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们,大家好萧煌奇简介!
一首珍藏喜欢听的音乐《空》
该曲是一首非常美听的纯音乐。由古筝和小提琴对话式的独奏而成。题材背景描述了大自然幽静的山野中萧煌奇简介,流水潺潺和虫鸟鸣的灵动意境。而那古筝的弦音低婉和小提琴的清脆悦耳声,可真是一曲空灵的天籁之音。
鳌拜出身将门萧煌奇简介,有一身好武艺,膂力过人,骑射皆精,从青年时代起就从军作战,屡立大功。他曾追随清太宗皇太极攻伐蒙古察哈尔部、东征朝鲜,皆有战功。此后他还与英亲王阿济格一起指挥了皮岛作战,并身先士卒,与明军贴身肉搏,一举攻克之,将驻岛明军击溃驱逐,彻底化解了明军对后金腹背的威胁。皮岛之战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大战功。
史载,皮岛之战结束后,鳌拜以首功晋升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 (勇士之意)萧煌奇简介。
1641年萧煌奇简介,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参加了著名的松锦之战。与后金军对阵的是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的13万大军,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彼时明军已普遍装备火器,火力凶悍,猛攻后金军。鳌拜天生勇猛,他率领镶黄旗骑兵护卫大纛(军旗),冒着明军的炮火,拼死冲杀,一举击溃了明军骑兵。
之后他一鼓作气,率部进攻明军步兵阵地,他们下马步战,再次挫败明步兵。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胜,因功被攫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在锦州会战的关键时刻,鳌拜与尼堪、阿济格等配合皇太极沿路截杀突围明军,明军大败亏输。《清太宗实录》载,是役明军被杀的尸横遍野,自杏山到塔山的海面上伏尸如麻。此后,明朝的势力更衰,已无力控制辽东,败局已定。
次年六月 ,鳌拜被晋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地位较高的人物之一。 清军入关后,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追剿李自成大顺军,率军跟在李军后边紧追不舍,从内蒙入陕北,攻克四城,迫降38城......摧垮李自成后,他又开始对付张献忠的大西军。西充一战,鳌拜再次充当先锋,连破大西军营垒130多座,斩首数万级,张献忠亦中箭身亡。攻灭大西军,鳌拜再立首功。
据记载,鳌拜无论是早年在关外与明军反复鏖战中,还是入关后为巩固清廷统治的无数恶战中,出生入死,四方转战,攻城略地,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清初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
鳌拜不仅作战勇猛,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并被皇太极倚为亲信。皇太极死后,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位。手握重兵的鳌拜与索尼等人坚决拥立豪格 继位。
经一番激烈较量后,双方各退一步,采取了折中方案: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
多尔衮摄政后,对鳌拜展开报复,鳌拜数次被降爵,差点被害。直到多尔衮死于意外后,福临亲政,鳌拜在政治上才重获新生。
鳌拜对顺治也很忠心。鳌拜身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统领,忠心事主,位高权重,被顺治倚为肱骨。但不知为何,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顺治就神秘地退出了政治舞台(有死于天花和为情五台山出家两则传闻)。顺治失踪前留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首辅索尼是四朝元老,声望很高,但年迈多病,不耐繁剧,怕事避祸,不太愿意管事。正白旗主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心腹。多尔衮一死,朝政一变,他却反咬多尔衮一口,告发旧主意欲图谋不轨,遂被顺治重用,位列辅臣第二。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姻亲,但两人政见不同,经常发生争论,犹如仇敌。遏必隆属镶黄旗,为人懦弱,遇事无主见,凡事附和鳌拜。鳌拜在四辅臣中虽屈居第四,但由于资历老,战功显赫,常常以气势夺人。此后,鳌拜得以擅权揽政,日益骄横跋扈,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是一个骁勇武夫,三朝老臣,但表现前后迥异,原因或许在他辅佐顺治时,皇太极的余威以及恩泽犹存,而且顺治能够顺利继位,和他的力争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还能做到忠心无二,可年幼的康熙帝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的的鳌拜历事三朝,资格老,且掌握辅政大权,又手握40余万满蒙汉八旗劲旅,可以说清廷武装力量的绝大部分都被他掌握, 于是渐渐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顺眼了。
据说鳌拜常私下里称呼康熙为“孺子”。随着权势的日益膨胀,鳌拜对康熙的不敬渐渐公然表露出来。在朝堂议事时,鳌拜常常公然顶撞康熙,也当着康熙的面厉声训斥大臣。新年团拜时,鳌拜身穿黄袍(黄马褂),仅顶戴与皇帝不同。康熙虽然年纪不大,但也非等闲之辈,鳌拜行事如此嚣张,迟早会下场不妙。
康熙六年(1667) ,首辅索尼病故。鳌拜又罗织罪名,诬陷苏克萨哈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 、不愿归政等24款罪状,强逼康熙下旨绞死苏克萨哈,并诛灭其族。
康熙违心下令处死苏克萨哈,也使他与鳌拜的矛盾急剧上升,两人的关系已势同水火。
至此,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被冤杀,只剩下一个可有可无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满17岁,开始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想归政予他。
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所有实权,任意行使本属于康熙的权威,因他党羽众多,势力极大,没有人敢对此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虽没有谋反之实,但他已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尾大不掉的鳌拜集团。但鳌拜在朝中耳目众多,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引来不测之祸。康熙决定不动声色,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宗室子弟,在宫里练习布库(摔跤)游戏。鳌拜知道后,以为皇帝年少,喜欢玩闹,不仅不在意,心中反而暗暗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众少年已练得差不多了,剿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办差,又命自己的心腹掌管京师卫戍部队。然后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常入宫觐见,没啥稀奇,全无警惕性,便大大咧咧地来了。等鳌拜入宫,众少年一拥而上,鳌拜虽孔武有力,但猝不及防,被压倒在地,束手就擒。勇冠三军的骁将就这样形同儿戏地败在一群布库少年手上。
经议政王大臣审讯,给鳌拜定了30条罪状,按律当斩。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谈话时解开衣襟露出满身伤痕 ,说这些伤都是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康熙念及鳌拜为两代皇帝立下的功绩,遂对他从宽处理,免死监禁,穷治其党羽 。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客观的说,鳌拜只想擅权揽政,架空皇帝,却并无反心,也没想过取康熙而代之,否则,凭他的英勇善战以及麾下数十万雄兵,闹出的动静不会比三藩之乱小。假如他真的要造反的话,小小康熙和那群布库少年哪那么容易就能把他捉住?或许还会酿成巨变呢。
【插图源自网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