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再来说王熙凤为什么会嫁给贾琏凤姐结婚照。
贾史王薛是金陵的四大家族,平日往来联姻、势力盘根交错自不在话下,但这很容易就给人一种误解,认为四大家族实力相当凤姐结婚照。事实上,即便同为贵族,还是有贵中贵和相对较弱的差别。
贾家是国公之后,而亲王凤姐结婚照、郡王、驸马、国公、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等是一个等级内的。所以作为第一代国公的媳妇儿,贾母就可以称史太君。而且贾家在快要走下坡路时出了一个贾妃,不仅暂时缓解了贾家的颓废,还使家族成为“皇亲国戚”,自然排在四大家族之首。
史家是侯爵之后凤姐结婚照,算在第二等级之内。而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比起侯爵来说又差了一等。至于薛家,说白了还是商人,只不过能够冠以“皇商”的称呼,但和其他贵族还是不能比的。
这样看下来,在家世上王家是差了贾家两等的凤姐结婚照。但是王家在走上坡路,王子腾初任京营节度使,后擢九省统制奉旨查边,旋升九省都检点,这实力在四大家族中可以排在前位。综合下来,王家和贾家联姻自然就更加有了地位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子腾毕竟只是王熙凤的叔父。分家之后,一房算一房,虽然同在王家荫庇之下,但谈婚论嫁时别人还是会先考虑你自己这一房的实力。譬如迎春出嫁看得是贾赦,与贾政的关系就小了;而探春出嫁看得是贾政元春,与贾赦一房关系也小了。显然,王熙凤的父亲实力一般,也未见有什么交代。而贾琏是贾赦唯一的儿子,是日后继承祖宗家业的人。虽然四大家族素有联姻,但若非有王夫人在内的心思与谋划,以及有叔父的荫庇,王熙凤都未必能嫁给贾琏。
综合总总,其实对于王熙凤来说,能够嫁给贾琏,在地位财富上是门当户对的。她的这段话,只能说是对现在的贾家,因为贾妃省亲等事耗尽了贾家的家底。但若前一些年,不提别人,把贾敏的嫁妆拿出来和王夫人比一比,谁又比不过谁呢?
这是王昆仑先生说的话,原话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王昆仑先生的话,准确地描述了《红楼梦》里王熙凤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小说里的“恨凤姐,骂凤姐”,主要说的是凤姐的心狠手毒,令人生恨。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不赘述。
下面简略说说为何“不见凤姐想凤姐”。
一,《红楼梦》里,凤姐一露面就令人难以忘怀。凤姐第一次出场,是黛玉刚来到贾府之时。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迎春、探春、惜春俱在,还有满屋子的丫鬟使女。贾母是贾府最高辈分的老太君,府中又来了远客,所以满屋子里“一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忽听后院中有人笑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就是凤姐。
脂评:“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接下去,小说借贾母之口说:“这是有名的破落户,俗称’辣子’,你以后叫她凤辣子就行!” 把贾母对凤姐的喜爱写得淋漓尽致。
也让读者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开朗活泼的凤姐。为“不见凤姐想凤姐”奠定了基调。
贾母喜爱凤姐,自然有喜爱凤姐的原因,有人列举事例说是凤姐善于巴结贾母,因此贾母喜爱她。那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贾母何许人也?“想当年,我在她这般年纪时,比她还来的呢!” 贾母也是从小媳妇熬成婆,再成为老太君的。心如明镜的老太君,不是谁能说几句中听的话,就能糊弄住她的。
二,凤姐是贾府四百余口之家的轴心人物,不可或缺。读《红楼梦》做到不想凤姐都难。围绕宝黛钗爱情的情节是红楼梦的主线,但贾府四百余口林林总总的事件,是宝黛钗爱情的土壤。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都或多或少地要汇集到凤姐这个身为管家的轴心人物身上。
李希凡说:
“写这样一个大家庭,如果它的神经中枢没有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那整个体制是无法转动的。”
假如没有了凤姐,《红楼梦》就没有了血肉,甚至就没有了《红楼梦》本身。
贾府的小事,小到黛玉进府的置办衣服。王夫人为讨好贾母,说要拿缎子给黛玉做衣服,凤姐说:“ 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这两天要到,我已预备下了。"
