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美女,实属苛求历届港姐冠军。
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历届港姐冠军,辨识度的不同,自然对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况且,美,本来就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倘若仅凭主观上的认知,而不做客观上历届港姐冠军、理性的思维分析,以自己的好恶为好恶,难免有失公道。
我认为,要想评定美,首先要有一颗健康和善良的心灵历届港姐冠军。
美历届港姐冠军,其实并不简单。要评定明星的美就更难了,至于第一美女更是难上加难!
我不知现在的人对于美做何解读?
但,我要说,对于那些有损于文明、道德和传统美德的人,实在不敢恭维。
他(她)们披着夂明的外衣,打着艺术的幌子“招摇撞骗”,有趣的是,竟还有某些人不遗余力地为其歌功颂德,搽脂抹粉,这实属人性的悲哀,社会之害。
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的关注!
所以说,第一美女,必须是心灵纯洁、德才兼备、没有劣迹、身心和谐的形象代表!
如果让我在明星中评出第一美女,那么,我只能首推端庄典雅、纯真善良、德艺双馨、实至名归北影三花之一中的李秀明。
因为,从她的身上实在挑不出什么“瑕疵”,且满满的正能量和永久的魅力!
男人的心里有你,不一定漂亮的姑娘,微笑文静素养善良,可是他们的眼光好的很多,这个不错那人最美,生物钟因子想与非分之享,雄性荷尔蒙作怪,视觉盛宴天下美女。
在美女眼里不过如此,姑娘们看同性,身材曲线美,脸上带微笑,在俊俏佳人高傲自大,女的都不喜欢,她们的共同性格内向,给人一种争风吃醋的印象。
帅哥要我是最好的,说你眼光短浅,两句好话她就是美女,有爱心善良品德好的有的是,本人比她强多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多数男的喜欢调情感兴趣女人。
我个人认为第一美女这个称号也是因人而异的。
天下美女何其多,要光说身材长相去评判的话,真的很难评。但要加上知名度,亲和力的话那范围就小了很多。除掉美颜滤镜化妆等外在的东西又可以过滤掉一批人。
现在公认的香港第一美女李嘉欣就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1988年李嘉欣参加香港小姐选美比赛,因为其惊人的容貌,傲人的身材毫无争议的当选为冠军。并被称为历届港姐中最美的。这么多年来也证明了李嘉欣的美在香港无人能及。哪怕她出演电影观众也只是注意她的长相而忽视她的演技,也让她在影视圈一直发展平平。
不过她的学历不高,理想也只是想嫁个有钱人,还曾经插足富豪大刘的婚姻,半夜大骂原配,在个人修养上还是差了一点,不算完美的第一美女。
如果按严格的要求来说,第一美女要在身材,长相,智商,情商都要高才合格,那这个人非林志玲莫属了。
林志玲2003年被封为台湾第一美女,十几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这是有原因的。
身高173厘米,常年保持体重在50公斤左右。大长腿,瓜子脸,殷桃小嘴一点点!无论在任何场合出现都是落落大方,笑容可鞠。加拿大多伦多双硕士学位。智商情商爆表,在娱乐圈混这么久没得罪任何人。在感情上也没什么见不得的绯闻。可以说在各方面都接近第一美女的条件,就是找了个日本老公让人不太满意。
所以说要选第一美女,林志玲是标准,但要按这个标准来估计很难找到第二个。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各人观点不同,开心就好!
邵逸夫(1907-2014.1)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2年,创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2011年正式退休,邵逸夫也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寿107岁。
中文名 邵逸夫
外文名 Run Shaw
别名 六叔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人物经历
邵逸夫的父亲育有5男3女。1907年,邵逸夫出生,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视圈尊称他为“六叔”、“六老板”。邵逸夫长大后,邵氏家族已经家道中落,只有一栋上海的老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上海剧院。
年轻时邵逸夫
邵逸夫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邵逸夫在“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就已经加入长兄邵仁杰主导成立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并助兄长开拓外埠发行。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这也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此后,邵氏兄弟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南洋乡村巡回放映,并开设游艺场和电影院。天一影片在创业首两年发展迅速,其他电影公司于是组成“六合影业公司”,围剿“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戏院,不再播放天一的电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大海上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
1932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因上海的局势不稳,“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邵逸夫任制片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
到1937年抗战前夕,天一影业在上海,邵氏兄弟在南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他们南北呼应,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邵氏家族的电影王国。
1938年,天一影业正式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东南亚,香港、南洋地区相继沦陷,邵氏各兄弟的电影事业大受打击。
战后,二哥邵仁棣回港重建业务,并于1948年将“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时,邵逸夫与三哥仁枚的新加坡电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轨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发展不顺,遭“电懋”和“长城”两大电影公司夹击,所以邵逸夫决定接掌香港的电影生意。
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万元买下“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发展他的电影事业。
1957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73年邵逸夫举办首届香港小姐选举,该选举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选美盛会。
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
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当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
2000年,马来西亚的“天映娱乐”斥资4亿港元购入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码复修。
邵逸夫与邵氏演员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2010年1月1日,102岁的邵逸夫宣布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从2010年1月1日起,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TVB,开始由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79岁的方逸华正式执掌大旗。
2011年12月31日,时年104岁的邵逸夫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成员的职务,由时任副行政主席梁乃鹏接任主席一职,任期两年,邵逸夫妻子方逸华则继续留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自2012年1月1日起生效。邵逸夫则获委任为荣誉主席。
2014年1月7日6时55分,邵逸夫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