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所谓的“自毁长城”,实际上也可以用另外四个字解释,那就是“功高震主”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当属下将领的才能,声望都超出了君主的控制能力,纵是长城,自毁也是当然的。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有哪些“自毁长城”的人物

南朝宋文帝和檀道济谈及“自毁长城”怎么能不说,典故的出处呢?

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有哪些“自毁长城”的人物

囊萤映雪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上有哪些“自毁长城”的人物

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名将,后世唐武庙64名将,宋武庙72名将,《十七史百将传》都有他的一席之地。成语“唱筹量沙”讲的便是他的故事,而“三十六计”也是由他总结而出。

但是檀道济并非将门,只是微末的寒门出身,父母早亡,与两位兄长相依为命。成年后投身北府军,成为了刘裕的部下,因为富有胆识谋略,又能身先士卒,屡建战功而被刘裕器重。

刘裕北伐时,檀道济便是先锋,一路披靡,破许昌,擒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据潼关,破姚绍。长安平定后被封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

刘裕称帝后,檀道济以开国功臣,担任护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 听直入殿省。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

刘裕死后,檀道济在军中威望最高,左右心腹都是身经百战,掌握兵权的大将,且几个儿子又有才气。因此宋文帝对其非常忌惮,担心成为刘裕第二。

后来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又使宋文帝无法像刘裕一样取得立军中威望,加之体弱多病,几次病危,于是愈发想要除掉檀道济以除后患。

终于在436年,宋文帝一次发病的时候,将檀道济召回逮捕。以密谋叛乱的罪名将檀道济和几个儿子,以及心腹薛彤、高进斩首。

《南史·檀道济传》中记载,檀道济被捕后,脱帻投地,怒喊:“乃坏汝万里长城!”也就是成语“自毁长城”的出处。

后来北魏听说檀道济等被杀,率兵攻宋,直逼都城建康,宋文帝才感慨道:“假若檀道济在何至于如此呀!”

赵幽缪王和李牧李牧为战国四名将之一,长期驻守雁门郡,防备匈奴。后以计大破匈奴,杀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使得其后十多年,匈奴都不敢靠近赵国的城池。

后来,赵国大将名臣如蔺相如、赵奢、廉颇等或死或走,只有李牧成为支撑赵国的柱石重臣,多次领兵击退秦国的进攻。

为了除掉李牧,秦国再次使用反间计,用重金收买了那个曾经诬陷廉颇的郭开,散步李牧勾结秦军,准备叛国。赵幽缪王听信谣言,未经证实,便以宗室赵葱代替李牧为主帅,李牧不从被杀。

李牧死后三个月,王翦率军攻下邯郸,俘虏赵幽缪王,公子嘉逃代称王。

夫差和伍子胥伍子胥原为楚平王子建太傅伍奢次之,因费无极诬告陷害,伍奢及长子伍尚被杀,伍子胥逃往吴国。

后伍子胥帮助阖闾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兵攻入楚国都城,掘墓鞭尸,报杀父兄之仇。败楚之后,又助吴国败徐、鲁、齐,成为春秋霸主。

公元前496年,阖闾和越王勾践大战,受伤而死。夫差继位为吴王,为父报仇打败勾践,当时伍子胥建议杀死勾践,但太宰伯嚭受到越国贿赂,为勾践讲情而免死。

公元前484年,伯嚭诬陷伍子胥谋反,夫差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临死前遗言家人,将他眼睛挖下,挂在都城东门上看着越国灭吴。夫差听后大怒,命人将尸首用鸱夷革裹扔入江中。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夫差拔剑自刎。

除以上外,还有像斛律光、岳飞这些也算是自坏长城,也有如朱友贞、李隆基等这些君主的盲目指挥,导致王彦章、哥舒翰战死,也应该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