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能力比较卫青霍去病,铁木真和霍去病都不读书,都是天生的军事奇才,勇武,长途奔袭能力都很强。铁木真战场阅读能力很高,善于应变,尤擅硬碰硬的正面作战。卫青战场经验也很丰富,而霍去病则擅长出奇兵,象一把突然亮出的钢刀直插敌军心脏。
兵众士卒方面卫青霍去病,铁木真和霍去病的骑兵都很精悍,很快速,但数量上蒙古骑兵更多,而且有充足的战马轮换。
对比以上要素,可以猜想,如果铁木真犯边就是不义的侵略,大汉全国同仇敌忾,凭借有利地理条件防守,铁木真必败卫青霍去病。如果霍去病和卫青在蒙古境内明着与铁木真正面对垒,则铁木真完胜。有读者朋友就急了,霍去病才不会那么傻的去硬碰硬呢,他会出奇兵,好的,别急,我们来探讨一下出奇兵的问题。
是的卫青霍去病,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曹操也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铁木真并非百战皆胜,在他早年的时候,也曾被他的结拜兄弟扎木合打败,甚至有一次差点被者别射死。如果霍去病能抓住机会,出奇兵,直奔铁木真营帐实施“斩首”行动,铁木真一死,群狼无首,蒙古骑兵必败。
这是有例子的卫青霍去病,唐朝李世民时,东突厥颉利可汗的骑兵也是天下无敌,贞观四年,唐朝经过精心准备,李靖统兵出定襄,让李绩在正面战场与颉利作战,李靖则亲自冒着雪夜,率领精锐骑兵奔袭颉利营帐,颉利仓皇逃跑,结果突厥骑兵被打得溃不成军,一战灭国。
但不得不说的是,出奇兵并非想出就能出,不但取决于将领的判断、胆量,也取决于环境是否具备条件。霍去病奇袭匈奴是因为天降大雾,李靖那次则是下了大雪,天寒地冻,又是在夜里。但就算具备了条件,也有其他运气的成份,如果对方将领作了准备呢?所以能否成功,并没有百分百。
历史是无法假设的,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多年,就在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实不管敌人有多强大,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自己团结一致强大起来。最后,借用《司马法》那句颇有道理的话:“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以上分析,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
大汉帝国针对匈奴的漠北之战,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年累月的谋划,最终大汉帝国才取得全面胜利的,而这场战争的领导者,则是汉武帝本人,执行者,主要是卫青,配合者是霍去病:
第一,汉自立国,一直到准备打漠北之战,对匈奴都是和亲给钱。原因很简单,打不过人家啊,于是嫁公主过去,给钱给物,结好匈奴,避免战争,对正在建设中的大汉帝国,产生影响。
这种情况,一直从汉高祖刘邦、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五代,到武帝初期,都是如此。
经过整整五代的积蓄,大汉帝国从后勤、兵力、将帅等综合方面,准备好了,才决定开打匈奴。
第二,卫青负责正面大兵团作战,霍去病利用骑兵优势,奇袭。卫青带着大兵团,一步一步侵吞匈奴的地盘,把匈奴向漠北深处赶去,不留余地。而霍去病,利用骑兵优势,以战养战,对布战或撤退中的匈奴,造成了巨大困扰,让匈奴损失不小。
这样双重打击之下,匈奴逐渐再往北退去,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只好往西,就是现在欧洲的地方退去。从此以后,匈奴再无实力,侵扰甚至控制中原王朝。
也正是因为大汉帝国发起,并打了好多年的漠北之战,全面取得了对匈奴的胜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从此,原匈奴和东胡的广大地盘,正式成为汉帝国,也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卫青,是古往今来第一帅才;而霍去病是第一员福将,他也发明了以战养战的作战之法。两人配合,当时匈奴无可抵挡。
不是不重用,而是搞平衡,是汉武帝故意打压卫青的。卫青第一次出征就直捣匈奴王庭“龙城”,震动了整个匈奴,后来又收复了河套地区,为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汉武帝不仅给卫青封了侯拜了将,而且给卫青三个幼年的儿子也封了侯,可谓是对其宠爱有加。
然而随着卫青的战功越来越多,在朝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卫青对汉武帝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霍去病走进了汉武帝的视野,霍去病在战场上的表现丝毫不亚于卫青,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汉武帝有意培养霍去病,让其迅速成长起来,用来消弥大将军卫青的影响。
将卫青谅了一年以后,汉武帝才又重新起用卫青,只不过这时不是卫青一枝独秀,而是卫青和霍去病同台竞秀,两个人既属于军事合作关系,也属于竞争关系,有了功劳以后也不至于一家独大。
所以,汉武帝在对匈作战中,故意让卫青歇息了一年,同时又让霍去病在卫青歇息的过程中不断建功,目的就是将霍去病捧起,与卫青形成双星并立的局面,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