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师写论文这事,恐怕有不少教师满肚子不舒服,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胡红梅事件。写论文可不是简单事,那可是涉及到学术专业,对于很多不擅长写论文的教师来讲,即使有很出色的教学能力,但未必能写得出一篇合格的论文,但问题远不止这些。

胡红梅事件:有的教师为何每年要自己出五六百元买论文而发表

胡红梅事件:有的教师为何每年要自己出五六百元买论文而发表

学校每年都要评选优秀胡红梅事件,论文过不了关就评不上优秀,自然会让教师们搅尽脑汁想办法发表论文。评选优秀如今已经成了所有学校的常规工作,而这优秀评选还必与发表论文挂钩。我们都知道,站在学术专业的层面看这论文的撰写,一篇合格的论文既耗时又耗力,对于很多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为了能拿到优秀,就只好想尽一切办法,如花钱请人代写,如在学术期刊上花钱买版面费等。有多少教师精于此道呢?如果我们去学校做一个调查,恐怕绝大多数都不擅长,一谈及还会头痛呢。

胡红梅事件:有的教师为何每年要自己出五六百元买论文而发表

为职称评选所需胡红梅事件,不得不托关系找门子,甚至花钱去发表专业论文,真是愁煞人啊。几乎每一名教师都会参与职称评选和晋级,而职称评选中有一项内容必须要完成,这就是撰写论文,相比上面所讲的每年学校组织的评优而写的论文,职称评选论文要求则更高,撰写的难度更大。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功底,且又不擅长写专业论文,恐怕通过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又波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这才不得不让教师们被迫去想办法完成论文写作和发表。于是乎,就出现了托关系找门子,甚至花钱去买版面的现象。

发表论文有奖励胡红梅事件,尤其与绩效工资挂钩,无疑刺激了一些教师专门精研写论文之道。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些学校教师,从他们口中得知,每年到年底进行绩效工资核算时,凡是这一年发表论文多者,得到的绩效工资就明显多。而这恰刺激了一些擅长于写论文者,或者说有门道者去发挥他们的“长处”,这样一来就出现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局面。而这种与发表论文相挂钩的绩效评选机制,也恰导致一些教师不把精力放在教学本身上,也导致一些教师心里不服气,从而内心产生怨气,这在很大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术业有专攻胡红梅事件,对于一线从事教学的老师而言,如果不把写论文与各种名目的评比和职称晋升相挂钩,恐怕也不会催生出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的种种丑陋现象。好在,教育部已经意识到学术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下一步将会做重点规范,但这可能需要时间,需要勇气。

谢谢邀请,这两个人我都不了解,只知道她们都是名师,都是深圳的老师,一个以学术造假而出名,一个以高调离职而上了热搜。

胡红梅事件:有的教师为何每年要自己出五六百元买论文而发表

说到学术造假,肯定不应该。但造假者何只此人?并没有为此开脱之意,就事论事而已。之所以学术造假,肯定是造假有用,有何用?晋级职称,没有论文不行,有著作更好。但学术研究,费时费力,不是谁都能研究得了的。研究不了怎么办?造假也就应运而生了,写作枪手生意兴隆,造假何其多?

胡红梅事件:有的教师为何每年要自己出五六百元买论文而发表

如果晋级职称不要论文,不看著作,名师评选多来点实的,少弄些虚的,只对教育教学工作做评估,学术造假者也许不会花钱再去做这种傻事了吧?

胡红梅事件:有的教师为何每年要自己出五六百元买论文而发表

说到高调离职,是人家本来调就很高,所以自然关注的人就多,像我们普通老师,离八回职恐怕也上不了热搜。离职也罢,跳槽也好,肯定是在现单位不能如意。“不如意”可能是才能不得发挥,希望找一个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可能是现单位亏待了自己,愤然而去。像熊老师这个年龄,这个阅历,这个名头,肯定是希望能有一个更大的空间,去施展自己,高调离职,又何尝不是一个巧妙的宣传呢?毕竟走上社会,去培训机构也好,去教育平台也好,加入教育集团也好,名师的头衔是很重要的,上了热搜,这恐怕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人生不可复制,名师有头衔到哪里都光环闪耀。像我们普通老师,也不需要羡慕,入职的新老师也不需要纠结,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舞台,把握当下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

家长俱乐部,关心教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