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南琴的戏份会被删去周安琴?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和《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形象有太大重复。

周安琴:射雕英雄传里秦南琴为什么会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穆念慈

许多人都知道杨过的生母是穆念慈,却不知道在连载版《射雕英雄传》中设定的“秦南琴”才是杨过的母亲,后来在三联版及最新的新修版的《射雕英雄传》中,秦南琴和穆念慈的身份合二为一周安琴。

周安琴:射雕英雄传里秦南琴为什么会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穆念慈

在连载版《射雕英雄传》中,丐帮岳州之会前夕郭靖和黄蓉闹了矛盾,在江南救了和爷爷一起捕蛇为生的秦南琴,在和郭靖短暂的相处下秦南琴对郭靖暗生情愫周安琴。后黄蓉找来,二人和好,而秦南琴见到黄蓉后自惭形秽,也就没有表达爱意。

周安琴:射雕英雄传里秦南琴为什么会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穆念慈

在郭靖和黄蓉离开后周安琴,秦南琴遭铁掌帮的人虏走献给杨康,而此时杨康因未能得到穆念慈而将兽欲发泄在秦南琴身上,秦南琴因此怀孕。而穆念慈则目睹了这一切,伤心欲绝。二人为此想结束生命,却都来到孙不二的道观,看到题有“活死人墓”的王重阳画像。二人均在孙不二的劝解下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后来秦南琴用蛇毒几乎毒死杨康,而杨康死后穆念慈为他殉情,秦南琴则独自将肚中婴儿生下,后被郭靖取名“杨过”周安琴。

在后来的版本中《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删去了秦南琴,并将相关的戏份转到了穆念慈身上。其原因大概有这些:

一、将杨康洗白,他的形象由可恨变得可怜。在连载版中,杨康被刻画得卑鄙无耻,也不知情为何物。他得不到穆念慈就凌辱了秦南琴,显然一个登徒浪子形象。新版《射雕》中虽然杨康也是坏人,但他始终用情专一,且他性格的形成也与身世相关,这也使他得到一些读者的同情。

二、美化穆念慈。连载版穆念慈给人一种不识大体、不懂家国情仇的感觉,她盲目地爱着杨康,最大的黑点无疑是亲眼看到秦南琴被辱,后来得知秦南琴毒杀杨康还给了她一巴掌,并因为杨康的死去而殉情。

三、给了杨过一个清白的身世,如果按照连载版来写,杨过则是被人凌辱所生,即使成为大侠,也让人感到不太完美。

四、金庸删掉秦南琴最大的原因无疑是因为她与《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有太大的重复,其表现在:

1.身世凄惨,秦南琴和小龙女都是身世凄惨之人,小龙女一出生便没了爹娘,而秦南琴也是和爷爷相依为命,且二人在小说中从头至尾都遭遇不幸。

2.性格相同,秦南琴和小龙女都是性格冰冷,对爱挚诚之人。秦南琴钟情于郭靖,对他人冷冰冰,让人感到不好相处,而小龙女也只对杨过热情,犹如带刺玫瑰。

3.与“活死人墓”结缘。秦南琴在被凌辱之后就见到题有活死人墓的王重阳画像,而小龙女一出生就在活死人墓成长。

4.都被人凌辱,秦南琴被杨康凌辱,而小龙女则失身于尹志平。

其实如果读过连载版的秦南琴的相关部分就会发现她的气质、性格和身世都太像小龙女了,如果“射雕三部曲”中她和小龙女都存在,角色便有重复感。金庸在三联版时便将秦南琴和穆念慈合为一体,但也使很《神雕侠侣》中的一些逻辑变得牵强起来。

比如,连载版中秦南琴不告诉杨过父亲死亡真相好理解,因为杨康一直是她心中的痛,是她的污点,她不愿过多提及;但三联版中穆念慈不说明真相却是为何?郭靖和黄蓉又没有对不起杨康,这样隐瞒只会增加杨过的疑虑。

比如,连载版中杨过是秦南琴之子,二岁时就徒手捏死毒蛇,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后来能够救下神雕。

再比如,郭靖、黄蓉为何十多年未曾寻找杨过母子,连载版中郭靖和秦南琴并无太大渊源,且秦南琴爱慕郭靖也使得三人感情略显尴尬;而三连版中穆念慈是杨铁心义女,与黄蓉情同姐妹,多年来郭黄怎会对她不闻不问?

……

当然,三联版中的这些设定虽然有些牵强,但金庸总算是自圆其说,所以删掉秦南琴的戏份也就不无不可了!

周红老师,有名评弹演员、评弹表演艺术家、上海评弹团“丽调"传人、评弹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台湾佛光大学驻校艺术家。

周红她是生在苏州,苏州人,后来跟她妈妈到东山,去服侍她阿婆,她又是如何和评弹结缘的,东山好地方,非但一年四季水果多,而且有好的书听,东山是有书场的,她从小就听书的,一年级就听书了,她姐姐有个同学,在书场隔壁的,周红一直找借口去玩,说是说玩,其实去爬到围墙上,头搁在围墙上,听隔壁的书,说到这样子听书,让人想到了他们评弹的“老首长”,陈云同志从小就是听“戤壁书"出身的,不得了,怪不得她和评弹是有缘的。后来听了一些名家就被吸引了,听的是张鉴庭、张鉴国老师、大响档,杨振言、余红仙老师,还有顾宏伯老师,还有,还有不得了的老师,都是评弹界的大响档、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就此把她引进门了,喜欢得不得了,她这样接触评弹的。

