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孙协志韩瑜, 关于“包办婚姻”一词争议不断,甚至一度被各种负面消息所覆盖。难道包办下的婚姻真的不会幸福吗?笔者不敢苟同,这也好当红的包办明星婚姻,有戏也有忧!今天我们暂时不讨论包办婚姻,只是简单细数那些娱乐圈被包办婚姻的明星们,你准备好了吗?

梁朝伟和刘嘉玲(媳妇包办) 据多家媒体报道,影帝梁朝伟个性低调内敛,浑身散发忧郁气质,是属于“闷葫芦”,却娶了个八面玲珑的太太,不用他开口,事情都处理好了孙协志韩瑜。他说,两人从相恋、交往到结婚,至今20年,他几乎忘了是否求过婚,最后是太太一句“我们不如结婚吧”,才让他走入家庭,且婚礼还是太太一手包办。

张杰和谢娜(政府包办)

谢娜与张杰在云南香格里拉举行盛大婚礼,这场旷日持久的姐弟恋终于走向“Happy ending”孙协志韩瑜。不过在其结婚之时网上曾传出的一条消息,让这场婚礼成为网友的议论焦点———据某娱乐报道,云南香格里拉当地政府赞助3000万元打造结婚典礼,作为交换条件,张杰和谢娜则答应担任香格里拉的“旅游大使”,帮助宣传该地的旅游形象。这样的互利模式,笔者很是看好,毕竟婚姻的模式不会影响两人的爱情?

大S和汪小菲(家族包办)

据悉孙协志韩瑜,大S和汪小菲婚期并非是传闻中的3月22日,而举办婚礼的地点倒是确定在海南岛。婚礼上,吴佩慈联手阿雅当伴娘、蔡康永担任司仪。还有消息称,大小S的好友张柏芝也接到邀请函,可能会带儿子Lucas一同出席婚礼。虽说一个是风流的京城少爷,一个是风骚性感的话题女王,但在爱情面前却胆怯不前,需要靠红娘安以轩牵线引见,而且婚姻也有由男主角家族一手包办。很让你羡慕?

邓超和孙俪(赞助商包办)

据了解,和其他明星婚礼相似,邓超和孙俪是为自己的婚礼拉来赞助的孙协志韩瑜。在婚礼前的一个月,两人马不停蹄穿梭于各个商业场所。仅是5月下旬,孙俪就往返于上海和南通,接连出席了三个商业活动。而邓超也没闲着,在筹备婚礼的同时还参加车展、代言手表、出席新店开幕、演唱网游主题曲等。 另有消息称,此次婚宴所在的酒店就为一对新人提供了“史上最低价”,邓超代言的汽车品牌则干脆提供了25辆新车组成婚车车队。此外,孙俪代言的化妆品、手表等品牌都有份赞助,在婚礼上大秀一把。现场守候的女记者都收到了护肤品礼盒。 至于酒宴的花费上,该酒店最贵的婚礼套餐价格为每桌12888元,而孙俪早早就透露说婚宴上没有鱼翅,不提倡奢侈浪费。而之前传说邓超孙俪将宴开70桌,但是据了解,该酒店的大宴会厅最多只可容纳50桌酒席,而且50桌相对拥挤,最理想状态是三十几桌。即使每桌酒席的价格确为12888元,加收15%服务费,总消费也不会超过百万。

明星夫妻常宝华和傅天真(父母包办) 根据某综艺节目,相声名家常宝华和太太傅天真曾公开爆料自己的婚姻是属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大喊幸福。笔者是学习了?

5566组合孙协志和韩瑜(新郎包办)

2011年已注册的台湾艺人孙协志和韩瑜前日在台湾摆喜酒补请亲友。新郎128万一手包办婚礼。一对新人还为了有限的宾客名单而吵架,小两口过去情史都颇精采,但为了不模糊焦点,两人都没发帖给过去绯闻对象婚礼简单隆重,桌数不多,但积极拉赞助,婚礼总花费仅约130万元新台币(约人民币28万元)。韩瑜前日进场时感动得泪洒红毯,之后孙协志献唱抒情歌《For You》,以及播放当初在电影院求婚的完整影片,大秀恩爱。

郭晶晶和霍启刚婚姻(公公包办) 谁都知道,豪门婚姻大多父权性很重,子女很少有可以自行选择婚姻的自由,他们潜意识里门当户对的思想从没有断绝过。郭晶晶与霍启刚的相识也正是霍启刚的父亲霍震霆牵的线,霍震霆也一直对这个未来的媳妇非常满意,霍启刚对郭晶晶的感情有一部分来之父亲的偏爱,他也无法违背长辈的权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要有郭晶晶的比赛,霍震霆就会全力支持,而霍启刚只是一个追随者而已。

韩玉敏老师,上海有名的沪剧表演艺术家。

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上世纪中后期,这部经典戏曲电影中的许多唱段,国人都会哼唱,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京剧《红灯记》最早是从沪剧移植的,而戏曲舞台上的第一个李铁梅就是韩玉敏。

