了合作越剧团。

进了剧团以后,她的启蒙戏就是《梁祝》,这部戏是越剧的骨子老戏,为他们这一辈人打下了基础。进了合作越剧团以后,老师用以老带新的方法来培养他们。她记得第一部戏,就是从《三笑》开始的。那时候,毕春芳老师就带着他们新人。那时候,他们确实也是新人刚刚入门,所以这部戏,老师对他们的帮助很大。

第二部戏就是《光绪皇帝》,这部戏应该说是她自己创造的角色,和老师有相当多的对手戏,那时候老师对她的启发、对她在艺术上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在老师身边这么多年,朱祝芬几乎继承了恩师戚雅仙大部分的经典剧目。但其中《玉堂春》一剧,对朱祝芬而言意义非凡。《玉堂春》对剧团而言,对他们而言,都是一部相当重要的戏,这个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个是继承,一个是传承。

朱祝芬凭着出色的天赋和自身的努力,得到了戚雅仙的青睐,将自己最喜爱的角色“蔡文姬”交给朱祝芬来演绎,就是戚雅仙对徒弟最高的褒奖。《文姬归汉》这部戏,是她老师在塑造所有角色里,相当成功的一个人物。她不同于其他的女性,所以说这个角色是相当有分量的。所以她的老师是表演的很成功的。后来在“戚派”的表演艺术展演的一个演出过程中,老师开始安排角色了,哪几段戏曲要一个个安排开来,结果后来她老师就说,《文姬归汉》这一段戏,只有阿祝能够把她唱下来,比较有分量的。

“文革”以后,朱祝芬加入了由原合作越剧团人马重新组建的静安越剧团。从那时候开始,艺术上日趋成熟的朱祝芬,开始拥有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全新创作。接下来就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几部大戏,其中有一部就是《一代君王两代血》,这一部戏可以说对她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无论从唱腔,无论从人物,才逐渐走向成熟,为他们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白兔记》是在《一代君王两代血》之后,又排了一部他们自己创作的大戏,这部戏演完之后还拍成过连环画,《白兔记》里有一段戏是“井台会”,“井台会"就是和儿子碰头这段戏,她相当喜欢,她一个人在井前,咬破手指写血书这段戏,作曲老师唱腔也设计得非常好,所以她演到这段戏,她一边写血书,往往她眼泪要流出来,思念自己的孩子,思念自己的丈夫。这段戏,是一段肉头戏,朱祝芬她相当喜欢。

《白蛇传》是戚雅仙、毕春芳创作的最经典的剧目之一,而在继承的基础上,朱祝芬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发展,和杨文蔚合作的《新白蛇传》,也是朱祝芬最喜欢的剧目。《新白蛇传》这一部戏,她是相当喜欢的,这部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多的创新,有很多的发展。以前他们老师演的白蛇传,比如说“合钵"这场戏,是比较静的,是静下来唱的,那么他们的《新白蛇传》编排了以后,加入了许多动作,有很多的创新,就使这部戏动了起来。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又演了很多戏,一个是《飞来姻缘》,一个是《两代怨梦》,一个是《沙漠王子》。这个不是他们自己剧团的戏,是她借到其他剧团去的。借到上海越剧院,就拍了电视连续剧《沙漠王子》和《两代怨梦》,后来又借到卢湾越剧团,去演了《飞来姻缘》。在外借的过程中,她“戚派”的唱腔,观众都能欢迎,在其他剧团当中,也都能够接受,而且合作得很好,很愉快。

她进了剧团后,她大概前后演过几(三)十多部戏,十几部是他们老师的戏,他们是继承的,还有十几部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她自从从事了越剧艺术以后,作为事业来看,她有相当大的体会,过去只知道唱戏,为唱而唱。进了越剧团以后,确实不一样,在漫长的艺术生涯当中,得到一个道理,是要继承和发展,要继承老师的东西,也要有自己发展的东西。这样艺术才能长久下去,流派才能不断地流下去,这是她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