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处在艰难时代的政治家,他们能否尽力施展才华,还得取决于其自身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丁日昌。我以为李鸿章是当不起东方俾斯麦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丁日昌:李鸿章当得起东方俾斯麦吗?

丁日昌:李鸿章当得起东方俾斯麦吗?

丁日昌:李鸿章当得起东方俾斯麦吗?

丁日昌:李鸿章当得起东方俾斯麦吗?

一、俾斯麦是协助普鲁士国王丁日昌,统一了德意老,并带领德国走向了强大之路的人。这一点李鸿章比不了。

俾斯麦所处的时代,正是德意志处在大分裂丁日昌、大动荡的时期。在这样一个名义上联系在一起的“帝国”里,居然会有上百个大大小小、各自为政的邦国。

而在名义上统治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兹堡王朝,却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南北两处,各有一个强邦崛起了。它们是南部的奥地利,和北部的普鲁士。两国为了争夺对德意志的统一权,而明争暗斗。

最后因为俾斯麦为普鲁士国王,及时制定了使用计谋和外交手段,来对其他对手实行分化瓦解,以及依仗武力不失时机的推进统一的政策——铁血政策,使得普鲁士先后打败了奥地利、法兰西、丹麦等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也因此俾斯麦才得以享盛名于欧洲。

再说李鸿章,这位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而得到了清庭重用的能臣,绝对是一位宰相之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李鸿章却没法在专制保守的封建皇权控制下,放开手脚去闯、去干。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能危及或是妨碍到清室贵冑的利益,否则就将受到无情地压制和打击!

这就犹如给李鸿章主导下的洋务运动,绑上了一根根锁链,使其不得自由发挥!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又怎能够将“师夷之长技以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搞好呢?也因此李鸿章既不是,也不可能是东方俾斯麦。

二、俾斯麦是能够得到普鲁士国王信任,并能充份发挥聪明才智的人。这一点李鸿章也比不了。

俾斯麦是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充份信任,才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将蓝图转变成现实的。

反观晚清朝庭,内部分成了诸多派系。各自争权夺利、争名争势。洋务派、顽固派、维新派(包括立宪派),再加上什么帝党、后党。这样错综复杂、纷繁混乱的朝局,又怎能给李鸿章以充份发挥才智的机会呢?

而且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极其擅于玩弄权术,平衡各方面的人事关系,以求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她虽然重用李鸿章,但却不会对其无限信任!生怕李鸿章及其北洋势力坐大,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势。

试想,在这样处处掣肘、步步惊心的情况下,李鸿章又岂能充份发挥应有的能力?他又怎能成为所谓的东方俾斯麦呢?

三、俾斯麦得以效力的德国,是日益走向强大,并实现了近代化的国家。而李鸿章虽然在晚清的改良上,也有所建树。却对腐朽的封建专制无可奈何。

俾斯麦为德国做出的最大贡献,乃是在于协助普鲁士国王,成功的统一了德意志,并且还将德意志引上了一条近代化资本主义强国之路。

而李鸿章虽然有洋务派大匠之号,但却处处受制于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他所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洋务运动”,也只能是进行有所限制的经济、军事以及其他方面的改良。

唯独不能触动,可能动摇满清贵冑统治地位的政体改良。而只要是无法改革早己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那么其他一切改良,都会因为无法得到制度保障,而落得个功败垂成的结果!

最终集三十年洋务运动成果之大成的北洋水师,终于还是被已经进行了全面改革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打垮。甲午战争的失败,已经充份说明了在大清朝的专制土壤上,是既无法产生出君主立宪的政体,更不可能产生出所谓的东方俾斯麦!

综上:李鸿章固然有才能,也有眼光,更有手段。然而大清帝国的腐朽封建专制,却不能,也不可能允许他成为东方俾斯麦!一句话,大清只需要有本领的高级奴才,而不需要可能威胁皇权的有见识的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