贾府的大事,大到元妃省亲之前的贾府杂务。小说明言:“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闲暇之工。”
都说凤姐心狠手毒,做事决绝。但凤姐向贾琏诉苦的话,并非无中生有。凤姐说:
“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 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
探春理家实行大观园改革,吴新登家的等人的做法,就是凤姐所说的贾府情况的映证。另外,探春理家,如果没有“借钟馗打鬼”叫来平儿出面,那些丫鬟婆子也没有那么快对探春服软。也可以反证平时凤姐理家时的难度有多大。
这说明凤姐以非常手段管理荣国府,做事决绝,其实也是必要的。
许多人对《红楼梦》王熙凤这个人物肆意贬低,连协理宁国府也说成是“出风头” 、“弄权”。笔者认为,贾珍虽然是一个带头败家毁业,无耻下流的角色,但他请凤姐协理宁国府,却是思虑周全。凤姐是当时情况下,能圆满完成宁国府不亚于元妃省亲那么大动静的丧事的不二人选。凤姐在协理宁国府时的杀伐决断,体现了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媳妇见招拆招的精明强干,和快刀斩乱麻的魄力和本领。
荣宁二府离不开凤姐,读者也离不开凤姐:凤姐协理宁国府时,我们的目光离不开凤姐;探春理家时,我们也自然而然想到凤姐;连秦可卿临死交代后事,本来她交代的后事不在凤姐权限范围内,而是应该告诉贾珍、贾政或者贾母的事,她还是想到了凤姐。而读者也不以为奇。
三,凤姐的温顺宽厚,善良大度,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所谓“逼死人命”的尤二姐事件之类的事,也并非凤姐一个人的责任。凤姐与贾母誉为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的秦可卿,最是交好,凤姐经常过府去看望秦可卿;凤姐对宝玉如同对待一母所生的弟弟,既慈且爱;凤姐把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姥姥,看成真正的亲戚,刘姥姥第一次到贾府,凤姐送给她庄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二十两银子和路费;凤姐对出身贫寒的邢岫烟处处照顾;凤姐在抄检大观园中,不怕得罪王夫人而直接把黛玉当成家里人;凤姐对故意烫伤宝玉的贾环轻描淡写说的是:“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 …… 可见,凤姐有其温顺宽厚,善良大度的一面。
关于“逼死人命”的尤二姐事件,许多人是作为诟病凤姐的一个重要依据,这里,我们对这个有代表性的事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看看凤姐是不是真的十恶不赦。
贾琏是一个好色贪淫,“脏的臭的都往家里拉”的人。贾母在给凤姐做生日,贾琏却偷着把鲍二家的弄到家里偷情,被凤姐捉奸在床,贾琏反而装疯卖傻,提着宝剑追杀凤姐。事情到了贾母那里,贾母明地里偏袒着贾琏:“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的住呢?”
贾琏在家里偷腥,在外面养外室,偷娶尤二姐,凤姐根本就不知道,还是后来发现的。
凤姐本来时常为没有儿子忧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凤姐因为没有儿子,警惕别的女人趁虚而入,是理所当然的事。
二十来岁的凤姐,面对丈夫的朝三暮四,只能求助老太君,而老太君一味偏袒孙子,凤姐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尤二姐事件,贾琏没有责任?尤二姐自己没有责任?
尤二姐与贾珍、贾蓉父子鬼混,又贪图贾琏的富贵,她的死有极大成分的自作自受!
假如认真分析尤二姐的死因,那是封建制度的错!
贾府的女儿们元春嫁到了“那个见不得人的地方”;迎春嫁给“中山狼”,“一载赴黄粱”;探春远嫁,到底是被逼“和亲”还是怎么样了,不得而知;惜春直接做了尼姑;李纨成了贾府的“贞节牌坊”;秦可卿实质上是被贾珍折磨致死……
作为“女强人”的凤姐,同样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私生活上作风正派,毫无污点。面对如此不堪的丈夫,她就完全不能反抗?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本身就是封建社会对女人极大的不公。笔者认为凤姐的自我保护,是女人的本能!
尤二姐死的帐应该算到封建制度上,而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的脏水泼都到凤姐身上了事。
当然凤姐的处理方法有点狠毒,但那只是个“度”的问题。
笔者读《红楼梦》,是被凤姐这个人物所折服,是“见不到凤姐想凤姐”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