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上庸有多大,刘封和孟达的战略地位如何,就要先搞清楚上庸这个地方到底在哪,人文和自然环境如何王冲林。
上庸也就是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一带,公正的说,这俩县放到今天,也属于经济水平一般,人口不稠密的地区王冲林。在东汉末年也是汉夷杂处之地了,战略价值并不高。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上庸在东汉后期隶属于汉中郡,属于汉中九县之一,具体人口数目不祥,但是当时汉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万左右,上庸估计也就三万人上下,即使在益州内也是人口小县。
但是汉末风云变幻,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荆州成了曹、刘、孙三家的必争之地王冲林。当时刘备据南郡(现在的荆州市),曹操据襄阳地区(现在的襄阳市),这就导致夹在南郡和襄阳之间的上庸成了香饽饽。
下面这张图,非常直观的展示了上庸的战略价值王冲林。
上庸东连襄阳王冲林,南接南郡,如果占领上庸就可以将汉中和南郡两地连成一片,互为犄角,对襄阳产生严重的威胁,这对于刘备集团无疑十分有利的!所以对于刘备来说,上庸自然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
不过最早占领上庸的人,是曹操王冲林。他在灭掉汉中的张鲁后,并没有直接南下益州,而是将汉中郡一分为四后,就班师回朝了。
当时曹操是这样分的,他把汉中东面的三块小盆地从汉中辖区中剥离,分别新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王冲林。并将此三郡从益州划出,划到了曹操控制的荆州刺史部。
曹操重新划分汉中,估计也是他知道刘备必会来攻汉中,所以提前做准备王冲林。只不过刘备的心很大,他不仅要夺汉中的南郑,连上庸这种不毛之地也要夺。因此刘、曹操汉中大战时,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沿汉水向东,攻取了上庸。并且仍然沿用了曹操的划分。将西城郡(安康盆地)划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上庸郡(竹山盆地)划给了当地豪强太守申耽;房陵郡(房县盆)划给了孟达。并令刘封为副军将军,实际就是这三个郡的总指挥。
不过刘封攻取上庸后,也没有起到什么很大的作用王冲林。因为上庸虽然地势险要,但实在是太贫瘠了。并且上庸汉夷杂处,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当地的豪强申氏兄弟占山为王,是事实上的割据的小军阀。曹操来了,他们就投降于曹操,刘备来了,他们就投降于刘备。立场很摇摆的两兄弟。
并且上庸、西城、房龄,名义上说起来是三个郡,但实际上就是汉中郡划分之前的三个人口小县王冲林。说的再直白一点,三个郡就是三个小盆地,其中只有安康盆地(现在的安康市)的面积稍微大一点,其它两个盆地比较小。资源和出产都不丰富,养活不了多少人口。
这也就是说,上庸地区不能驻扎重兵,因为当地的粮食产出负担不起王冲林。这一点,跟汉中是很像的。诸葛亮五次北伐,粮食也都要靠四川供应,仅靠汉中盆地的产出,负担不起蜀汉十万大军的消耗。
既然不能驻扎重兵,那也就意味着刘封和孟达不是蜀汉北伐的主攻,而是在刘备出汉中,关羽攻襄阳时,他们俩负责策应,形成刘备、关羽、刘封三路出击,三路夹击曹操的局面王冲林。算是一路偏师,但价值也很大!
只不过关羽提早出兵了,而他又没有能拿下樊城,导致蜀汉在荆州的主力陷入了樊城的拉锯战王冲林。而就在关羽无法脱身樊城之际,东吴吕蒙乘虚袭占了公安、江陵,陆逊袭占了宜都、夷陵、秭归一线,又北上打败了蜀汉房陵、南乡等处的留守兵马,夺取了许多山地关隘,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夷陵地区,等关羽回兵之时为时已晚,在麦城遭到剿杀。
当然了,关羽出兵樊城的原因可能并非是关羽的主意,此处不做过多研究王冲林。但是从关羽兵败就可以看出,上庸地区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是蜀兵出川攻打襄阳的必经之路,相当于是益州钉在荆州的一颗钉子。而对于曹魏来说,上庸是防御蜀汉从四川出兵攻打襄阳的缓冲区。(如果不占上庸,蜀汉从四川出兵,是打不到襄阳的)
所以总的来说,上庸郡对于曹魏,战略价值一般般,只是防备蜀兵攻襄阳的屏障;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也是蜀兵出四川的三条攻击线路之一!虽然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刘封和孟达不是主攻(如果上庸能作为主攻,刘备自己就去了),但对于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多一条出川的攻击线路,就多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王冲林。刘封和孟达属于很重要的一路偏师。
后续:
上庸被曹魏重新夺取后,蜀汉就一直没有再能够夺回来王冲林。诸葛亮死后,顶替诸葛亮的蒋琬曾经有过攻上庸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诸葛亮从汉中北伐,难度太大。倒不如从汉中走水路,先攻取魏兴、上庸,再徐图中原。这大概是上庸最后一次出现在蜀汉集团最高决策者的眼中了吧。有人从今天的角度分析过蒋琬的计划,认为这份计划的成功率高达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汉就多了一条北伐的路径。蜀汉可东可西,比诸葛亮只出祁山的路线要高明多了。
只不过,这一建议被费禕否决了王冲林。因为费禕认为,如果出兵不顺,退兵回来不方便。会给曹魏可乘之机,不划算。蒋琬还想再争取,可惜只过了一年,他就病逝了。
上庸故地,现在的竹山县城王冲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