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袁术袁绍这两兄弟的事嫡出和庶出,估计他们九泉之下的袁氏祖宗都会想穿越时空从坟墓里爬出来给他们一耳光,活生生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嫡出和庶出:有人说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可是袁术的人望不如袁绍你认同吗

嫡出和庶出:有人说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可是袁术的人望不如袁绍你认同吗

一嫡出和庶出、“四世三公”汝南袁氏

汝南袁氏是东汉豪族嫡出和庶出,发迹于袁安(东汉章帝时至司徒),其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司徒,这就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其中的袁逢有三个儿子,嫡出的长子袁基、次子袁术,袁绍是庶出,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继承香火嫡出和庶出。

在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嫡子有优先继承权,比如袁逢被封为安国侯,死后他的爵位就由袁基继承了,像袁绍这种情况放现代来说就叫“后娘养的”(实际上妾的地位还不如后娘,后娘起码是续弦的正室),所以袁术看不起袁绍嫡出和庶出。

二、袁绍PK袁术

从两人的功业来说,袁术起点比袁绍高,“十常侍之乱”前(公元189年),袁绍只是一个小小的濮阳县长。

直到188年借了汉灵帝扩编设置“西园八校尉”才混上中军校尉,而袁术早已经做过长水校尉、河南尹、虎贲中郎将,二千石的大官都转了几轮了。

可是到头来,袁绍以小小的渤海郡为起点,南灭韩馥,北灭公孙瓒,跨有四州,问鼎天下,只可惜最后败给了曹操。

袁术占据了人口众多、经济富庶的淮南,却奢淫无度,最后死无葬身之地。

从为人处事来说,虽然两人都有着比较明显的性格缺陷,袁术呢。

在京城别的没学到,和纨绔子弟飞鹰斗狗的本事学了一大堆,当长水校尉的时候就骄奢淫逸,出行全用精装修车马。

估计在路上也是呼哨而过,老百姓都怕遇到他,编了句顺口溜骂他“路中悍鬼袁长水”,这种人没人喜欢,袁术的公司直到倒闭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文武之才。

而袁绍就低调得多,《三国志》说他能折节下士,加上他的家族背景,名士都买他的账。

袁绍的团队实力在三国割据势力中是最强之一,文有谋士田丰、沮授、许攸、荀谌等,武有颜良、文丑、张合、高览“河北四庭柱”。

从谋略来说,袁绍虽然和曹操、刘备相比有差距,但比袁术还是高好几层楼的,比如称帝这事,当时汉室尚存,“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曹操晓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虽然想称帝,也只是悄悄意淫,不敢明目张胆地干。

刘表雄踞荆州,也不过保境安民,几路诸侯心照不宣,都懂得起“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谁称帝谁当箭靶子。

可袁术这个二货就敢称帝,把曹操、吕布、孙策乐坏了,正愁眼前的肥肉没名目下嘴。

立马群殴之,孙策拉走广陵、江东,吕布抢了淮北,曹操在蕲阳大破袁军,袁术仅有的几个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全部领盒饭。

部下雷薄、陈兰叛逃占山为王,从星光大道到穷途末路,袁术只用了短短两年。

所以有书君认为,袁术何止人望不如袁绍,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不如袁绍。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在周代以后并没有普遍的实行,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只是因为这个名词的影响传播范围比较广,才造成了大家印象当中的误会。西汉时期十位皇帝接班人里只有汉惠帝,汉景帝,汉元帝,汉成帝等四人是嫡长子出身。东汉时期没有一位正式的嫡长子继位(严格说只有被董卓废黜的少帝是嫡长子)。唐代二十一个皇帝只有唐顺宗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在两宋十八位皇帝只有北宋的钦宗和南宋的光宗是嫡长子继位。明代十六位皇帝中只有仁宗、宣宗、武宗是嫡长子继位。由此可知,其实在皇帝的眼中嫡长子继承制尚且如此不重要,那么是不是嫡子就更不重要了。所以,清朝也延续了下来,继位的皇帝大多都是庶子。

嫡出和庶出:有人说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可是袁术的人望不如袁绍你认同吗

而且,嫡庶之分在清代皇家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庶子皇帝继位后一般情况下都会追尊自己过时的母亲为皇后,这样在礼法上,自己也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嫡出皇子。也是因为这种情况,清代的皇帝的皇后往往都非常多,康熙皇帝甚至有四位皇后,也为后世所称奇。

嫡出和庶出:有人说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可是袁术的人望不如袁绍你认同吗

再加上清代是游牧民族,在少数民族的婚姻观念来,往往更喜欢幼子,最厌恶的往往是自己的嫡长子。因为少数民族的婚俗是妻后母报寡嫂,甚至还有抢亲的风俗遗存,这就导致妻子的第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从辽金开始,少数民族就非常喜欢以幼子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保障家族血脉的延续性。

嫡出和庶出:有人说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可是袁术的人望不如袁绍你认同吗

此外,清代各位皇帝的嫡长子往往都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不适合当皇帝。再有就是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乾隆皇帝的岁数太大,以至于很多儿子都早他而去。而清代的庶子往往非常发愤图强,才能出众,所以也得到了皇帝的喜爱。自从雍正皇帝实行“密诏立储制度”之后,皇室内部的嫡庶之分就已经完全被打碎了,皇子们各凭本事竞争大位,也彰显出了公平,这也是清代皇帝大多都是励精图治之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