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我喜欢的领域,但碰巧我认识几个习练太极拳的,看着一些不练拳的人对太极拳妄加论断,甚至诋毁,我觉得有必要说几句为太极拳正名太极大师闫芳被揍。
实际上关于太极拳的创立和流派有许多种说法太极大师闫芳被揍。我所认识的朋友习练的是陈式太极,尊明末的陈王廷为祖师。在冷兵器时代,一种拳法的创立如果不以技击为目的,连普通人都对付不了,显然这种拳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生存空间。因此太极拳的创立就是为技击是毫无疑问的。作为一代宗师的陈王廷据载也是多次与人切磋、比试才使太极拳声名大震,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以说太极不宜技击纯属是一种无稽之谈。马云的保镖李天金就是太极拳传人,如果太极不能应用于实战,那马云高薪聘请他做保镖就是天大的笑话。
只不过在科技日益发达太极大师闫芳被揍,法律日益健全的今天,这样的目的多少有点过时。所以传统武术逐渐转为以强身健体为主,这也是并不注重发力的杨式太极拳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原因。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陈真》中陈真与日本武师之间的一段对白也是对这最好的诠释。“将人击倒最快的方式是用枪”,用当今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吧。
穷不习武,富不教书。面对“打假大师”的叫嚣,传统武术大有被一棍子打死之势,这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悲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一一列举。不要忘了,当初在拳台上大煞四方霍元甲太极大师闫芳被揍、李小龙习练的正是传统武术!
说到阎芳,作为经梧太极的第二代传人,我也看过几段她的视频太极大师闫芳被揍。感觉更多只是虚张声势,哗众取宠而已,当然真才实学也未必一点没有。习武先修德,真正的传统武术爱好者应该是耻于与之伍的!
我从学习杨氏太极拳到今有三十年,主要探索杨氏太极拳在练习中对意念,呼吸,内劲及身形等方面的结合,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两年也学了一套陈氏三十六式,一方面想对陈氏太极拳有个认识,也想对杨氏和陈氏做个比较。从个人理解和体会,杨氏太极拳应缓而不滞,松而不浮,看似轻柔,实凝内势,一式未尽,又式相随,合手为阴,开手为阳,结合腹式呼吸,合为吸,开为呼,意守丹田,通贯周身,动作从起势开始决定整个套路的快慢和重心高度,练习中意念应集中,和腰胯身形,目光手势相统一,一趟走完舌底生津,身体微汗,神清气爽,腰身舒畅,以达到养身健气的目的,在走趟的过程中当你手势为开的时候,会感觉到手指手掌微微发胀发麻,如果突然间一式凝滞会顿觉胸闷,气息有点逆反不畅,杨氏太极拳重在意念,每一式看似柔缓,但你意念中却似有巨大无形的阻力或者反作用力,好像在粘稠的糖浆中拨动或者推动着,久而久之,太极拳打出来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内势,而不是简单的形体美和动作连贯,所以杨氏太极拳对养生来说有它独到的效果。陈氏太极拳我打得时间不太长,陈氏太极讲究缠丝劲,但因有震步,炮锤等,动作快慢不相间,阴阳开合不均匀,我在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时候对意念和呼吸总是找不到着力点,无法贯通意念和呼吸,看了好多视频,认为即使是所谓大师级的人,动作多讲究慢和震颤劲,却对周身的太极通透达不到,失却了太极本身所蕴含的意韵。至于太极是否用于实战,我在练太极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当今社会不允许你去打架的,即使需要打架也是速度和力量。
l大家都心知肚明。
太极是传武中最柔的拳种,说是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其实就是被动防守的多,鲜有主动进攻,当然杀伤力最小。再加上太极以修身养性为目地去练的占绝大多数,教拳的也不会让学的人去像古时那样死命地练功,所以就很难出高手。
而八极拳可以说是传武中最为刚猛的拳种,即本上就是以攻当守,招招凶狠。很少给自己留退路,更别说给对手留了。近乎于同归于尽的凶悍之极的打法。如果对起阵来,就有一种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意味。这样的对手任谁也要在心里惦量惦量。这样的对手你就是侥幸取胜,估计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
现代的商业人都是聪明之极,任谁挑选对手都会找风险系数最小而获胜率最高的对手,两相一比较,自然就是太极了。毕竟老太太吃柿子都知道挑软的捡吗!
所以打赢太极真不是本事,啥时能把八极,少林等都打败才是真本事,我们不妨试目一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