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章蓉娅医生究竟是谁,说实话,至今我也没搞很明白。只是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特别是头条突然窜出很多关于她的文章来,而她自己也频繁高调刷屏,这么高的曝光率,想不关注都难!这时问题就来了,一个医生,据说还是知名医生,年龄也不大,应该正是专研医术,不断提高技能更好服务患者的时候,怎么会有大把的时间留恋网络,当起网红了呢毛妮卓玛?当然,现在是网络时代,各行各业都鼓励行业创新,互联网+更是国家战略,医生利用网络的普及快捷便利,为患者提供咨询或释疑解惑,本是好事,应该点赞。但是如果偏离了这个轨道,抛弃了自己的本职,利用大家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赚取眼球,然后上位当网红做明星,这就不应该了!物极必反,这是万物规律,网站利用网红提高知名度,网红利用网站赚取点击率,这本是互联网经济的基本套路之一,也无可厚非。但是,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这种不会下棋的歌星不是好厨师的刷屏,本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一开始可能会赚些眼球,慢慢地,大家都腻歪了,甚至有点烦了,这个时候,也就该到落幕的时候了!
一个知名医院的博士医生,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医疗水平,以精湛医术赢得病人群众好评赞誉,还是以打造自媒体“网红医生”为主业,将本职治病救人作为附带工作毛妮卓玛、应付了事呢???????这不仅是每个从事自媒体公职人员(公务员、警察、教师、医生等)应当思考的问题,更是诸多自媒体平台应该“不忘初心”,主动传递/彰显的社会导向问题,理当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切。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毛妮卓玛,更何况古人有云“过犹不及”呢?
自从“网络科普达人”章蓉娅医生在头条大会“惊艳”亮相后毛妮卓玛,俨然抖身一变,成了“美女网红”,一时间社会活动不断,而身材颜值都堪称一流的章医生,更是抓住时机,广博公众的眼球,造就了颇有争议的“章蓉娅”现象。
那么“平时那么忙,怎还有时间去搞自媒体科普的美女章医如何回答呢毛妮卓玛?”
“哦,见缝插针呗!利用各种等待的时间,例如等车、等上菜、等人、厕所等坑位…”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小编的亲身感觉,搞好自媒体的确是要花上大把时问,投入颇多精力的!你需要大量时间去编辑/拍摄/视频/回答/回复/互动/收集/参与……
比如自媒体网红章医生的一天是这样过去的:昨晚几易PPT和发言稿,最后折腾到今天凌晨四点才睡,早上八点多就爬起来了,然后在(某自媒体)开一天会。晚上赶回来(摘自11月22日章医生自媒体)。
不难想象,如此操劳,如此耗费精力时间,已绝非是她平淡应对别人(平时那么忙,你还有时间科普啊?)之疑问时,略带调侃戏谑所言的“见缝插针,利用各种时间空隙”,而是花大把时间,有时不惜用上一整天时间呀!
喔喔,有时鱼肉与熊掌不可兼得,吃瓜群众终于明白、弄懂了。???
刘天韵先生,有名的老艺人,也是有名的表演艺术家。话说刘天韵和刘韵若、江肇焜他们两位老师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同寻常。刘天韵是刘韵若她的叔父,也是江肇焜他的先生,江老师他么大家都知道他是说《啼笑因缘》和《描金凤》,是姚荫梅先生的高足,他怎么变成刘天韵先生的学生了,刘天韵老师是他进评弹团学馆以后,团里领导安排他和周介安两个人正式拜的第一位老师,所以他和周介安两个人是刘天韵老师正式的学生,也是关门弟子,之后他就没收过学生,他们是最后两个,正式的入室弟子。刘天韵老师是刘韵若她的叔父,那她学说书、学艺,是不是跟着刘老师学的呢,对的。