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曾经吐槽说陈佩斯的父亲,现在的小品都是"喜头悲尾",而他喜欢从头到尾都逗大家笑。但是这真的很难做到,身不能至,力不能及,所以他干脆退出小品。当下,“喜头悲尾”式的喜剧泛滥,其实这显示了喜剧行业水平的整体滑坡。

陈佩斯的父亲: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陈佩斯的父亲: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陈佩斯的父亲: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陈佩斯的父亲: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陈佩斯的父亲: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陈佩斯的父亲: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

众所周知,喜剧小品都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你去看曾经的小品,它们不去把矛盾彻底解决,留给观众想象的余地陈佩斯的父亲。

举例一陈佩斯的父亲:

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姐夫和小舅子》结尾陈佩斯的父亲,陈佩斯一遍遍喊着“妈,姐”求救,朱时茂义正言辞“就算我打一辈子光棍我也不能放了你”,前者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认罪伏法,后者也可能因为自己的铁面无私付出失恋的代价。这并不是一个皆大欢喜或者痛哭流涕的煽情结局。

举例二陈佩斯的父亲:

黄宏和宋丹丹演的《超生游击队》,结尾黄宏“你先撤,我掩护”,而不是“老婆啊,我们这样东躲西藏,有家不敢回,害了自己,害了社会,也害了这几个娃娃啊!”

举例三:

《卖拐》的结尾“回去改副担架,明年还卖他”,诙谐幽默。而没有故作煽情,“咱靠坑蒙拐骗得来的钱,花起来不踏实啊。”

以往的小品,设置误会,揭露矛盾,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在掀了惊涛骇浪后,十多分钟就消除误会,化解尴尬,教化丑恶,让一切都风平浪静。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可能宣传需要,也可能是为了过审的需要,在喜剧小品中,丑恶是基本不存在的,就算存在,必须马上痛哭流涕,洗心革面,弃暗投明,改邪归正。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目的?只有一种办法:使用情绪。只有情绪能罩住观众,让你鼻子一酸,眼角泛红,能暂时忘记小品故事线条中的逻辑漏洞,稀里糊涂走上正道。

把丑恶教育好,把误会调理顺,把坏事变好事,让一切都十分钟的表演中变得“皆大欢喜”,这就是“喜头悲尾”的源头所在。

但真正好的作品,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部好的喜剧作品,能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欣赏观看中,触及矛盾,感悟道理,春风化雨。并不是这种“催泪弹”式的教育和感化。

评不评喜剧之王无关紧要,估计上面也不会同意,若论让广大群众喜欢,所以还得听老百姓的,周星驰的招牌笑及舶来作品应该圈粉少不了,那个年代,香港过来的都是好东西。相信大家也一样忘不了二十多面前的《吃面条》《卖烤串》《主角与配角》、王老五等片段,既然是喜剧,就不该斗气,用小品编排讽刺岂不更好,瞅瞅德云社,谁敢没事找他们去惹事儿?浪费了许多年的精力,到现在人老珠黄了,也少了创作激情,就是再出来也要扭捏一番,那多不好意思,还有没有传承的遗憾。葛大爷应该是天生的喜剧做派,可惜独木难支,碰上个都认为是“未来之星”的翟天临,还是个赝品,被一棍子打懵逼了,否则,老葛也当不了“影帝”,好事儿大家一起分享吧。赵家班已走进了历史,火过头了,上帝把它们领走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离经叛道之嫌,现在听着就膈应,不提也罢……

陈佩斯的父亲:陈佩斯痛批“喜头悲尾”的小品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的源头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