沪剧《红灯记》可以说是爱华沪剧团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是流传至今,依旧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剧目,而这出戏一开始,也是爱华为主要演员度身选择的。谈《红灯记》呢,应该这样说,还是要从凌爱珍老师说起,他们凌老师非但抓台上的演出业务,剧本她也抓得蛮紧的,因为他们团里凌大可有点文化的,看书看得蛮多的,他们的剧本基本上来自于借鉴人家的,《红灯记》的剧本也是来自于电影周刊,他(凌大可)就和凌老师说,好像这个剧本蛮好的,先讲故事给她听,讲了故事,后来放电影了,他们也去看电影了,一看下来凌老师觉得这个戏我们改可以的,那么大家提出这个本子要慎重一点。为了提升剧目的艺术档次,凌爱珍还特地请来了赫赫有名的电影导演应云卫执导。他一来事情就大了,跟来的都是戏剧学院的专家,灯光、服装、化妆,包括那个时候刘如曾老师也给她提出了许多意见,包括“看灯”的时候有一段唱腔,“听奶奶,叙红灯”,这里就移调了,因为乐器上很难拉的,结果刘如曾老师说可以拉,他帮她翻过来,“倍觉红灯分外亲”,从正调转到反调上去,所以她说他们的《红灯记》能够流传到现在,有许多专家的心血。到后来中国京剧院来学,学了以后基本上是照爱华沪剧团的,造型(等等)全部都是,实际上不是爱华沪剧团,是“专家剧团”。

应云卫是韩玉敏极为尊敬的大导演,在台下,她总是亲切地称呼他“阿爹"爷爷,然而,对于“阿爹"的想法,韩玉敏也并不是一味服从。应导演也蛮严格的,排到最后一场李铁梅就义了,烧死在火车车厢里,她心里在想,革命后来人为什么要死,她开始想不通,她想为什么要死,她就和应云卫导演说,她说应阿爹,自己这个角色可以不要死吗,他说,为什么,死了就结束了。她说我想想我不应该死,我是革命后来人,怎么革命自后来人,结果死了,自己心里总归有点不太服气,排戏的时候你要烧死我,我说,我死不掉,排戏的时候和他说,我死不掉,后来应导演相当好,和凌大可商量,不要死可以吗,上北山继续再革命。韩玉敏提议修改的结尾,让整部《红灯记》更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斗志,根据沪剧改编的各剧种,也都采纳了这一结局,李铁梅的形象更是牢牢印刻在观众的心中。

韩玉敏她唱这个戏时大概已经32岁,当时导演要求也蛮高,一直提醒她,你是17岁的东北小姑娘,哦,东北小姑娘和南方小姑娘她想有一点不同的地方,比较爽直,不像他们南方小姑娘扭扭捏捏,没有的。她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手伸出来就是这样,不会有兰花指,不允许的。马莉莉老师曾言,他们到北京去时候,高玉倩老师、刘长瑜老师来看他们的时候,她就看到刘长瑜老师拉着韩玉敏老师说,韩老师,你是我的老师。因为刘长瑜老师她说的,我学了你几个动作,一个是甩辫子,还有一个就是铁梅这种调皮,虽说是穷人家出生的,但是这一家人对她的爱护,对她的培养,小孩子的这种感觉,东北小姑娘的感觉,包括坐椅子时脚一盘,奶奶,怎么怎么,这个动作,刘长瑜老师说,我都是学你(韩玉敏)的。从她的音像里面听到,就感觉到这就是活脱脱一个李铁梅。比方说《红灯记》里面有一场“归家”,李铁梅从刑场上回来,她就从里面内唱唱到外面,一般唱可以说,“月无光",但是韩玉敏她是学了杨派,用低沉的声音“月无光”,是标标准准的杨派,但是放到她嘴里唱,别人听不出是杨派,她是从李铁梅的情境、情绪来唱的。

《红灯记》在上海的热演,也引起了北京的关注,剧组被邀请到首都做客,并欣赏根据沪剧改编的京剧《红灯记》,他们是去学习的,他们去了凌爱珍老师,凌大可、她、袁滨忠,北京讲他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因为他们去看戏,看京剧院演出,他们坐在毛主席前面,袁滨忠本来坐在毛主席前面,他们说袁滨忠太高,换一个,换一个,她人矮人小,坐在前面,等于前面坐的孩子一样,所以她坐在毛主席的前面,在休息的时候,毛主席抽烟的,毛主席起来和他们一一握手,他们开心得不得了,毛主席还得凌大可敬烟,凌大可说,我不抽烟,毛主席很风趣的,他说你真的不抽啊,真不不抽你就比我好了。其实凌大可是抽烟的,他就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他们是不是丁是娥剧团,工作人员说不是的,他们是上海一个小剧团,哦,那好,他说,你们团小志气大,这是毛主席对他们说的,看好了以后就要拍照,有人叫她站到毛主席旁边去,她不敢,后来他们一定要叫她到主席旁边去,因为主席旁边正好站着刘长瑜,她站在她前面,自己把她挡住了,她心里心急,自己心里也急,她觉得很过意不去,我怎么可以站在她前面,人家是主人,我们是客人,所以她说我蹲下来,所以这张照片上她人特别矮,蹲着的。

