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碧的身份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曾甑,但所有的复杂设定都符合逻辑,母亲虽说是罪臣之女,可并不是天生为奴婢,在家族没落之前,也是堂堂正正的官家之女,浣碧的血统本质来说也是高贵的。
浣碧作为甄家私生女的秘密曾甑,最初只有甄远道清楚,连他结发妻子都蒙在鼓内——即使后来知道,也不可能在掌握这一秘密后即向浣碧吐露,那样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在没有为浣碧找到合适的出路前。
他唯一告之的人只有他最信任的大女儿甄嬛,而且还是在甄嬛将进宫之际,这场有关浣碧身世的谈话选择在很隐蔽的环境中进行,可见这一秘密在他心中已深藏多年,对这一托付守得很重曾甑。
在没有计策帮助和解救自己的二女儿恢复身份之前,甄远道不可能将此事先透露给浣碧,那样只能徒增其痛苦,常年在无望中挣扎,就像浣碧现在这样曾甑!
而看浣碧的表现曾甑,分明是在入宫之前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是说,是在甄嬛知道之前。
这一来非同小可,甄远道口风很紧,绝不可能将秘密再轻易泄露给第三个人,这就排除了可以透露给浣碧秘密的一切外人。而浣碧若没有人告诉,自己绝不可能先知先觉。
在甄远道对甄嬛说了浣碧是私生女的事以后。我就奇怪,甄嬛作为长女都才知道,浣碧怎么事先知道的?这事为什么要让她知道?
如此,也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这个既了解浣碧的身世秘密,又能早早告诉了她的人,只能是浣碧的亲生母亲----这个从未出场,并已早早死去的女人。
她以罪臣之女的身份与甄远道相恋,生下子女,但碍于身世不幸,连累女儿只能寄身为奴(甄远道的安排),在她心中一定是不甘,这种不甘一定也曾寄希望于甄远道,而甄远道没能满足这一愿望,随着时光蹉跎,浣碧母亲一生痴心化为流水,临终之际,她决定不再沉默,不愿将秘密带进坟墓,而是私自告诉了尚在幼年的浣碧。
这么做只有一种结果:时刻提醒和加重甄远道心中的内疚和负罪感。后面的剧情证明,她胜利了,但却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在浣碧一生纠结,痛楚莫名的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对辜负她一生情意的男人的深深恨意。
《甄嬛传》里浣碧这一角色设置并不讨喜,处处流露心机,凡事长姐甄嬛的东西她都想分一杯羹,但总是小家子气难成大事。这样的行为与其说是有心机不如说是不甘心。同为甄家女儿,身份地位如此不同,甄嬛对待两个妹妹的态度也有区别。主要原因体现在:
1.嫡庶尊卑
古代人讲究嫡庶尊卑,在清朝尤为明显。浣碧的母亲为罪臣之女,曾因和甄远道相爱生下浣碧,一句“绵绵思远道”便是他们最好爱情的象征。她的命运决定了女儿浣碧的命运,从小作为侍女侍奉姐姐,没有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母亲也没有无名无分,不能入主甄家宗庙,让她心里变的极为不平衡,甄嬛虽说知道浣碧为自己妹妹,对于她几次献媚皇上,
背叛自己,识破伎俩也只是承诺为她日后找个好人家。心里也肯定有了嫌隙。后来喜欢上果郡王流露心机掉出小像,
让果郡王不得行娶了她,甄嬛风光从永寿宫把她嫁出,更多的也是替父亲对浣碧这个女儿的一点弥补吧。
2,同父异母
甄嬛的母亲生得好看,像极纯元皇后,甄嬛更是,这样的奇女子甄父都能爱上别人,虽然她是甄府正妻,也还是阻挡不了夫君爱上别人,是女人都会嫉妒,怎会对于庶出的女儿看好,毕竟不是亲生,
毕竟是丈夫与别的女人生的,而玉娆是同父同母,甄母时时要甄嬛提防浣碧,也时时告诫她:玉娆才是你的亲妹妹,
耳濡目染下甄嬛自然心里也有分量。
相比之下玉娆和甄嬛一样有良好教育,性情刚烈,特别是皇上看上她有意纳她为妃的意思后,那一句“凡事姐姐的东西,玉娆绝不粘惹半分”,更是像极了甄嬛。
一个同父异母,一个同父同母,一个总想取代取代长姐,一个对姐姐的东西不沾惹半分,是谁应该都会区别对待吧。
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哦
欢迎各位留言点赞,发表不同见解
原创文章,不得抄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