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人类再一次避免了被一次世界大战毁灭的命运绝命时钟222。尽管大多数人满心欢喜,但还有一些人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因为终结这一次世界大战的,不仅仅是盟军的战略和战术,还有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核武器。
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发明出来的最恐怖武器,核武器的诞生给全世界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参与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表示绝命时钟222:如果人类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下一次人类的战争将是石头和木棍。
1947年,刚结束二战的世界又进入到了美苏冷战时期,全世界都笼罩在核战争爆发的阴影中绝命时钟222。为了警示核武器的威胁,参与原子弹研发的科学家和17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合设立了一个虚拟时钟,这就是世界末日钟,也叫末日时钟。创建者为末日钟设定了倒计时,当指针指向最后的24点整时,就标志着核战争的爆发。
在刚刚创建末日钟的时候绝命时钟222,创建者将指针定在了23时53分,也就是距离午夜仅7分钟,寓意我们距离核战争已经非常接近。
末日钟的时间并不固定,会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行调整(虽然有些剧变并没有体现在末日钟上)绝命时钟222。其中1991年的时候末日钟被调整到距离午夜17分钟,这是迄今为止末日钟距离午夜最远的一次。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是源自于苏联在这一年解体,冷战结束,并且此前美苏刚刚签订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虽然冷战结束了,但我们的地球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如今,除了战争的威胁之外,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更加令人恐惧的威胁,那就是气候恶化。随着人类工业的暴力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被排放。尤其是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气候严重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和野生动植物面临着气候恶化导致的生存危机。如果这样的趋势不能及时遏制,恐怕一切都将无法挽回,地球生物将面临第六次大灭绝事件。
因此,如今的末日钟主要受到战争和气候恶化两大因素的影响。最令人担忧的是,在2020年,由于美国和俄罗斯相继退出《中程导弹条约》,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不断恶化,加之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挽救地球环境危机的悲观新闻催化,科学家不得不再一次调整末日钟,将指针指向了23时58分20秒,即距离世界末日仅100秒,这也是迄今为止末日钟最接近午夜的一次。
说到底,这个虚拟时钟都只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如果人类选择无视,那么我们将会进一步面临危机。可以说,几乎不会有人真的看到末日钟走到午夜0点,如果世界末日真的到来,地球上不会留下末日钟,只会留下人类文明没落的荒凉。诚然,末日钟只是个虚拟的时钟,但它无需一个本质的存在,因为他需要存在的,是人类的心里。地球永远存在,只有人类有可能会灭亡,吾辈可不勉欤?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时间的划分是人为设定的,所以,无论外界的参考物是如何变化,时间是不变的,所影响的只有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
一天之内的计时,不像纪年、纪月那么明显,总会显得复杂一点。比如阴天的时候,以太阳方位为参照的时间认定就会变得相对模糊一点。
古代人计时明显分为了两个阶段:
一个是对时间有等分概念之后的精准计时;
另一个是没有等分阶段的模糊计时。
利用较为精密的仪器进行精准计时可能很多人对我们国家很早就发明的日晷等仪器比较熟悉,是放置在户外,利用太阳在其上的投影来指示时间,类似的仪器还有“圭表”,都是利用太阳光来计时的。
但是,这种工具只能白天有阳光的时候用,如果阴天或者夜晚,就没有效果了。
所以,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有白天、夜晚都能使用的工具,比如漏刻。
“漏刻”的发明时间也非常早,不见得晚于日晷、圭表这些器物,最早能追溯到周代,再之前有没有就需要另行考证了。
这种工具其实就是一种“水钟”,利用的就是水滴滴落的时间和水位的变化来计时的。
“漏”指的是“漏壶”,其内储水,让水顺着一个小裂缝以基本恒定的速度滴落,这部分滴落下来的水用另一个容器承接。
“刻”指的是“刻箭”,是一种带有标识的刻尺。“箭”在古代不仅仅是兵器,也是测量单位,比如经常见于古书中的“一箭之地”。
“刻箭”就相当于浮标,漏壶中滴落的水浮载着“刻箭”,根据上面的标识来确定时间。
在古代,有专门的官员来掌管“漏刻”,其义务就是为人提供报时服务。
“漏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计时工具,并且其原理在很多其他的计时工具当中都是大同小异的。
比如漏刻是用“水滴滴落”来计时,那么“沙漏”就是利用流沙下滑来计时,燃香就利用燃烧速度来计时,其实在原理上都是相同的。
除此之外,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也可以用来计时。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大明殿灯漏这种自动报时的仪器,和现代意义上的钟表已经非常接近了。
如果总结来看就能发现,以上这些计时方式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古人已经将时间进行过等分了,比如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
那么,在没有将时间等分之前,古人又是如何来进行一天之内的计时呢?
更早时期的模糊计时在未将一天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前,人们对于一天的计时是用了十二个不等分的时间段来进行的。
当时的参照物有很多,包括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理反应等等,所以对于天象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首先,最先被人类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日升和日落,这是最明显的自然特征。
所以,日出就被称为“平旦”,也叫作“平明”;日落就被称为“日入”。
即使是阴天观察不到太阳升起,但同样可以感知光线的变化,因为只是模糊计时,并不要求非常精确。
日出和日落中间的那个点,白天的叫做“日中”,晚上的叫做“夜半”。
这几个词经常见于后来的典籍之中,是被延续下来的古朴时间称谓。比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中,“平明”就是指日出之时,而“夜半”并不是“半夜”的倒装,而是指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寺院此时敲钟。
有了这四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其他的划分就更简单了。
日出之后,人们开始吃饭,这个时间就是“蚤食”,也被称为“食时”;而吃过饭之后还没有到日中的这段时间,就是如今的上午,在当时称为“隅中”,是接近日中的含义。
日中之后,太阳西斜,但还没有落山,这段时间就叫做“日昃”;同样,在日落之前,人们会吃第二顿饭,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也写作“餔时”。
古人比较清贫,一般一日两餐。
这就是白天的计时,夜晚的计时方式和白天很类似。太阳落山之后,光线比较昏暗,但又不至于不能视物,所以叫做“黄昏”;黄昏之后,因为天完全黑了,不能工作,人们会早早地入睡,这就是“人定”。
这两个时间点同样在后来的典籍中能找到,比如《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和“夜半”都是在睡梦中度过的,所以这两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就是早上起来,公鸡鸣叫的时候,也叫作“鸡鸣”;而鸡鸣和日出之前还有一段距离,叫做“昧爽”,也称“昧旦”。
《诗经》当中有句:
女曰鸡鸣,士曰昧爽。“昧爽”之后就是“平旦”,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总结一下,在没有将一天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前,古人也是将一天分为了十二个节点,分别是:
平明(平旦)、食时(蚤食)、隅中、日中、日昃、晡时(餔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昧爽(昧旦)此时的计时方式并没有一个非常精准的时间点,其参照物除了太阳、月亮等天象之外,还有人的生理感知以及生活习惯,所以受到阴晴等天气的影响并不是特别的大。
这种计时方式非常古老,在对一日之内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后,基本就被废弃掉了。
但这些名称依然留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其原本的含义和古代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也是需要了解的一种常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