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保是司礼监秉笔张居正、掌印太监,兼任提督东厂,在明穆宗以及万历初期朝时权倾一时,张居正还得依靠冯保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两人是政治盟友关系。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但还需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即在嘉靖朝时担任内阁首辅的高拱张居正。高拱这个人虽然在政治上有不错的政绩,但是在行事作风上比较专横跋扈,喜欢搞一言堂,别人的大臣稍有反对他的意见便会引来一番斥责。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而高拱和张居正本来是旧友加同事的关系张居正,两人早年都供职于国子监,并且在志趣上都比较一致,都试图匡扶社稷。不过,嘉靖皇帝驾崩那天,当时的内阁首辅还是徐阶,而张居正又是徐阶的门生。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所以徐阶只传唤了张居正一起参与制定嘉靖皇帝的遗诏,却没有通知同样是内阁大臣的高拱,因此让高拱和张居正逐渐心生间隙张居正。加上暗中又有人中伤张居正收受贿赂,更让两人的关系恶化。后来高拱当上了内阁首辅,开始大力排挤和自己政见不同的内阁大臣,没过几年,就只剩下张居正一人。

这让张居正感到很紧张张居正,于是开始和时任司礼太监的冯保走到了一起,神宗万历皇帝继位时年方十岁,当时高拱、张居正和高仪都是明穆宗钦点的顾命大臣,而冯保当时由于权力过大,试图弹劾冯保,所以导致高拱和冯保产生了正面冲突。

而张居正暗中和冯保沟通,将高拱曾经在内阁中说“十岁太子,如何治理天下”透露给冯保,并指使他将这句话改成“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

冯保会意,便在陈皇后面前宣称高拱意图拥立藩王,因此高拱被下旨剥夺官阶,回乡养老。高拱后来知道这件事后,大骂张居正。

而张居正依靠冯保这个政治大靠山才得以当上内阁首辅,并且在万历皇帝年幼几年里张居正能够大力推行政治改革,其中也少不了冯保的支持。

而冯保的大靠山又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万历皇帝亲政后,冯保也就是失去了这个大靠山,加上万历皇帝对他素来不满,因此找到他四处敛财的证据后就被打发到了南京种菜。

总的来说,冯保这个人虽然由于担任司礼太监时权倾一时,但好在没有出现弄权,结党营私的现象,加上支持张居正改革,所以也算有功有过吧。

没有冯保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明朝的太监确实牛,不过大多名声不太好。冯保虽然也留下了不少恶名,但总的来说,他是明朝难得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推行,冯保是幕后功臣。所以,冯保是张居正的政治盟友。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明朝的权力结构与冯保的地位明朝的权力中枢是内阁,内阁有首辅、次辅等三五位大臣组成。朝廷的所有奏章由内阁审阅,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提交给皇帝,由皇帝裁定,并在票拟上用御笔做批示,称“批红”。当然,如果皇帝不同意,可以留中或者驳回。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过,皇帝在批复之前,不能光看奏章,有时候需要了解详情,需要与内阁讨论,甚至需要召见外臣。内阁与皇帝也不一定一条心,也存在相互制衡,所以皇帝需要政治盟友,司礼监太监,就是皇权培养起来,用以制衡内阁的第二股政治势力。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自明武宗以后,司礼监事实上已经成为与内阁平起平坐的权力中枢,一般称内阁首辅为“外相”,称司礼监一把手,掌印太监为“内相”。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冯保就是万历朝的掌印太监,内相。也就是说,冯保其实就是皇权的代表人,内阁想要做什么事,没有冯保的支持,几乎寸步难行,这是明朝中后期的权力结构所致。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冯保是张居正改革的支撑点张居正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改革,就是因为他成了有明一朝,权力最大的首辅大臣,大到什么程度呢?几乎不受任何制约,几乎把皇权握在自己手里了!这就是万历新政能够推行的原因,皇权在手,足以推倒一切阻碍势力。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张居正:历史上,冯保与张居正是何关系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张居正何以获得这么大权力?冯保的支持!