他是说书的,她是他的侄女,也是说书的,那他们可是说书的世家,不不不,他们不是(说书)世家,他们祖籍山东,天老是山东人,山东只有快书,山东人说书唱评弹倒不太听见,各种资料也见过很多,写刘天韵老师籍贯是吴江盛泽,怎么写的是盛泽,不是山东。她的祖父是山东人,他从山东一直到上海南翔,娶了她的祖母,后来再一路南下,直到吴江盛泽定居,这样的,这个弯转得厉害。这样到了盛泽,自己家隔壁有一家书场,叫畅乐园,这家畅乐园书场当时在盛泽是数一数二的,放在上海就相当于仙乐书场、非常大的书场。这家书场请的先生都是光裕社的名家,当时有一档是夏莲生先生来说书,夏莲生和夏调创始人夏荷生两人虽然名字差一个字,但是这两个人风马牛不相关,既不是弟兄、也不是师弟兄,完全不搭界,但都是说《三笑》的,而且都是大名家。夏莲生本来是父子档,但是儿子死了,他非常伤心难过,他到盛泽来演出,刘韵若她叔叔(刘天韵)小时候人是挺聪明的,但也很顽皮,她叔叔在书场顶上的玻璃天窗,现在叫天窗,从前叫天落,爬在天落上看下面,下面的说书先生看到上面怎么有个人,他倒要慌的,分心的,后来知道是隔壁邻居,她叔叔经常到书场里去玩,夏先生特别喜欢他,觉得他聪明,有缘分,想让他学说书,因为自己的儿子死了,他来了能热闹热闹,开始她祖父母是不答应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小儿子特别喜欢,他吃奶要吃到六岁,别人说吃奶吃这么久的孩子会笨的,谁知他特别聪明,祖父母说他这么小跟出去要吃不起苦的,不舍得。再有一点,还要拜师金,从前要拜好的先生,拜师金很厉害的。夏先生就说拜师金现在不收,你们只要写一张关书,关书放到现在的说法就是合同,老师和学生签一份合同,叫学三年、帮三年,学的三年你当然不可能有收入,学费也不用付,满师了,我有收入了,不管二八分成、三七分成,甚至一九分成,你学生的收入全部交给先生,叫帮三年,那时候有句话叫“树上开花”,流行的。不管这些,总是师生关系形成了,接下来他(刘天韵)怎么学的呢,从前学说书也挺困难的,先生不教的,那怎么学呢,师母特别好,师母特别能干,琵琶也是师母教的,扬琴、开篇。太师母不说书,但是她都会的,而且严格得不得了,她有个要求,教你的东西一定要还给我,每天要背出一首开篇。因为从前说书不像现在一点点时间,有时候要一两个月,你要把开篇都背出来,背不出要打屁股的。
江肇焜他跟刘天韵老师,他关照他和周介安的第一件事情背六十首开篇,两个月,你跟先生听书的时候,哪怕不上台,先要每天唱开篇,上台帮老师唱开篇。不用功的是六首开篇都背不出。这样他的基本功打得好,现在说起来童子功,学了几年破口上台,只有几个月,几岁上台的呢,先生只有十岁,所以老师有个艺名叫十龄童,那时大世界门口挂出来牌子“十龄童",从前是挺多的,像唱绍剧有六龄童,京剧的麒麟童就是七龄童,十龄童能上台说书不容易。刘天韵老师学的出科书长篇是哪一部书呢,先生说的就是《三笑》,他学的出科书当然就是这部,后期使他非常成名的,代表作《三笑》。
之前听过《三笑》中的《追舟》一折,也叫唱山歌,这一段《追舟》是刘天韵老师的代表作,很可惜当时刘老师没有录像资料留下,这是和我国当时的经济水平分不开的,不像改革开放以后音频视频都不稀奇,手段多,刘天韵老师过世又比较早,所以这些资料都没有,只好由后人来学习他的唱段。刘韵若老师她曾经和她的叔父刘天韵老师合作过《追舟》这回书的,1962年他们到香港去演出,她就和叔父说一回《追舟》,他的船上人“米田共"真是演得活龙活现、惟妙惟肖。他唱一句下面拍一记,下面效果相当好,真是一声一彩。话说回来,他吸收的养料多,他那时和老师一起到娱乐场演出,自己演出结束以后,他就专门去看别人演出,随便什么戏他都要看,真用功。各种曲调他也都要学的,所以他的山歌唱唱得非常活,活得不得了。再说他学东西专心,他那时演出结束看别人的戏,恰巧看京剧,那时她祖母给他做了新的皮袍子,他挺开心地去看戏了,等戏看好结束了,只感觉自己后面轻飘飘,皮袍子被人剪掉了,那块皮好。刘老师跟夏莲生先生跟了几年,江肇焜他听先生说跟了五年多,就离开先生了,自己单独出去放单档了。五年多应该学得很好了,脚本什么也应该拿到了,什么脚本,先生的脚本从前说起来都在肚子里,他的脚本哪里来的,就是和太先生拼档,太先生在台上说,死记硬背、自己靠脑筋记下来的,拜了先生,脚本都不给他的,没脚本的,他离开太先生的时候,太先生给江肇焜他先生一个申报纸的包,纸包,里面看上去像书,以为是脚本,先生开心得不得了,以为这下总有脚本了,谁知打开一看,里面只有唱篇,就是书里的篇子。