作为爱华沪剧团及上海沪剧院的保留剧目,《红灯记》演到今天,沪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李铁梅,在她们身上,依旧可以看到韩玉敏的影子,而当年的李铁梅,如今却成了李奶奶。后来他们爱华沪剧团再重新复演《红灯记》,要学京剧团的,她这个时候已经唱李奶奶,因为凌爱珍老师已经真的唱不动了,马莉莉唱铁梅。韩玉敏老师在整个《红灯记》的传承过程中,她真的做到了传、帮、带。茅善玉说,他们戏校刚刚毕业的几个学生唱《红灯记》,她教的是亲力亲为的,《红灯记》她是从李奶奶教起教到李铁梅,甚至不是李奶奶、李铁梅,李玉和她也要教的,因为这些角色她都熟悉,所以她在艺术上,茅善玉她感觉到她也没有一种门户之见,这个戏不是我的,或者这个演员不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愿意教了,她倒真的没有,她都愿意教。她曾自言,“你再好,不过是一个韩玉敏,有青年人上去唱,又多了一个人,不是更好吗,甚至超过你,更好,她是这样想的。”有些人会想,你唱得比我好,不,应该他们比他们好,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唱得都不如(她)自己,他们这个剧种完蛋了,她希望他们唱得比她更好。

从《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到李奶奶,从《少奶奶的扇子》中的女儿到母亲,还有《寻娘记》中的双胞胎姐妹,韩玉敏曾先后或同时在一出戏中扮演不同角色,戏路之宽,向来为同行所称道。《寻娘记》这个戏在观众当中演得蛮多,演了三百多场,这个戏里她演了两个角色,双胞胎,一个生活在国内的,经过文化大革命以后,比较朴实,你说形象,总归是一个老太婆形象,国外回来的,加拿大回来的,比较时髦一点,穿得漂亮一点,喉咙上讲完全可以改变的,加拿大回来的她音调稍微提高一点,一个她是放宽喉咙唱,用大本嗓。她觉得唱老旦也蛮开心的,换一门路子唱唱戏,改一个行当,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锻炼,一直唱一路的戏不开心,你想像石筱英老师以前,她看她的戏的时候,多么漂亮,她一下子唱五婶了,自己实在想不到,她《罗汉钱》北京演出回来,一看石老师怎么完全变了一个人,这是真好,这种老师对他们真的是榜样。

韩玉敏不仅能演少女,演母亲、演老太,她演起反面角色、喜剧人物,甚至反串演男孩,也都是各具神韵、惟妙惟肖。难怪有人要将“千手观音”的雅号赠予她。

那时候演出一个什么戏,《雷锋》,这是革命现代戏,韩玉敏老师演雷锋的小时候,小雷锋,扮一个男孩子,袁滨忠老师就演后面长大以后参军的雷锋,她一共只有一两场戏,就是等妈妈回来,结果妈妈实际上已经被地主害死了,最后他逃到庙里,最后被解放军收留,她这样一段小雷锋,出来就是活脱脱一个男孩子,马莉莉她就觉得韩玉敏老师那时候在演雷锋时,她并没有去注重自己的嗲、糯,自己是一个女性,她没有,她完全是从人物出发。韩玉敏老师她随便演什么角色,她都很好的,王珊妹她看过她的《奇怪信号弹》,她里面演一个保姆,潜伏的特务知道她在公安局长家做保姆,要利用她偷皮包,就是这一场戏是她一个人,一个人要演20分钟,又唱又做,非常紧张,一个追光追着她,王珊妹她那时候看印象非常深,她偷这个皮,包刚刚要偷的时候,突然之间摔了一跤,观众很紧张的,他们韩老师这一跤摔得像得不得了,她是根本看不出是在做戏,就像生活当中就真的是碰到这样的事情摔倒了,所以等她这场戏演好,下面观众真的是满堂彩。他们有一出戏叫《大红喜事》,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她也已经70多岁了,这里面有一个角色,是一个“白相人"嫂嫂,韩老师从她自身经验(塑造人物),因为她毕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所以她了解的,所以她的唱词也好,台词也好,她做了很多修饰,应该说她帮了剧本很多忙,特别里面有一些唱词,都经过她的修改,改得真是好玩。和韩派表演的丰富多彩相得益彰,韩派唱腔也吸收了众多沪剧流派的特色,并最终熔铸成自己的风格,难得可贵的是在学唱腔的时候,她并非死学,而是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