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盈不是被吕后凌虐而死的吕燕儿子,他是死于自己的仁慈。
(影视剧中的刘盈)
刘盈的一生,应该都是战战兢兢的,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别人的认同,以及一个安稳的生活吕燕儿子。
我们分析刘盈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刘邦吕燕儿子。小时候的刘盈一直跟着母亲吕雉和姐姐一起在田间耕作,应该是比较快乐的时候。但是到了彭城之战后,刘邦仓皇逃跑,半路上刘盈看到亲爹,赶紧爬上车想跟着一起跑。
但是,刘邦多次把他们姐弟俩踢下了车吕燕儿子。
对于小小的刘盈来说,这该是多大的刺激啊!但是,天性仁善的刘盈并没有记恨父亲,从之后他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猜测,刘盈那时候的想法应该是吕燕儿子: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我要努力让父亲认可。
公元前202年,8岁的刘盈当上了皇太子。但是,刘邦依然对他不满意,为什么呢?还是性格,太过于仁慈善良。所以,刘盈这个太子的位置,时时刻刻受到威胁。刘邦多次表示要换太子,让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当太子。这一点,刘盈不可能内心毫无波澜。
吕后看到这种情况,能不“训斥”自己的儿子吗?训斥的重点,肯定就是怎么做才能更像父亲刘邦一样……但是,刘盈和刘邦的性格完全不同,怎么学?所以我们可以猜测,此时的刘盈也是天天反思自己的“错误”。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没有了父亲的阴影,刘盈本应该缓一口气的。但是,吕后对刘盈也不满意,她觉得这个仁善的儿子不可能掌握朝局,必须自己亲手来。
(刘邦和吕后)
刘盈在做什么呢?努力得到别人认可,以及拥有一个安稳的生活。
朝政方面,休养生息,不去扰民。生活方面,吕后想要除掉的人,刘盈都想保护一下。比如刘如意,这个曾经和自己“争”皇位的人,刘盈时刻和他在一起,就怕吕后下手。可惜一次外出没有带刘如意,让吕后得手了。
还有哥哥刘肥,吕后想要用毒酒杀掉他,若不是刘盈竭力保护,肯定也死在了那次酒宴上。
刘盈为什么不惜与吕后为敌,保护这两个人?个人认为,刘盈希望感受家庭的温暖,希望拥有亲情。刘如意是弟弟,刘肥是哥哥,都是亲人。吕后既然不能给自己温暖,那就只能找自己的兄弟了。
至于吕后砍断戚夫人的手脚,做成人彘让刘盈去观看,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吕后到底怎么想的?应该是这样的,吕后觉得刘盈过于仁慈,希望用这种非常手段,教会刘盈如何“凶狠”一些。但是,这反而刺激了刘盈,让他大病一场,彻底对朝政不感兴趣了。
为什么不感兴趣了?很简单,吕后一定对他说过:朝政不能太仁慈,该狠心的时候要狠心,该杀人的时候必须杀人!
刘盈不是这样的人。
后来吕后把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送到刘盈身边当皇后,更是让他彻底崩溃了。自己亲姐姐的女儿,还非常年幼,怎么能当自己的皇后呢?
