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元朝的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当时,首先勘察了北京城的地形,当他走到元大都城的西北30公里外的凤凰山,山脉,发现山下有一眼白浮泉,出水甚旺,其地稍高于大都,可以开渠引入大都城中,又因为途中较大都中心地势低洼,都是溪流和砂石,比较有利于引水成渠的条件郭守敬。他的做法是首先将白浮桥的水流向西引渡,绕过两河河谷,沿着西山山脉,开凿一条河道,再反转引向东南,沿着地势平缓的山路,汇集到万寿山南的昆明湖;又从瓮山泊旧渠道,从西直门北水关入大都城内,汇集到一起,从而为大都城开辟了新水源。这条水道从积水潭为起点,出万宁桥流出,沿东墙外南下出丽正门向东涌出,转至东南云文明门接壤,从多方与旧的水渠闸口相接壤。由于沿途汇的地势泥沙,有利于创建一系列控制水位的闸门,因方便船运北上,为此郭守敬沿河建立新闸,设置了代表当时高科技水准的上下双闸口,以调整水位,以便于漕船通行。
元朝和金帐汗国互相往来的路郭守敬,就已经靠近北极圈了(虽然还有老半截)……
元朝自己没记载这条路线郭守敬,金帐汗国也没记载,但是埃及人记载了……
埃及人为什么记载呢郭守敬,因为金帐汗国和伊尔汗国为敌,伊尔汗国和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为敌,敌人的敌人就是好基友,所以金帐汗国就和埃及长期往来,来过金帐汗国的埃及人乌马里(其实严格意义上他是大马士革的阿拉伯人)著的《眼历诸国行记》,就记载了金帐汗国去元朝的线路,就是:
曲勒曼(gulman)——失毕儿(sibir)——契丹(元朝)
还记述了从失毕儿出发,到契丹边境,离时为五个月郭守敬。
曲勒曼,外国学者考证为伏尔加河支流卡马河流域。
失毕儿,十七世纪的瑞典地图标注,大致在今天俄罗斯汉特曼西斯特自治区。
这尼玛……这条路能通往的元朝边境,也就只有叶尼塞河流域的元朝谦谦州了。
因为交通更方便的路,走钦察草原-新疆-蒙古高原这条路,被察合台汗国截断了,所以金帐汗国只能走这种恶心路。
失毕儿之地的部落,既有汉特人这种芬乌语老古董,也有一些向北迁徙的蒙古“林中部落”。在成吉思汗时代,失毕儿之地大多数部落就投靠蒙古了。元朝平定窝阔台汗国时,元将玉哇失曾经追击勾结窝阔台汗国的失毕儿之地的蒙古部落。
无论是被元朝、金帐汗国以及窝阔台汗国互相争夺瓜分的失毕儿之地,还是元朝自己的谦谦州,都离北极圈不远了。
图中的八邻万户,就是北迁到失毕儿的八邻部蒙古人,八邻你要不熟悉,你记得忽必烈时代的元朝名将伯颜就是这个部落出身。
昂可剌部,应该不是蒙古部落了,无论是楼主提到的和瑞,还是元朝的谦谦州断事官刘好礼(跑到极北之地担任蒙古传统官职的汉人)都声称到达到过“日不落之山”。不过和瑞是说从北海(北冰洋还是贝加尔湖存疑)走,刘好礼说是从昂可剌部走,所谓日不落其实就是极昼现象。
谦谦州,就是别吉大营盘辖区最著名的一个行政建制。
而元朝为什么非要在这些鸟不拉屎的地方搞行政呢,因为这里能交通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在新疆扩张得厉害,又把手摸到了西伯利亚,为了防止金帐汗国蚕食失毕儿忽然从西伯利亚冒出来突袭蒙古高原,元朝就不得不注重了对这些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的控制,客观上也就给郭守敬团队测量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
至于题主说什么保暖、食物……人家昂可剌部、八邻蒙古人能在那种地方生存,郭守敬团队的科学家临时去那里搞个测量,有啥困难啊。
郭守敬纪念馆有2处,一在郭守敬的故乡邢台,一在北京。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坐落在邢台市达活泉公园内,主要建有郭守敬铜像、观星台、四个展厅、天文观测台、青少年科普活动室等设施和景点,陈列有《郭守敬生平业绩展览》。该展览分四大部分:巨星耀神州、治水树丰碑、天文建奇功、伟业照千秋。
1984年,邢台市决定,为郭守敬塑造铜像,并建造纪念馆。1986年10月,纪念馆一期工程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在郭守敬诞辰770周年之际,省、市投资600多万元对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扩建。2004年,省、市又投资近300万元,对纪念馆基本陈列和馆区环境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2008年元月对社会免费开放。现邢台郭守敬纪念馆是全国郭守敬研究中心,先后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在汇通祠内,纪念馆分三个展厅,向游人展示了郭守敬的生平功绩。2016年11月郭守敬诞辰785周年。郭守敬纪念馆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主要建有郭守敬铜像、观星台、四个展厅、天文观测台等建筑设施和景点。
从观星台往北,跨过达活泉河上的玉石拱桥,来到纪念馆门前广场。在翠柏丛中矗立着一座大型陶瓷影壁。它建成于1986年10月。壁长11.2米,高4.5米。阳面是水泥红底,镌刻着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周培源先生题写的“观象先驱世代景仰”八个金黄大字。阴面是由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齐梦慧先生精心构思设计、中国磁州窑烧制的“郭守敬陶瓷壁画”。此幅装饰性的巨大画面,突出郭守敬的高大身躯,他坐在桌旁,左手拿尺,右手提笔,全神思考。桌旁罐里和桌子上的书卷都告诉人们,他正在整理观象纪录,在计算、著书立说。他的背后以青松、仙鹤和太阳来衬托,象征先贤的业绩和精神光照日月,万古长青。仙鹤的走向寓意从古至今,走向未来,造福子孙。在郭守敬左边是其当年创制的简仪,右边则是他曾经使用的浑仪。在座桌两侧是两根顶天立地的柱子,或者说是两块巨碑。柱子、日月星辰之间处理了云气,进而增加了意境和画面空间的层次。采用平面构成形式组合铭刻了观星台,河流、桥梁、水利灌溉、农田耕耘、谷物蚕桑等,准确地反映了郭守敬以农为本,观象授时,兴修水利等造福后代的光辉业绩。壁画边框的两边和下边,吸收了汉瓦画的图案,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牛、织女等二十八宿的星像。整个壁画集中体现了“先贤伟绩昭日月,丰碑永励后来人”这一内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