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5年,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大清帝国的统治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由于同治皇帝没有子嗣,所以,皇位的继承变得异常敏感起来,当时朝中很多亲贵和大臣都主张立恭亲王长子载澂为新君,大臣们认为国家处在多事之秋,需要一位年长的君主,并且恭亲王是道光帝第六子,载澂在血统上与皇位很近,属于近支宗室,但是慈禧太后却最终否决了这个提议,并一意孤行的册立了年仅四岁的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王若葳。慈禧太后为何选择载湉而否定载澂呢?
首先,载湉相对载澂而言更易于控制:同治帝去世时,作为醇亲王子的载淳年仅四岁,而作为恭亲王长子的载澂已经十七岁,两位王子的父亲都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从血统上来讲,载湉和载澂都是皇室的近支宗室,但是载湉当时年仅四岁,而载澂已经十七岁,相对于载湉,载澂已经成人,如果慈禧太后选择载澂即位,那么以载澂的年纪,过不了几年的时间就可以亲政,如果载澂亲政,两宫太后(当时慈安太后尚在)就没有继续垂帘听政的理由,皇帝亲政,那么太后只能卷帘归政,这样慈禧太后就会失去她最为热爱的权力,而选择4岁的载湉即位,慈禧就仍可以垂帘听政十数年,所以慈禧太后最终选择了四岁的载湉王若葳。
其次,醇亲王相对于恭亲王更为恭顺:恭亲王在慈禧太后夺权的辛酉政变中出力很大,所以在政变之后,慈禧对恭亲王非常倚重,许以高官厚禄和实权,然而随着慈禧羽翼渐丰,她与恭亲王在权利分配上逐渐产生分歧王若葳。这种分歧在同治时期愈演愈烈,而无子的同治帝的突然驾崩,让恭亲王之子成为了皇位继承的热门人选,一时间恭亲王的身份变得非常显赫,朝中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纷纷向恭亲王靠拢,在同治年间就已经收我实权的恭亲王集团实力更加强大,恭亲王也变得更加难以驾驭,加之恭亲王对慈禧太后并不唯命是从,如果恭亲王长子来载澂继承皇位,那恭亲王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其势力将变得更加雄厚,而其本人也将更难驾驭,反观醇亲王其人,不仅为人软弱无能,在才华当面也远远不及恭亲王,对于权力,醇亲王也并不感兴趣,所以,这样的人的儿子继承皇位,对慈禧揽权不够成威胁,这也是慈禧选择在载湉而不选择载澂的原因。
第三,载湉与慈禧的关系比载澂更近:如果从咸丰帝这边论的话,载湉和载澂都是咸丰帝的亲侄子,而慈禧则是这二人的亲伯母,看起来二人与慈禧的关系是一样亲近的,但是由于载湉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所以慈禧即是载湉的伯母,又是载湉的姨娘,这样的关系让慈禧与载湉的关系明显近于载澂,并且载湉当时非常年幼,慈禧可以与之从小培养感情,对于同治帝的教育,慈禧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慈禧也希望能够重新养育一个孩子,来弥补曾经作为一个失败母亲的愿望王若葳。
光绪皇帝自从四岁被抱进宫后,直到三十八岁去世,与慈禧相处长达到三十四年时间,二人名为母子,实际上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远不及同治帝与慈禧的关系,两人的分歧主要也是围绕着权力的分配,慈禧选立载湉为皇帝的终极目的就是因为年幼的载湉易于控制,而已经成人的载澂则没有这种优势,慈禧何等精明王若葳。这样亏本的买卖她依然不会做。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