这些篇子他背得熟而又熟,给了他也白给,但是脚本没有,说的一些台词,一句都没有,那怎么拜师连脚本都不给,那时候是这样的,这就是两个社会不同,那时候老师总是要留一手的,教会了学生,学生出来了生意好了,老师要没饭吃的,这样要留一手的。那脚本也没有怎么到码头上说书呢,怎么说怎么学呢,再去听书,从前不是有行规吗,没拜师不可以自说自话去听别人的书,这个不可以的。从前有个窍门,我出师了,自己觉得奶水没喝足,自己出去说,把握又不大,我可以找同一师门里的人,师兄、师叔、师伯,他们的书总比自己多,去和他们拼档总可以吧、合作,这样一来他的书是不是学得全了,上手说书他也听,听下来这些细节就知道了,这样学的。刘天韵老师和多少他的前辈拼过双档,和几位师叔,一个叫郁莲卿,还有一个叫潘莲艇,还有王似泉,他再去听大响档夏荷生的书,夏荷生、一代大响档,他取各家所长,兼收并蓄,都化到自己的书里,这样他的《三笑》来得足囊,和他六岁断奶一样,奶水喝得足。
中篇《三约牡丹亭》当中刘天韵先生塑造大喥这个角色,他特别创的这段唱腔,大喥这个角色刘天韵老师塑造得相当传神,听他的书,中篇《三约牡丹亭》老书迷听了多遍了,其定也知道他的噱头怎么放,后面说点什么,但是每次听每次发噱,还是要笑,忍不住的。他最大的本领,他起这种人物,就好像把这个人带到你面前,你看到的都是活的,你想忍住不笑是不行的,其实他对生活的观察非常仔细,他把看到的形形色色都化到书里,把它们发挥出来,所以刘天韵老师在艺术上相当成功,但是也听说刘老师在他的青年时代,他也走过一段弯路,这也是的,刚出来的时候年纪轻,卖相好、喉咙好、劲道足,生意挺好,他也有点积蓄,加上刘韵若她第一个婶婶定做珠宝掮客的,收入也不错。两个人在南阳桥鼎祥里顶了一处房子,在旧上海十里洋场、花花世界,他觉得人累、赶场多,结果就吸食了鸦片烟,精力不够这可以吊精神,吊吊精神,他吃还不算、婶婶一起吃,两人一起吃,一家人就完了,这不能拼双档,一拼双档一家人要完的。就把房子一层屋顶给别人,顶到后来自己住在三层阁上。吸食鸦片对人的身体是摧残的,怎么不是,一代名家夏荷生先生就是吸食鸦片到后来生命也结束了。刘天韵老师后来怎么办呢,她婶婶因为吸食鸦片过世了,那怎么办呢,她叔叔喉咙也不好了,经济收入也受影响了,场子也接得少了,看见同道因为吸食鸦片过世的挺多,他想这样下去自己也是死路一条,自己就废了。吸食鸦片就像按揭,你在透支以后的生命,硬来硬上。那他怎么办呢,戒烟啊,他决心戒烟,戒鸦片他要怎么戒呢,戒鸦片痛苦也很痛苦的,他自己知道要痛苦了,所以关照你们别进来,房间里,刘韵若和张如君老师创作的《弦索春秋》里面有一段“入歧途、重做人",李逢春、是书里的人物,他那时难受得从床上翻到地上,再从地上爬到床上,用头撞墙,这段情节其实就是先生生活里的故事,借鉴一些放在书里。话说回来,这时第二个婶婶进入他的生活了,她说你要戒鸦片我一定支持你,她说你定心,不要顾虑家里的生活,你就好好戒鸦片,叔叔就说把我关在房间里,你们别来打扰我,不戒掉鸦片,我就不出来,闭关,有这样的毅力。那怎么办呢,婶婶就想拿只锡掇,一锡掇的炒面粉,炒面粉、当饭吃吗,就是说你们别来打扰我,一天三顿送饭进来,不耍你们进来,营养怎么够呢,婶婶买了人参磨成粉拌在炒面粉里,热水瓶给他放好,无微不至,肚子饿了吃点,总算戒掉了。天韵老师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之后,他走上正路了。艺术上,他不断红出来了,到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刘天韵老师已经非常红了,这时候刘谢档赫赫有名,刘就是江肇焜他先生,谢就是他大师兄谢毓菁,刘谢档两个人喉咙好,台上说得活、做工好,所以那时候在上海非常红,他们不单单是说《三笑》一部书,他和谢毓菁大师兄拼档后,又去补了一部《落金扇》。先生有两部长篇,一部是出科书《三笑》,还有一部就是后来补的《落金扇》、《游龙戏凤》,这两部书当时在上海非常红,非常可惜谢毓菁老师在2011年2月也过世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