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统领的部队之所以没有造反岳飞死后,在于部队内部成分复杂,并不是岳飞一个人能决定一切的。

绍兴三年,岳飞的部队有了正式番号“神武后军”,岳飞有了独立指挥作战的权利,这时候才是可以叫岳家军的开端岳飞死后。

当时岳飞只有几千人的部队,是宋高宗将宋军其他部队划拨给岳飞,才建立起完整的集团军编制岳飞死后。神武后军中有李山、吴全、吴锡、李横、牛皋五支部队,这时岳飞的部队才达到了2万人。

这些划拨过来的将领是服从命令加入岳家军的,他们对岳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色彩岳飞死后。后来岳飞队伍陆续收编的刘豫的伪军和各地的匪寇,以及北方的义军,这些人的目标和理想都有不同,虽然归岳飞指挥,但对岳飞只是作为上级看,让他们服从命令听指挥可以,让他们为了岳飞造反,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岳飞死后,岳家军内绝大多数的将领并没有反对罢免岳飞的兵权,对岳飞被捕下狱也是听之任之的态度。

没有将领们的支持,即使岳飞想造反,也没有造反的条件和基础。

《宋史》记载,秦桧和张俊想诬陷岳飞,第一步就是要让岳家军第二号人物王贵来检举揭发岳飞,王贵一开始拒绝,后来被抓住把柄,也就乖乖听话了。

王贵和岳飞是老战友了,但王贵和岳飞的感情也仅限于正常的上下级关系。说明岳飞从来没有把心思花在联络属下关系上,没有想打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和刘光世不同了,以前刘光世刚被解除兵权,他的部下就发动了淮西兵变,大半个集团军集体叛逃了。

在这件事上,唯一能支持岳飞的将领只有张宪。张宪被抓后打死也不承认岳飞谋反,但这样的人在岳家军内并不多。

最后说点题外话,现在人们对岳飞的功过是非是有争论的,有些人对纪念岳飞很不以为然。但是我认为,现在人们纪念岳飞,已经不是纪念岳飞这个人,而是纪念赋予岳飞身上的忠、义、智、勇,这些值得传颂的美德。

就像纪念关羽一样,历史上的关羽也没有那么伟大,但后世为何把他作为武圣人看呢?因为关羽的形象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需要有一个神格化的人物来承载中国人的集体信仰。

我认为纪念岳飞没有什么不对。他被传颂的功绩和历史上他的实际表现,出现一些偏差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岳飞是一个精神信仰的载体,为了传承中国的价值观去纪念他,无可厚非。

赵构杀了岳飞后,心硬得狠,从来就没有后悔过。在秦桧死后的绍兴二十六年,宋高宗赵构仍然下诏:“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与金国议和,是赵构自己的意思,秦桧只是赞同赵构的意思而已。很多人上书要给岳飞平反,赵构本来可以推卸责任,把害死岳飞的罪恶都推到秦桧头上,但赵构就是不给岳飞平反,心硬嘴更硬。

岳飞死后:岳飞被杀时,手下数十万心腹军队为什么无一人造反呢你怎么看

岳飞死后:岳飞被杀时,手下数十万心腹军队为什么无一人造反呢你怎么看

绍兴十一年,金兀术已经吃了不少宋军的苦头。赵构已经看出来,金兵已没有对南宋的大规模进攻能力了。于是收三大帅(张俊、韩世忠、岳飞)的兵权,但赵构是饱经患难的,有很多小心眼,也留下了官阶略低一点的几员大将:杨沂中、张锜、吴璘、王德。要是金兀术再反腔,剩下的这几员大将也够金兀术喝一壶的(他们对金兀术都有胜绩。)

赵构的卖国嘴脸,连秦桧都看不下去了。绍兴十一年十月(农历),秦桧关押岳飞。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金宋达成绍兴和议书面协议,谈判使者签押。

