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三杰:毛泽东北洋三杰、朱德、周恩来

北洋三杰:历史上有可与汉初三杰相媲美的组合吗

这三位英雄是新中国开国英雄中,功劳最大的北洋三杰。在创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中,他们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面对任何强敌都没有任何畏惧,一往无前。为国家的未来、为民族的明天、为人民的希望而努力奋斗,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洋三杰:历史上有可与汉初三杰相媲美的组合吗

改革三杰邓小平北洋三杰、李先念、陈云

这三位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推手,其中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核心人物,而李先念、陈云是重要成员北洋三杰。在邓小平力主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李先念、陈云予以坚定支持,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北洋三杰。

这三位是刘邦立汉的三位大功臣。没有他们,刘邦难以建立大汉帝国。

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

当年在黄埔军校名噪一时的学员,特别是蒋先云,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员,如若活到建国,必定是大将的人选。

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

我党情报特工部门的代表人物,是我党早期的情报特工工作的重要领导人。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北洋嫡系的代表人物,段祺瑞和冯国璋都算是北洋大佬,唯独王士珍算是凑数的。

曹家三杰曹操、曹丕、曹植

三国时代曹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论文采曹植最佳,论谋略曹操最佳。

苏家三杰苏洵、苏轼、苏辙

北宋苏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

收服掌控晚清禁卫军是冯国璋一生中最显男子汉大丈夫气概的事,其来龙去脉精彩之处很值得一聊。

北洋三杰:历史上有可与汉初三杰相媲美的组合吗

北洋三杰:历史上有可与汉初三杰相媲美的组合吗

晚清禁卫军是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晚清皇族少壮派搞起来的,为的是抓军权,与北洋实力派袁世凯抗衡。

北洋三杰:历史上有可与汉初三杰相媲美的组合吗

1908年摄政王颁发上谕:“著贝勒载涛、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准其酌量由各旗营兵丁内拨取精壮,尽数认真训练。”

北洋三杰:历史上有可与汉初三杰相媲美的组合吗

此道上谕颁布后,清廷即在原皇家卫队的基础上,从新军中抽调八旗骨干,组成皇家禁卫军,时年二十一岁的载涛专司训练,但因载涛年少缺乏经验,禁卫军实则掌控在满清贵族,甚有才干的良弼手中。

禁卫军建制一镇(师),下辖两协(旅),员额编制为一万两千人。除步兵第三标(团)官兵为汉人外,其他各部官兵皆是满蒙八旗兵;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此外还有一个配备30挺左右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枪营。

无论从兵员素质、忠诚度还是武器装备看,这都是一支效忠皇室、不容小觑的劲旅。

然而,这么一支理应誓死效忠皇室的禁卫军,在溥仪退位,清廷覆灭的关键时刻,却一枪未放地为改朝换代做出了罕见的”和平贡献“。

这要归功于晚清皇族少壮派的无能,也要归功于袁世凯、冯国璋的“雄才大略”,此外,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即将覆亡时,袁世凯用以北打南,以南压北的枭雄手段掌控了天下大局,但要用不流血的方式逼清帝退位,袁世凯必须解决京城禁卫军的问题。

袁世凯用的手段谈不上高明,但却算死了手握禁卫军的皇族少壮派。

袁世凯上书隆裕太后,社稷危难之时,皇家领兵之人理应身先士卒,率军赴前线镇压革命党。

这说法隆裕无法反驳,但放眼望去,整个皇族也就掌控禁卫军的载涛可用。

可载涛偏偏是个极度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为了躲过这个要命的差事,他干脆来了个大撒把,将禁卫军拱手让了出去。

袁世凯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调回心腹冯国璋,并将之任命成了禁卫军总统,兼察哈尔都统。

就此,禁卫军军权落入北洋军人之手。

有人可能要问了,让袁世凯心腹来掌控禁卫军,清廷怎么就能同意呢?

别人可能不行,但冯国璋却没人反对。

冯国璋之所以能统帅禁卫军,那是因为他早先曾为陆军贵胄学堂的总办,该学堂是清廷为培养满蒙高级军事人才专设的,其成员均是王公世爵、四品以上的宗室以及现任二品以上满汉文武大员子弟。说白了,禁卫军里的少壮派军官大多都是冯国璋的学生,对冯国璋一向信任。

另一点,冯国璋面上似乎是北洋军人中对清廷最效忠的那一个,清廷少壮派也想拉拢他,以达到分化北洋的目的。

所以,冯国璋接任禁卫军总统,各方都没有异议。

说到这,可能有人又说了,不是还有良弼吗?

在当时,良弼虽被袁世凯驱离了禁卫军,但其人在禁卫军中的威望号召力依旧很强,更重要的,此人是宗社党领袖,坚定的反袁派,有他在,袁世凯、冯国璋想全面控制禁卫军,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

可是,良弼在1912年1月26日被彭家珍炸伤了,抢救两日后,死了。

良弼之死对清廷的打击很大,甚至有良弼死清廷亡的说法。

看上去是有这样的味道。

良弼死后半个月,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廷宣告灭亡。

对皇家禁卫军来说,于国于己,这都是个五雷轰顶的坏消息。

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关心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皇太后和皇上的安全,谁能负责担保?第二个,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军饷会不会减少?会不会被裁撤?谁又能对此负责担保?

在这两个问题的困扰下,禁卫军就像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人心骚动不安的敏感时刻,冯国璋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当着禁卫军全体将士的面,冯国璋先大声宣读了《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完了开诚布公地请禁卫军推出代表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禁卫军代表提出的当然还是上述两个严重关切。

对此,冯国璋接下来的表现十分地出彩。

他说:众兄弟且听好,两宫与皇上安然无恙,禁卫军额数俸饷不变,我冯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尔等禁卫军兄弟依旧护卫宫廷。今后不论冯某人调任何职,去往何地,我保证永远不与诸兄弟脱离关系。若有违此言,必遭天谴!

听到冯国璋如此豪义的说法,禁卫军的骚动情绪被抹去了大半。这时候,冯国璋又做了一个让众人心服口服的承诺:诸位可推举两人,每人配手枪一支,子弹上镗,自此跟随冯某身边。不论何时何地,如见冯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将我立即毙于枪下,并不许我家人报复!

说完,禁卫军当场推选代表,冯国璋当场任命两人为随身副官,领枪两支,支50两月饷银。

一场极可能导致兵变的禁卫军危机就这样被冯国璋以忠义气概化解了。

让人感慨的是,不管随后的风云如何变幻,冯国璋都没有背叛当初的誓言,甚至连小动作都没有。

划归陆军部后,禁卫军后来被改编成第15、16师。除了1个团保护暂居宫禁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其余一直归冯国璋亲自统辖。

冯国璋任民国代理大总统时,担任总统卫队的正是第16师。

值得一说的是,冯国璋下野后,第15师、16师的军饷依旧由冯国璋负责。对于那时的冯国璋而言,养这么两个师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但冯国璋没有躲闪,也没有负义之举。

为了筹措两师军饷,冯国璋经常在京津两地奔走,据说他染上那场让他早早谢世的风寒,也是因为辛劳筹饷所致。

冯国璋死后,原禁卫军主力第16师在直皖战争中,被奉系张作霖趁机收编,这其中的逻辑也好理解,绝不站队直系的敌人。到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时候,第16师临阵倒戈,又回归了直系,这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谁打直系,谁就是16师的敌人。

这大概也算是对直系第一代大佬冯国璋的忠义报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