一、在冯保的运作下,张居正坐上了内阁首辅宝座

太监之所以留下骂名,就是因为他们与文人士大夫对立的立场,没办法,他们是皇权的代表,职责就是对付外朝官。所以,如果宦官站在士大夫一边,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注定被皇权抛弃。

所以,冯保如果想保持自己的权力,就要与内阁为敌。冯保却坚定地站在了张居正的身边,从这个角度说,他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

张居正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全靠冯保的力挺。在张居正之前,首辅是高拱。高拱的性格存在明显缺陷,内阁不和,他与冯保之间也存在很深的利益冲突。

为了扳倒高拱,冯保不惜制造了“王大臣事件”,并在李太后和万历皇帝之间,散布高拱不利的言论,力挺以张居正代替高拱出任首辅。正是在冯保的组合拳打击之下,高拱凄惨落幕,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捞到,就被发配原籍,张居正如愿以偿坐上了首辅之位。

这件事,冯保虽有私心,但是最大的得利人无疑是张居正,冯保牺牲了自己的名誉,张居正则是名利双收。

二、冯保代表皇权,替张居正清理了改革障碍

万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前者动了士族地主阶级和地方官的奶酪,后者与全体官员为敌,可见力度很大,阻力重重,张居正也面临着各种明枪暗箭。

其实张居正的根,就在文人士大夫阶级,但是改革又把自己推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对立面,等于废了自己的根基。面对各种反击,倘若再受到皇权的质疑,改革不可能推行得下去。冯保代表皇权,给了张居正最强有力的支持。

张居正所提交的票拟,到冯保这里几乎是走过场,都能得到批红通过。同时,政敌对张居正的各种弹劾,冯保说动李太后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政敌们展开无情打压。“夺情事件”让多名御史、给事中受到杖责,邹元标等人被打成终身残疾,多人被废为庶人终生不得入仕,甚至被发配边疆。

这些旗帜鲜明的立场,让张居正在最困难的时期,牢牢坐稳了相位,也力保改革经受住了反对派的冲击。

三、冯保是张居正获得皇帝长期信任的重要桥梁

首辅与皇权的矛盾是天生的,为何张居正就能得到皇权的长期信任?李太后与万历过于软弱吗?张居正一介文官,显然不具备架空皇权的可能性。答案就是,皇权选择了对张居正无条件的信任,自觉将权力让渡给了张居正!

李太后与万历之所以能这么做,冯保的居中协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万历皇帝登基时年幼,李太后是实际掌权人,但是李太后又不具备与内阁长期共议朝政的条件,冯保的中间人作用就非常关键。人们都以为,张居正获得信任,是因为他帝师的身份。当然,帝师的身份有作用,不过放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系中,这份师生情显得很苍白。真正维系皇权对相权信任度的润滑剂,就是冯保。

冯保不光起到了皇权与相权的润滑作用,他还起到了对万历皇帝的监督作用,让他不长成“歪脖树”。李太后对万历皇帝的要求非常严,但是皇帝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假如万历皇帝长成歪脖树,纵使李太后再严厉,纵使张居正再有能力,恐怕也勉为其难。

少年时期的万历皇帝,所表现出来的英明,跟冯保的监管不无关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为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扫清了障碍。

冯保与张居正,一对不能明说的友人以上是冯保与张居正的政治关系,那么他们二人是否存在个人关系呢?史书一直回避张居正与冯保的私交,很难找到明显的证据,但是蛛丝马迹之间,还是能看出,他们二人之间存在良好的私交关系。

冯保这个人,其实是个性情中人,他个人的文化修养很高,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绝不是某些文学作品中,那种草包的形象。冯保也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喜欢谁,不喜欢谁,从来不藏不掖,恨高拱就往死里整,喜欢张居正,就天上捧。

所以,至少从个人情感上,冯保对张居正存在明显的偏向性。那么张居正对冯保什么态度呢?私人交往一个巴掌拍不响。

史书记载了张居正给冯保送过不少财宝,还曾经给冯保的生祠,写过《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冯保充满溢美之词。

当然,有人把它解释为张居正为了稳固政治地位,对冯保的行贿,但是张居正敢给冯保做寿藏记,如果没有感情成分在里面,恐怕是断然不敢的。

所以,张居正与冯保应该存在着非常良好的私人关系,只是因为冯保的身份,这份私交必须低调。

双方一个是外相,一个是内相,内外相打得火热,这不是找死的节奏吗?必须低调!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宦官既是文人士大夫的对立面,也是被文人士大夫所鄙视的群体,张居正必然会有所顾忌,不敢公开表露。

综述综上所述,冯保与张居正既是一对政治盟友,同时也是一对好友,两个人为了万历新政,精诚合作。冯保利用他特殊的政治地位,甘愿做张居正的铺路石和清道夫,为张居正的改革立下汗马功劳。

冯保与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关系,也是明朝难得的内外朝精诚合作的典范,大明万历朝最后的辉煌,二人双星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