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原型说“另一半”的确有心理依据,心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心里的确隐藏着一个“另一半”费洛蒙是什么。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所有的人心理上都是两性的,既有男性的一面,也有女性的一面。他把男性心理中女性特质称为阿尼玛,而把女性心理中男性特质称为阿尼姆斯。当男人遇见一个与自己心中潜藏的阿尼玛一致的女人时,就会一见钟情。
  而女人坠入情网时亦是如此。 由于不同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不尽相同,她们心中的阿尼姆斯也不尽相同,在生活中喜爱的男性也就不同。总体而言,阿尼姆斯往往具备男人一切美好的特质:强壮、帅气、阳光、勇敢、智慧,女人崇拜的明星往往有接近其心中的阿尼姆斯的地方。
  有些女性喜欢控制她、征服她甚至会轻微伤害她的男性,也正是因为她心中的阿尼姆斯有控制欲、权力欲、征服欲,甚至有适度粗暴的一面。 在男性遇到一个像他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的女性所有的美好特点,比如温柔、善良、纯真、美丽等等。
  有时,也包含女人的爱慕虚荣、软弱、变化无常等特点。尽管后面这些特点不能算是优点,但是如果一个男性的阿尼玛有这些特点,他也会感到一种喜爱。 所谓一见钟情,很可能是把自己心中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投射在她(他)身上,这也可能是一见钟情不长久的原因,因为投射总归是投射,相处之后相互了解越多,就会发现对方与自己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差距甚远。
  如果非常幸运,遇见了一个恰好符合你的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的人,双方正好互为对方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那么非常恭喜你,你真的完全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这样的结合也会是幸福美满的,心理学专门有一个术语,叫神圣婚姻。想一想,我们曾与成千上万的人擦肩而过,而你一眼就看到了他/她,第一次的目光相遇,你们彼此凝望,爱情的暴风雨顷刻袭击了彼此,然后认定那就是自己尽此一生一直寻找的人,那就是自己今生的唯一。
  那会是多么美妙啊。   费洛蒙说从生理的角度去阐释一见钟情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少,今天的科学已经发现,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早已经存有对异性肉体偏爱的独特性,仿佛是预先编制好了的程序似的。比如西方有心理学理论就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发出不同的能源振动力。
  当一个人遇到一个跟自己的肉体能源振动力相似的异性时,两种能源振动力发生共鸣。于是,男与女同时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有不可解释的吸引力,爱意油然而生。这种不可捉摸的男女相互吸引力就是性的化学作用。” 大卫。莫伦在《第六感官——爱的气味:费洛蒙》书中提出:如果想为一见钟情或者为什么某个男生特别钟情于某种类型的女生作解释,那可能是来自费洛蒙的影响。
  费洛蒙是指一种由动物体分泌出来且具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对于人类来说,每一个释放出去的费洛蒙分子都承载着你独一无二的个人信息和化学信号,人的鼻子内的梨鼻器可以侦测到几个ppm的费洛蒙分子,费洛蒙相符合的对象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的对象。如果大卫。
  莫伦的说法正确的话,人类并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一闻钟情。  丘脑激素说有个好酒之人形容一见钟情,就像喝了一杯神奇之酒,很冲,半天缓不过劲来。那么,这种令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的情感来源于何处呢? 一位美国医疗心理学家,让彼此一见钟情的男女进行试验。
  在柔和的烛光里,男子望着女子,丘脑下部的神经活动受到突然激发,神奇的爱情物质大量产生,并随血液循环流遍全身,引起飘飘欲仙的感觉;女性也一样,脑细胞发生同样的电化学活动过程,于是两颗心激发出炽热的爱情火花。一见钟情更像是打开了丘脑的神经开关。 科学家的爱情源于丘脑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他们系统地观察了一批脑垂体异常的男女,发现这些人,没有热恋中的狂热心理活动,即使有伴侣,也无情欲的燃烧与美妙无比的感觉,补充激素也只能保证其体格方面的发育。究其奥妙,在于这类人丘脑下部通道的某一特定部位出现了故障,而这个部位恰在脑垂体附近,因而引起脑垂体病变。
  事实上,脑垂体受到各种损害(如肿瘤或结核菌的侵袭等),都可能“株连”爱欲。 看来,如果你想增加一见钟情的机会,一方面得好好保护脑垂体,一方面多找美女帅哥刺激刺激自己的丘脑,分泌多一点爱情激素。  “爱之图”说弗洛伊德第一个指出:我们只会遇见自己潜意识中已经存在的那个人。
  科学家发现,男人和女人各自把所梦想的对象特征储存于大脑之中,就像把数据储存于软盘中一样,称之为“爱之图”。这张图最早由父母勾画,并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修正与补充。年龄越大,图像越具体,由于某种契机而第一次目光相触时,眼睛就捕捉到对方身高、体形、眼神、发色、发型、风度以及服饰等信息,以每小时400多千米的速度,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
  对方特征与所储存的图像越是相吻合,大脑产生的信息就越强烈,体内的“化学工厂”便开足马力产生大量兴奋物质,在脑中形成一种幸福激素,引起诸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等变化,心中激情涌荡,即“一见钟情”。 研究表明,“爱之图”的细致与独特是其他人难以理解的,因而出现有人喜欢甲而讨厌乙,但客观地讲似乎乙的条件更好一些的怪现象,如有的女性喜欢大胡子的男人,有的则对“秃顶佬”格外垂青。
   情结说很多一见钟情,见完了也就罢了。然而,有一些一见钟情却让人非常纠结,所谓魂牵梦绕朝思暮想,要么故事曲折凄美,充满分分合合,剪不断理还乱,往往充满戏剧性的桥段。如果你碰到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了,很可能是你的心理情结使然,毕竟,真正的一见钟情是极其罕见的。
   弗洛伊德说过,一切故事只有一个母本,即《俄底浦斯王》。在爱情模式中,一个常见的潜意识的合谋,就是“俄底浦斯情结”:他/她之所以那么吸引我,是因为他/她在某些方面像我的父亲/母亲,或是特别不像我的父亲/母亲。当碰到这样特别有感觉的人,同样会有非常强烈的类似一见钟情的感觉,但情况往往比较糟糕,很多文学作品表现的浪漫凄美迂回曲折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基本上都是这一原型故事的不同版本。
   但深层心理学认为,这样的一见钟情及其发展的爱情故事,具有很重要的心理意义,我们因此有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去发掘、认识潜藏在心底的核心情结,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与伴侣,从潜意识主宰的状态下解脱出来,选择健康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