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景气等等词汇也许感觉好一点任良韵,但是究其实衰落是肯定的了,也不必避讳这个词汇。据不完全统计,黄梅戏最盛时曾经有40到50个专业剧团,现在大约只有10个专业剧团。

任良韵: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黄梅戏的衰落,是整个戏曲衰落的一个缩影,大势如此,一枝何能独秀?要想从根本上探究戏曲衰落的深层原因,还应紧紧围绕观众需求进行分析。戏曲衰落的原因是多种内外在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然而其根本原因却是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 每个时代的观众,都有不同于以往的感受方式与欣赏习惯。现代娱乐和文艺活动的内容多元化,关注戏曲的自然就少了,这本毋庸讳言;从黄梅戏本身而言,吃老本的感觉愈发强烈,《天仙配》任良韵、《女驸马》等等,老是这些没有推陈出新,再好也会厌烦。

任良韵: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现有剧团与市场对接的能力总体还是有所欠缺任良韵,很多时候“想看无处觅”和“想唱无处演”的窘境同时存在。总之,观众是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艺术的衣食父母,观众的审美要求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努力的方向和标杆,黄梅戏创作和演出应以观众为中心,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任良韵: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任良韵: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如果推广理念和文宣单纯从保护国粹遗产任良韵,弘扬孝道陪伴父母角度等入手,实际作用一定是有限的。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任良韵: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史书记载任良韵,诸葛亮在隆中乡下,喜欢一边种田,一边唱一首叫“梁父吟”(又称“梁甫吟

任良韵: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的歌。大家是不是觉得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乃放松心情之举很正常呢,但问题是,这首歌不是一首普通的歌,这是一首挽歌,也就是一首送葬的歌曲。

任良韵: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原来,所谓“梁父”乃泰山脚下的一座山,古代帝王封禅,有“封泰山必禅梁父”,封是祭天,禅是祭地,于是梁父山就被当作地府的所在。古人认为,人死后,魂魄要离开身体,去往不同的地方,其中魂去梁父山,魄归蒿里山(嵩里也是泰山脚下的一座山),故而在《汉乐府》中便有两首挽歌,一首称《梁父吟》,一首称《嵩里行》,曹操有一首经典诗篇《嵩里行》,就是用汉乐府的旧题与旧曲填词改编。

任良韵: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否正在走向衰落

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我以为三国之历史,魂去诸葛亮,魄归曹操,一如他们喜欢的挽歌,充满了悲剧色彩。

总之,《梁父吟》可不是一首劳动号子,而是一首流传在诸葛亮山东老家、流淌在诸葛亮童年记忆里(诸葛亮父亲曾任泰山郡丞)的悲哀挽歌,其内容也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悲剧故事,二桃杀三士。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身为一个摇滚青年,诸葛亮在哀叹,身在乱世,就如同飘零的浮萍,毫无安全感可言,一个人,如果缺乏保全自己的谋略,缺乏对时局清醒地认识,即使“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也可能为他人所害。这种对于乱世的恐惧,在诸葛亮后来的《出师表》中也有表达:“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幼失怙恃,少年时代又随叔父颠沛流离,连续经历了老家琅琊(曹操屠徐州)与豫章的战乱,在战乱中他老家的小伙伴估计都死了,他的兄长诸葛瑾也与他们离散而不知流落在江东何处,他的叔父也在豫章战死。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少年儿童时期,就已经无数次的直面生离死别与战争创伤!一个人有多痛恨乱世,就有多渴望治世;诸葛亮有多痛恨曹操屠城,痛恨军阀武夫争权夺利,就有多渴望文景之治,渴望汉武盛世,渴望昭宣中兴,所以他才会一次次地向刘禅呼喊:“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另外,诸葛亮的《梁甫吟》中的齐相晏子,不仅智谋高超,而且“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晏子,晏子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注4)。诸葛亮后为蜀相,也是这条路子,可见这些政治的种子,在他年轻时早已种下。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摇滚青年。现代的唐朝乐队唱《梦回唐朝》,诸葛亮则“梦回大汉”,所以他一次次不合时宜的在田野间哭丧,哀悼那早已逝去的大汉荣光,在愤世嫉俗的同时热爱生命、寻求理想,而后又一次次地北伐中原,与命运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