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纳斯湖另一奇观是湖中有巨型“湖怪”新疆水怪。据当地图瓦人民间传说,喀纳斯湖中有巨大的怪兽,能喷雾行云,常常吞食岸边的牛羊马匹,这类传说,从古到今,绵延不短。近年来,有众多的游客和科学考察人员从山顶亲眼观察到巨型大鱼,成群结队、掀波作浪、长达数十米的黑色物体在湖中慢游,一时间把“湖怪”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又为美丽的喀纳斯湖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1985年7月下旬,新疆大学动物学教授向礼陔率领的考察队在湖边工作时,突然发现数十条巨型鱼在湖面出现,两天后袁国映带领的新疆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考察队也在“一览亭”上观察到了湖中的巨型鱼群,并摄得了许多照片和一段录相,从而开始了喀纳斯湖“湖怪”之谜的研究。
   喀纳斯湖的神秘大概和湖怪的传说有关。据一些专家经过考察推断,所谓湖怪其实是那些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的大红鱼。这是一种生长在深冷湖水中的“长寿鱼”,其寿命最长可达200岁以上,而且行踪诡秘,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捕捉到它的。当地的图瓦人并不相信这种说法,在他们的传说中,湖怪能吃掉整头牛。
  但湖怪到底长什么样,谁也说不清。他们的前辈还有过两次捕捉湖怪的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至今图瓦人不到湖里打鱼,也不在湖边放牧。 至于“湖怪”与大红鱼(哲罗鲑)是不是一回事,至今还是个迷。 喀纳斯湖水中生长哲罗鲑、细鳞鲑、江鳕、阿尔泰鲟、西伯利亚斜鳊等珍稀鱼类。
  特别是著名的哲罗鲑,体长可达2~3m,重达几百公斤,因鱼体呈淡红色而被俗称大红鱼。大红鱼是典型的淡水冷水性食肉性鱼类,性情十分凶猛,人们曾在6千克的鱼腹中发现过两只野鸭。这种鱼可长得很大,1984年曾捕到一条重达38千克的大红鱼。这样大的鱼在高纬度的高山湖泊中存在,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喀纳斯湖中巨型鱼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从事鱼类研究的科学家们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知道了?。

新疆喀纳斯湖水怪是个什么东西

  位于新疆北部边境地区的喀纳斯湖不仅以景色秀美著称,更因水中“湖怪”令世人瞩目。
2005年6月7日下午7时50分左右,在喀纳斯湖旅游观光的7名游客乘坐游艇行至喀纳斯湖三道湾附近时发现,离游船200米左右的水面激起1米多高的浪花,两个长度目测约10米左右的不明物体一前一后,由西向东向湖心方向快速游去,湖面留下如快艇行驶的水线,约2分钟后便隐身水下。
  见此异状后,有游客当即用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捕捉了这一奇怪景象。6月8日,“湖怪”再次出现在喀纳斯湖,距上一次不到17个小时。
有人认为是巨型大红鱼
关于喀纳斯湖,当地牧民中流传着很多关于“湖怪”的传说,说养的牛掉到湖里就被“湖怪”吃了。
  
1985年8月11日,《新疆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喀纳斯湖发现巨型大红鱼。鱼头宽度在一米以上,鱼体长约10至15米,体重超过4吨……”
1987年,一支科学考察队进入喀纳斯湖探索“湖怪”之谜。
  经过两年考察,发现了一群由三四十条大红鱼组成的声势浩大的鱼群,每条鱼长约为三四米。考察队后来宣布,喀纳斯“湖怪”之谜已被揭开,被称为“湖怪”的大红鱼就是巨型哲罗鲑鱼。
其实,哲罗鲑和大红鱼是同一种鱼类。哲罗鲑是北方一种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鱼类,生性凶猛,常年隐没在水中。
  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所以也有大红鱼之称。这种鱼体形狭长,头部扁平,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食物一旦被咬住,很难逃脱。研究表明,巨型哲罗鲑的重量约在2至3吨之间,常吞食浮游水面的野鸭等水禽,也吃湖中的水獭、大水鼠等。
“湖怪”可能有其他身份
不过,“湖怪”就是巨型哲罗鲑鱼的观点并非所有人都认同。
  哲罗鲑属于鲑科鱼类,它的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节的洄游,而喀纳斯湖是一个过江湖泊,它的上下游河道都比较狭窄,尤其是和湖区相连的部分,大多是乱石浅滩,大鱼是如何通过的呢?
有专家认为,像目击者描述的这么大的生物要生存,要有食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但喀纳斯湖作为一个内陆高山湖泊,湖水的温度非常低,湖里鱼类的生长速度很慢,要长到10米多长不太可能。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朱立平研究员认为,喀纳斯湖面发现的不明生物,不能说是“湖怪”,也不一定是鱼,它可能是豚类或者其他生物种类。
  由于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水湖中就变得特别大。
喀纳斯水怪有没有可能就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一种怪兽,一种类似史前巨鳄或恐龙的庞然大物呢?专家查证,在喀纳斯附近并没有找到恐龙遗迹。况且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而喀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毫无联系。
  当然,也不排除一种极小的可能性,那就是远古的某些遗留物种经过迁徙,在喀纳斯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