然后周红就考评弹学校,是喜欢了要去考评弹学校了,一考评弹学校,碰到的又都是好老师,教弹唱的,蒋调、俞调,李荫老师,他是蒋月泉老师的学生,嫡传;薛调,朱丽安老师,她是沈俭安老师的学生,后来更加多了,蒋月泉老师、杨振雄老师丶朱雪琴老师、姚荫梅老师,上了不少好的课,她都做笔记的。如此说来,她的基本功打得的确不错,周红自言幸亏有这些好的老师。后来评弹学校毕业,到苏州评弹团,进了团里拜余瑞君、庄振华老师学《描金凤》,这两位老师《描金凤》说得呱呱叫,跟着他们要起名字了,因为本来叫周虹,本来的“红”是彩虹的“虹",那个时候说这个虹,好像红一会儿,彩虹不会一直这样红下去的,一会会要过掉的,那么苏州团的团长叫毕康年,帮她换个名字,起的艺名,先生叫余瑞君,她叫周小君,后来和袁小良拼档,他说不好听,理由他清楚,他说你现在叫周小君,你小了呀,年纪大了,老人呢,叫周老君啊,他讲的也有点道理。

她进了苏州评弹团,说书说的出科书《描金凤》,和她先生余瑞君老师,先生和学生拼档好的,师母退休了,和她暂时拼一拼,不过作孽,只有拼了半个月,拼一个码头,听客提意见,和她先生说,周红记得无锡阿爹,你的学生不行的,许媒婆起不来,这个媒婆角色起不好,很难的,说书。她看看她先生、师母台上很活络、很灵的,她想自己总归也行的,到台上不行,等到后来她索性就跟着先生了,弄僵了,就听书了,听书听了五年,评弹界很少的。不上台,一直在台下听书听五年,因而她基本功打得比别人扎实,后来学校毕业,毕业和袁小良拼双档,今天把毕业证书到把团里交掉,晚上团长就讲了,叫她明天和袁小良出码头,就此出码头了,说袁小良的书《麒麟豹》,《珍珠塔》后段,现在听不到了,没人说了,他和袁小良出去说书生意倒很好的,不过不是说书生意好,是唱开篇唱出来的。他们靠唱的,而且他们有连续性的,袁小良那时已经很有名了,周红和他拼双档,她还是个小鬼,他马上关照,这样出去,书说了也说不像样,生意要不好的。一上来就是大华书场,胆子倒大的。场子又大,她又弄不像样,他说这样你唱倒还可以,明天开始和她唱“集锦开篇”,当时“集锦开篇”是什么不懂,他说每天六种调头,他唱三种,周红唱三种,这叫“翻调头",也就是“翻流派”,他们要翻好几天,等到生意几天听下来,听众稳定了,才不翻,倒蛮会动小脑筋的,那时候只有这些,而且样样调头要唱的。他唱女人调头,她唱男人调头,倒过来。张调她唱,李仲康调、夏调也她唱,都唱这种调头,样样都要唱,这样生意好了,这样生意好了,说起来很滑稽的,是这样弄出来的,现在这样一些流派唱腔平时已不唱了,不好意思唱,那个是小时候弄着玩的。

袁小良当时像老师一样教她,一句一句,合着乐器,一点点练出来的。等到2013年兰心剧场演出,实际上是要26年没有拼档了,在后台她和袁小良拼,拼了重新再搭起来,她当真非常感慨,两个人年纪大了不少,当时隔了二十多年了。在其中她的唱,包含有蒋调和李仲康调,而她最最喜欢的,最最擅长的是徐丽仙老师的丽调,她喜欢丽调,她与丽调结缘,她后来想起来这个缘分像天生的,因为她小时候她听书归听书,等到她正式要学评弹了,她第一段就挑的丽调,她就觉得好听,流派倒蛮好听,这种音乐性,这个声音拉耳朵的。那么她等于说学的第一段就是“为来为去为了你罗汉钱",徐丽仙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好听,听上去好像不怎么难,但是要唱好其实不太容易,甚至难得不得了,她一开始学觉得还是简单的,她正式开始唱了,她觉得难了,有一句话叫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道理就是自己慢慢地懂了,道理悟出来了,觉得前面唱得不对了,这就是不断修正,好像一直觉得有毛病的,慢慢地再一点点来改。

等到后来她印象很深的,到上海了,到了上海第一次参加大型的评弹晚会,就是调到上海评弹团,参加上海评弹团的第一次大型晚会,那是1998年元宵晚会,在瑞金剧场。唱的就是“为来为去为了你罗汉钱”,此次感觉印象深刻,她第一场亮相,那时刚刚到上海来,她原先唱的都是立式话筒,这场演出是特别的,用的“小蜜蜂”,是别在身上的话筒,她又不懂上去唱了,她记得很清楚,等到她五句唱下来,用弦子唱的,唱下来下面的听众都是招手、摇手挥手,总归感觉好像你不行,你下来吧,不要唱了,她是总归要快哭出来了,是她第一次到上海来亮相,她也弄不懂,这一场就是她先生余红仙老师是主持人,自己在唱她自己其实还要急,等到后来大概她忍不住了,奔到台上来,叫她下来,直接来喊了,她说先生啥事情叫我下去,她又不能说是不是自己唱得不好,她说你话筒没开,话筒没开唱了一半,五句三分之一唱掉了,怪不得这些听众都急了,后面开关没开,听众也是为了她好,那么重新开了话筒再上去唱,其实倒很有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