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其实是同一个民族,傣族在中国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在东南亚各国可是一个大民族傣族资料。
傣族除了中国的云南傣族资料,在泰国、缅甸、老挝和印度都有分布。只不过各国的名称有所不同而已。
中国叫傣族,在泰国叫泰族傣族资料、到了缅甸把他们叫掸族、而在老挝则称他们是佬族,印度的傣族人主要居住在阿萨姆邦,在这里傣族的名字跟前面的叫法又不一样,印度人把他们叫阿萨姆族或者阿洪族。
傣族在泰国和汉族在中国一样,都是第一大民族;而在缅甸,傣族则是第二大民族,上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傣族,都是泰国泰族的一个分支。
中国的傣族跟泰国的泰族,他们都使用同一种文字,这种文字都是印度的梵文的分支,不管是书写顺序,还是标点习惯和文字符号都特别相近,差异不大。
再看两个民族的信仰也惊人的相似,他们都信仰南传小乘佛教;两个民族的男子,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一生中都要剃度出家一次。
两地傣族最明显的相同点就是民族节日 "泼水节",虽然这个被傣族人称之为泼水节的浴佛节日,在泰国泰族那里被叫做宋干节。可是两个节日开始和结束都是一致的,都是每年的4月13日开始,到15日结束。都把这个节日过得跟汉族的春节一样隆重。 中国的傣族与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也有微妙的区别,在中国的傣族人,相比之下,血统是最纯正的,因为南迁之后,也就是东南亚的傣族人都跟当地高棉人融合,身上具有了其它民族的基因。
因此说,中国的傣族跟泰国的泰族,基本属于同一个民族,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
西双版纳的傣族一般就男的两个姓:岩(ai)和刀。
一般来说刀都是以前的贵族后代,而岩就是一般百姓。而女的不管什么父亲姓什么都叫 玉或者 依居多,应该说不算姓。
傣族占版纳州人口的35%傣族又分旱(汉)傣、水傣和花傣三个分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区并飘乡、尚勇区曼庄乡、磨龙乡、龙门乡、大户乡。房屋依山傍水而建,房屋为两层,下层为柱(通常用来拴耕牛和养家禽)上层为居室,早期为竹木结构,现为砖混结构,样式仍保持吊角楼的式样。
扩展资料:
傣族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在傣族先民活动的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其中的玉水坪文化遗址(位于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经鉴定至少有10000年以上、塘子沟文化遗址(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经鉴定至少有8000年以上。
至少在3000千年以前,傣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形成一些部落小国,其中以“勐掌”(“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地”或“象之国”,“勐掌”包括澜沧江沿岸的保山盆地、杉阳盆地、漕涧盆地)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勐”(国)百姓称其为“诏隆”(多译写为“九隆”、意为“大王”)、各“勐”(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多译写为“哀牢”、意为“大哥”),“勐掌”也因此被称作“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或“中心之国”,“达光”本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嘿勐沽勐》等傣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为“勐达光”(音译为“达光国”、意译为“中央国”或“中心国”)。
傣族舞的基本手位有七种:一位手、二位手、三位手、四位手、五位手、六位手、七位手。基本脚位分正步、八字步、丁字步。
基本手位:
1、一位手: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
2、二位手: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胸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
3、三位手: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
4、四位手: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
5、五位手: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6、六位手: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
7、七位手: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基本脚位:
1、正步
两腿直立并拢,双脚紧靠,正对12点钟方向。
2、八字步
两脚跟靠紧,左右脚尖分别对准11点和1点钟方向,两眼平视前方。还有大八字步,脚跟不靠紧,其他保持不变。
3、丁字步
分左、右丁字步,均以动作时脚放置的位置命名。一只脚的脚跟靠着另一只脚的脚踝为丁字步。
扩展资料:
傣族舞基本动作:
1、正面起伏
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