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十几年的感情余秋雨离婚,突然提出离婚”——这不是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这是这十几年你们是怎么相处的,你们的感情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问题。

余秋雨离婚:相处十几年的感情,突然提出离婚,能接受吗

两情若要长久时余秋雨离婚,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若情尽才会缘散。捆绑,无情,无味,孤独的生活,即便有丰厚的物质生活也无法留住一颗渴望被爱的心。

相处十几年的感情余秋雨离婚,突然提出离婚,你想到这个原因吗?——既然是突然,也就是说这十几年你一点也没有想到他(她)会离开你?这十几年你是否天天陪着(他)她一起生活,对(他)她疼爱有佳呢?

既然相处十几年还会突然提出离婚,你确定你们彼此是真心相爱,彼此在乎的吗余秋雨离婚?——你这十几年了解对方心里想要什么吗?你是不是以为你只要让他(她)衣食无忧,你就可远走天涯而高枕无忧了呢?

感情的发生不会毫无缘由;感情的割断必有缘故。俗话说:“一日夫妻百夜恩余秋雨离婚,百日夫妻似海深”。而你十年夫妻情为零,难道这不足为怪吗?!

爱情需要呵护,家庭需要温暖,夫妻需要相伴。我们更要知道,没有爱情的婚姻不久长;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没有爱情的婚姻绝对是悲哀的。不要以为金钱是万能的。在纯真爱情世界里,金钱就是一张废纸。

你如果没有以上类似的想法,他(她)和你相处十几年而突然提出离婚,这是必然的。你能接受也得接受,不能接受也没有办法。

答题人/胡 渔。

余秋雨离婚:相处十几年的感情,突然提出离婚,能接受吗

但凡有些才华的人,多少都是有些争议的,这种争议无非就是公德与私德之间的矛盾,或者曾经过往经历里一些不光彩的地方,或者至今仍被质疑的地方。

余秋雨离婚:相处十几年的感情,突然提出离婚,能接受吗

余秋雨离婚:相处十几年的感情,突然提出离婚,能接受吗

余秋雨目前的身份标签“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写了诸如《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文化散文集,还有个人的半自传体作品《借我一生》,作品有好有坏,因人而异。不得不承认,笔者当年学生时代,也是读过他不少作品的,尤其是《文化苦旅》初版时,笔者正在上高中,不过很快就“抛弃”了他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基本是一个“套路”,带有“工业化”,流水作业线生产的特点。因为读者进步了,而写作者的余秋雨,还是那样无法自我突破。

余秋雨离婚:相处十几年的感情,突然提出离婚,能接受吗

回归到这位网友的疑问,余秋雨之所以这样被人诟病,或者业内所不认可,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不齿,是有原因的。具体原因,经过笔者考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参加“石一歌”写作组事件,而且拒不承认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初,正是全国集体疯狂的年代,身在上海的余秋雨时年大概26岁+,几乎是年少得志,参加了当时的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写作组,参与这个组织大约有十一个人,就用了一个总体化名“石一歌”,他是其中一个。这个写作组背后设计到时年特殊时期,各个政治派别,所谓“造反派”、“走资派”之间的纷争,虽然历史已经过去,当事人都已经老的老,去世的去世,余秋雨竟然拒接承认自己参与过这个组织,急于否定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其实也就是心虚掩盖。他不惜在全国范围内,重金征集证据——你们不是说我参加了这个写作组么,你拿出证据来我,我就承认,颇有些当年上海洋场的“泼皮”心态。

按照历史常识,当时这类写作组织很多,背后多是各级革委会所主导,有些还违心做了不少不光彩的事,就拿余秋雨参与的这个写作组,也大量脸谱化,图解鲁迅作品,这在今天看来,都不算什么事,因为他已经“名人”了,更是爱惜自己的羽毛,害怕别人知道自己不光彩的过去一样。

第二,1976年10月,文革即将结束时,被疑似有政治问题上海写作组主要领导朱永嘉仍然被命令按与日本先前的约定进行了友好访问。9月刚刚从奉化返回上海的余秋雨被指示以“石一歌成员”名义参加访问日本代表团,据余秋雨自述是同时担任监视团长朱永嘉的任务,并拟定朱永嘉发言稿。朱永嘉访问归来,在飞机场即被带走隔离审查,他回忆自己并不知道余秋雨当时有监视他的任务,并且他计划余秋雨随团出访是在“四人帮”倒台前。当事人的回忆录,前后出入很大,而且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余秋雨极力否认这些,认为这些不是事实,但朱团长就是被抓进去了,余秋雨可能因此被落下了“卖友求荣”的骂名,而这种声誉在文艺圈,更是为人所不齿的。

第三,一点私德问题,余秋雨在八九十年代,离婚、再娶,而且找的老婆年龄比他小很多,又漂亮,估计这一点也是遭不少人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