赵构无条件全盘接受金兀术的条款,秦桧都看不下去了(秦桧原来的议和条件是以黄河为界,赵构以淮河为界,还多割了四州之),心想我是卖国贼,你比我卖的还狠:“自古盟会,各出意以为之誓,未有意自彼出,而反覆更易,必欲如其所要者。”(应该是双方按自己的利益讨论,你答应的条款却都是金国他们提出的,并且金国还反复修改,你一点都不改吗?) 赵构厚着脸皮说:“朕固知之。然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既无及矣,太后年逾六十,日夜痛心。今虽与之立誓,当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明言若归我太后,朕不惮屈己与之和。如其不然,则此要誓,神固不听,朕亦不惮用兵也。”我是为了孝顺太后,我不怕用兵的,我一样能把金兀术的屁股打烂!“(韦)太后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如其未也,虽有誓约,徒为虚文。”

金兀术捏住了赵构的命根子:韦太后是个老太婆,我留着没用,送给你!但你赵构必须答应我的所有条件,还要把岳飞杀了。如果你不答应,就让宋钦宗签押,然后把宋钦宗放回去,看你怎么办?。

绍兴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赵构、秦桧杀害岳飞。

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赵构派端明殿学士何铸去金国,二月到达金国首都,进献赵构亲笔写的誓表:“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何铸请迎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宋微宗的灵柩回送,金国答应这些条件。

1142年三月,宗弼派遣左宣徽使刘筈出使宋朝,册封赵构为宋帝, “世服臣职,永为屏翰。”十二月,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回归宋朝,宋微宗的灵柩随后抵达。

补充一点有位答主(不点名)列出了《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

绍兴三十年,北虏(改作金兵)犯边,连年大举,上思曰:岳飞若在,虏(改作金)军岂容至此?即时下令修庙宇。

赵构似乎在绍兴三十年后悔杀岳飞。但这是一个孤证,我会给出其他证据证明赵构并没有真心后悔,更谈不上有任何一点忏悔心。也许是金兵打来了,赵构一时的气愤话,赵构何时又修过岳飞庙?

另外绍兴三十一年九月,完颜亮才领兵入侵南宋,绍兴三十年金兵哪里连年大举犯边???这是这段史料的一个漏洞!

《三朝北盟会编》参照了大量野史,权威性不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三

绍兴三十有一年冬十月

“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用中书门下省请也。于是飞妻李氏与其子霖等皆得生还焉。”

绍兴三十一年,赵构在许多大臣及太学生给岳飞平反的呼吁下,做出了他狡猾的一招:把岳飞与大奸臣蔡京童贯并列,释放其家属。用心之歹毒、之邪恶、之卑鄙、之残忍、之无耻、之狡诈、之阴险,跃然纸上。赵构可曾真有一点后悔之心??全无也!说明赵构还是认为岳飞属于奸臣。

绍兴三十有二年六月(此时赵构已退位,孝宗为皇帝。后来大臣留正等评价孝宗。)

臣留正等曰谈者类曰承毙政者务更革继治世者尚循守是大不然治世独无可更革之政乎?夫天下之事贵于随时而变通,不可执一而偏徇承明集曰苟当变通之时而专拘循守之说不几于胶柱鼓瑟乎?唯夫虽务循守而不害其为更革,虽有更革而不失其为遵承,得继述之意而不泥其迹斯为尽善。臣等窃观寿皇初政虽不能不少变于绍兴,然其大要则未尝不以遵奉太上德意为说。且曰凡今者发政施仁之目皆得之问安侍膳之余。此寿皇所以能继高宗之大业也。龟鉴曰凡今者发政施仁之目皆得之问安侍膳之余,此非即位之诏乎?进而得之谆谆之训,退而得之浑浑之书,此非圣教之序乎?炎兴诏令命官裒集必欲恪意奉承,是一政一事无不遵之也。稽山宸翰分赐宰执且使奉以周旋是一字一画无不敬之也。侍从台谏条陈事务重言责也。亦检举绍兴之制而行之也。卿监百执事日轮面对广言路也。亦举行绍兴之典而用之也。述太上之意以责守臣令佐承太上之问,而择监司郡守知光尧念岳飞,则亟复元官,闻光尧之召尹焞,则亟访岩穴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吾于孝宗见之。

孝宗“择监司郡守知光尧念岳飞,则亟复元官”,这分明是曲笔写孝宗在挑选郡守大臣时想到了岳飞,然后把孝宗想的虚构成赵构在想,把仁政归给太上皇赵构。谁叫宋孝宗孝顺呢。所以后来就把孝宗做的事美化到赵构头上了。

呵呵,真相大概如此。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