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事撒世贵,都付笑谈中。”问题所问,这三个人谁更厉害,实在太宽泛,或许得从不同角度来看吧。以下仅为浅显见解:
论对衙门或朝廷的贡献大小:1索额图撒世贵;2明珠;3高士奇。
论处世之道或者说智慧程度:1高士奇撒世贵;2明珠;3索额图。
一,以下是为正史撒世贵。
索额图(1636—1703),赫舍里氏,清代康熙年间权臣,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索额图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初期,鳌拜专权跋扈,索额图辅佐计擒之,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深得康熙信任撒世贵;评定“三藩”叛乱时,索额图虽不主张撤藩,但他仍然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康熙中期,代表满清朝廷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征谋反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立下赫赫战功。后期,索额图因参与皇太子之争,被圈禁宗人府,1703年9月21日因饥饿而死(赐死)。
康熙帝多次惩处索额图之后又予以重用,很明显是利用他来牵制明珠,平衡太子的废立问题。早年索额图虽然是由恩萌入仕,但多半还是靠个人才干奋斗上来的。总的来说,索额图是一个能臣、也是一个权臣,但最后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失败者。
纳兰明珠(1635—1708),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明珠在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明珠表面上为人谦和,但他利用康熙帝对他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结党营私,与索额图“权势相侔,互相仇轧”,最终被参劾倒台。明珠一生经历荣辱兴衰,但他的缺点与失势的结局并不能掩盖其一代权臣的功绩。康熙非常赞赏他的才能。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清朝著名学者,一生效忠于康熙帝的官吏,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高士奇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巡视完毕,随驾入京,后于祖籍病故。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他深得康熙知遇。常言道:“ 忠孝不能两全。”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印玺“ 忠孝之家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馆)。常言道:“ 伴君如伴虎 ”。可在高士奇身上,这一点似乎并不灵验。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为不幸的: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对于高士奇来说,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领受了。有一点也似乎可以肯定:一个在皇帝身边红了一辈子,没有任何闪失的人,必是个深谙权术、善于察言观色,甚至是八面玲珑之人。
索额图之死,高士奇显然有“功”。高士奇家道贫困,但长于诗文书法,被推荐给索额图。后高士奇被康熙帝破格提拔,高官显贵,见索额图时,“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称为高相公,索则直斥其名,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索额图有时还“切齿大骂,辱及父母妻子”。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随驾北上,这时他已背叛索额图,投靠明珠。
以上不难看出:论对朝廷贡献,索额图排第一,明珠排第二,高士奇排第三;论处世智慧:高士奇排第一,明珠排第二,索额图排第三。
结论:出头的椽子先烂,活着才是硬道理。
二、以下权当野史。
一日,三人一起徒步外出办事,行走间突然有一条大狗从胡同蹿出,然后跑远。明珠问了一句“是狼是狗?”在朝中,虽然索额图和纳兰明珠互相倾轧,明争暗斗,但这一次,他愿意站在明珠一边,搞搞这个人称才思敏捷、机智过人的高士奇。于是哈哈大笑道:“是狼是狗(侍郎是狗)你得问江村(高士奇号江村)。”
高士奇当然一听便知,索额图和纳兰明珠明摆着是在一唱一和,用谐音骂自己。平时他俩戏弄自己也不在少数,长此以往也不行啊,得报报“仇”。于是,他不露声色地说:“那是条狗。”二人以为他没有听出话中的玄奥,便得意地打趣道:“何以见得?”
高士奇笑着道:“狼、狗区别主要有二,其一看它的尾巴,下垂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索额图当时为吏部尚书);其二看它吃什么,狼只吃肉,狗却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明珠当时为都察院御史)。二人被骂了个灰头土脸,强笑着说:“好你个江村,佩服,佩服!”
希望你喜欢!祝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