吕后这么做的目的,刘盈肯定懂,这是巩固权力的一种手段。刘盈对吕后的最后反抗,可能就是始终不碰张嫣,好好的照顾她。
最后,年仅二十四岁的刘盈郁郁而亡。他死于什么?刘邦还活着的时候,整天战战兢兢,不知道该怎么表现才能让父亲满意。刘邦死了之后,忽然发现自己的母亲如此狠毒,生性仁慈的他做不到,又不能忤逆母亲,只能把怨气憋在心里,活活憋死。
难道吕后对他的要求就完全是错的吗?也不尽然,一个过于仁慈的皇帝,确实有可能遇到大麻烦。
所以,刘盈是死于自己的仁慈,他是一个好人,但是在汉初一切都不稳定的时候,他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汉惠帝16岁即位,23岁驾崩,在位七年。从年龄上来说,16岁即位不算太小,七年时间完全可以做一些实事。可惜的是,他这七年,除了头两年自己还能处理一些政务,后五年几乎不理朝政,耽于酒色,实权被老妈吕后掌握,他跟傀儡差不了多少。所以,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干脆连他的本纪都没有,却立了个《吕太后本纪》。
其实,刚即位的汉惠帝还是很有明君迹象的。他很信任萧何,大小政务都取决于丞相。萧何去世前,汉惠帝特地亲临探视,并请教丞相继任人选。既表明了他对萧何的信任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政的高度关注。
按照萧何的建议,汉惠帝提拔曹参为继任丞相,对曹参,汉惠帝也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汉惠帝虽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具,但作为守成之君,他的心思在朝政,并对大臣充分信任,有这两点至少不至于开倒车。
可惜的是,仅仅两年后,汉惠帝性情大变,从一个热血青年,堕落成酒色之徒,并将自己的身体彻底搞垮,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
导致汉惠帝堕落的很重要原因,就是他母亲吕后变态的行为,深深地刺激了汉惠帝,把他变成了一个半疯半傻的病人。吕后先后干了几件让人诟病的事:
第一件事:毒杀刘如意。
这件事发生在汉惠帝即位的第二年,尽管汉惠帝对弟弟采取了多方保护,但还是没能躲过吕后的毒手。史书没有描写汉惠帝此时的心情,但试想一下,一个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弟弟,死在自己的寝宫里,凶手就是自己的母亲,愤懑是少不了的。
第二件事:把戚夫人变成人彘。
害死戚夫人的儿子后,吕雉没有罢手,她将戚夫人剁去四肢,拔光头发,剜去双眼,割掉舌头,扔进猪圈。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特地让儿子过来看“人彘表演”,美其名曰锻炼儿子的胆气。结果仁柔的汉惠帝见景嚎啕大哭,说了句“这不是人干得出来的事”,此后大病一场,从此性情大变,跟废人无二。
第三件事:企图毒杀刘肥。
刘肥是汉惠帝的庶长兄,被封齐王。吕后为了巩固吕家势力,对刘邦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她在汉惠帝眼皮底下,给刘肥上毒酒。汉惠帝可能已经明白了老妈要做什么,他抢过兄长的酒想自己喝,吓得吕后一把打翻酒杯。
第四件事:惊世骇俗的婚姻。
整个中国历史,没有第二个母亲可以做得出来这件事。吕后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到外姓,竟然逼着儿子,娶她的亲外孙女为皇后,也就是让亲舅舅娶亲外甥女!这个可怜的小皇后,时年才10岁。
在吕后的眼里,她的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完全是处于对儿子的“爱”。但汉惠帝就是被这种变态的“母爱”折磨成了废人,从此再也不理朝政,成为一个标准的酒色之徒。
汉惠帝的遭遇,其实还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关,有三点因素不利于他的性格塑造:1.父母太强悍
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都是强人中的强人,汉惠帝自幼生活在两大强人的阴影下,吃现成饭吃惯了,没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变成了温房里的花朵,好看不中用。
2.缺少锻炼的机会
刘邦打天下是速成式的。汉惠帝5岁当王太子,8岁当太子,15周岁就即位登。刘邦打天下,他有机会随父亲建功的时候年龄太小,等刚能建功立业的时候,他又登基称帝了。怪只能怪刘邦生他太晚了。加上刘邦偏心,喜欢刘如意,汉惠帝更缺少父亲的悉心教导,能力确实不够。
3.幼年遭遇导致性格过于仁柔
汉惠帝出身时,父亲四处征战,他和母亲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有一次,刘邦被项羽追杀,他和姐姐跟着刘邦逃命,刘邦嫌人多车慢,竟然一脚将姐弟俩踢下车!若不是夏侯婴下车搭救,汉惠帝早就成了项羽大军铁蹄下的肉饼!
后来,刘邦因为偏爱,一直想废掉汉惠帝,可以说,他过的就是战战兢兢的日子!这样的童年遭遇,造成了汉惠帝胆小怕事,唯唯诺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汉惠帝,既缺乏能力,又不具备皇帝该有的气质,就此消失在强悍的母亲身后,被历史遗忘也是必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