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史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近代史人物。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近代史人物,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二、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三、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四、邓小平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
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五、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地位。
六、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早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在天津政法学校读书时就加入了同盟会,后投笔从戎。1917年9月入冯玉祥将军部下,因学习刻苦,英勇善战,深受冯玉祥将军的赏识。
七、傅作义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归回人民, 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兵燹。
八、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国内抗战1925年,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
上述只是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更多的名人还有很多,比如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等,文学领域的王国维、徐志摩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感谢若凡的诚邀。首先说一下近代史的时间划分,近代史的划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另一种是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笔者更认同第一种划分方法。
说起近代史的代表人物,当然非中国“共和之父”孙中山先生莫属,孙中山先生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倡导三民主义,创立了《五权宪法》,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倾尽一生所建立的历史功勋永载史册。
一、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扫清了障碍。
二、在政治上,孙中山先生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先河 。
三、在军事上,孙中山先生积极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孙中山提出了全面建设陆、海、空军的思想,创建军事学校,形成培养现代军事干部的新摇篮,使中国军事教育制度发生了质的飞跃。
四、在经济方面,孙先生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致力于把中国由封建农业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转变,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
五、在文化方面,孙中山提出既要发展物质文明,又要发扬精神文明;既要传承旧道德中对今天仍然有用的内涵,又要创造新道德。他重视教育,提倡培养具有知识和崇高人格的新式人才,他的文化观,不仅是中外文化互信、交流的桥梁,也是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
六、教育
孙中山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把教育放在“立国根本”“振兴之道”的位置,强调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培养和国家强盛的重大问题。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口号言犹在耳,至今仍被广为传诵,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发图强,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
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
他的《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由此可见其伟大、高尚的人品。
正如毛泽东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评价的那样,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