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诸葛亮连弩的记载诸葛连弩,见于《三国志》:
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诸葛连弩。裴松之在下面注释说:
《魏氏春秋》曰:亮……又损益连弩诸葛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从这有限的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
1.诸葛亮是“损益”连弩。损是减少,益是增加,就是说,诸葛亮是对连弩进行了改进,在之前已经有连弩这个东西了。
比方说《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就有记载:
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2.诸葛亮改进后的连弩,叫做“元戎”。发射的是铁制的短箭。汉朝一尺我记得是相当于现代的23.2厘米,八寸也就是19厘米左右。
3.连弩的火力密度很高,“一弩十矢俱发”。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连续发射十根弩箭,一是一次性把十根弩箭全部发射出去。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应该是第一种。因为弩一次发射能提供的动能是有限的。加入一次发射十根弩箭,分摊到每根弩箭上的动能就会下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
那就谈不上什么威力了……
因此,连弩应该是能够快速连续射击,扣一下扳机,就能一口气把十发弩箭持续不断地射出去,中间不需要手工再次上弦。
就好像老式拉栓步枪和机枪之间的区别一样。
4.现代有人复制过类似于连弩的东西。大体来说,就是在弩上方装了一个类似于弹匣的东西,前一发箭射出之后,后一发箭自动落下,完成装填。
无法证明诸葛亮发明的“元戎”就是这个结构,但至少说明类似的东西是可行的。
5.如果连弩所用箭矢是用“弹匣”(或者说箭匣?)装填的话,那么“矢长八寸”和“一弩十矢”就都可以解释了。用八寸长的短箭,可能是为了和箭匣的尺寸适应。而一次十发更好解释,这是箭匣一次的装填量。
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远距离射击的有弓、弩,近战搏杀的有刀、枪、剑、戟、棍、锤类等。在全部冷兵器中,没有办法来比较哪一个最厉害,因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甚至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威力都有所不同。
据古代军事家测试,在开阔地带,长枪要比短刀占优势,长枪一人能抵短刀三人;而在森林地带,短刀占优势,短刀一人能抵长枪二人。
如果在弓弩类武器中进行比较,有机括类和手拉类之分别,又有近程和远程之分,如宋时期的神臂弓、床子弩就是机括类远程射击武器,但床子弩则是破坏性的武器,弩箭重大,贯穿力极强,可以破坏敌人的指挥车、房屋、建筑、马匹等,用以攻城、守城有奇效。
而宋时期的神臂弓:“以檿(yǎn 一种坚韧的木材)木作弓身,以檀木作弰(shāo,弓托)铁为登子枪头(即箭头),铜为马面牙发(即发机),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能入榆木半笴(gǎn 即半截箭杆)。”有效射程达三百四十余步,约400多米远,可见射程与床弩相似,力度也很大,但箭头和箭杆较细小,故无破坏力,可射人射马。明时就已失传,据说也属于弩类。
宋代神臂弓示意图:见上图
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也属于机括类,扣动一次扳机,可以同时射出十支箭,(一说可连续发射十支箭),故称为诸葛神弩。但诸葛神弩射程较近,也就最多二百米左右,一次可射出十支箭,可见其准头较差,力度较小。概括它的特长,就是攻击力猛,能达到万箭齐发,突然之间杀敌大半。所以,诸葛连弩适合打埋伏战,趁敌人不备,突然袭击,可射人射马。诸葛神弩的初次大显神威,就是埋伏在城下,把魏国大将张郃(he)及率领的几千追兵,一同射死在城下。
诸葛神弩复原图:见上图
总之,诸葛神弩是在较远的距离内,突然袭击密集敌军的最强武器。宋代神臂弓是较远距离内射杀敌军的最强武器。床子弩是在较远距离内破杀敌军较大目标的最强武器。刀枪、大斧等是与敌人近身战斗的利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