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才华,高晓松肯定甩罗永浩几条街,虽然学历不能完全代表才华和知识水平,但对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是有很大影响的,罗永浩好像是高中还是中专学历,有两年韩国做蓝领工人的经历,所以造就他是一个接地气的人,但从他的演讲,个人访谈等来观察,他知识水平并不很高,也比较局限于实用技能方面高晓松家庭背景。

高晓松出生书香门第高晓松家庭背景,又上清华,搞音乐创作,以及近年来的晓说,奇葩说,晓松奇谈等火爆内容节目,再到入职阿里巴巴出任钉钉总裁,可以说是跨行业领域之广,如不是一个知识广博,善学有才情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高晓松家庭背景,论实干,罗永浩更胜一筹,他有很几次创业经历,并把锤子科技在生死边缘拉了回来,甚至下一步会进入主流手机品牌行列。

三,论影响力,没有太大可比性,都在各自领域有相当的地位,从全民影响和大众熟知来讲,高肯定突出一些,大街上随便抓个人问,知道高的肯定比知道罗的多高晓松家庭背景。

四,论成就,现在还为时尚早,毕竟两人还处在中年,就目前来看,在各自行业的成就来说,可谓相当,不过罗的锤子手机以后可能前途不可限量,不过高晓松现任阿里巴巴高管职务,背靠大树,更是不可小视高晓松家庭背景。

总的来说,高才情更佳,罗情怀实干精神更足!

不错,高晓松确实有底气说这样的话,看看人家的家世背景就知道了:

高晓松家庭背景:高晓松和罗永浩谁更有才华

外公张维:曾任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校长。

高晓松家庭背景:高晓松和罗永浩谁更有才华

外婆录士嘉: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

母亲:著名的建筑学家、教育家。

父亲:清华大学教授。

舅舅:清华大学教授。

自己:清华大学辍学——不是成绩差,是为了追求诗和远方。

在这样的家庭里,公众眼中高大上的硕士文凭,确实不值一提。

不过,高晓松虽然高调,却并不狂妄。他说这种话,一定有其现实语境吧!

不然,让小学毕业的莫言、沈从文和高中毕业的陈寅恪情何以堪?

对普通人来说,文凭和学位,是职场敲门砖,是自身能力水平的最好证明。

但对于一个有崇高思想境界、将理想追求融入血脉的知识分子来说,一纸文凭毫无意义。

高晓松不是普通人,他的身体里流淌着高贵的血液,他的大脑里满布着结构优异的神经网络;世俗所追求的一切他唾手可得,因此可以优雅而从容地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绝不可被“学历无用论”误导,放弃学业去追求所谓的人生梦想。

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成绩很好。考上重点高中后,突然迷上了网络小说,觉得自己是天纵奇才,一定可以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来。于是,不顾老师和家人强烈反对,休学在家埋头写作。

一年书成,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却读者寥寥,根本无法上架。梦醒之后复读一年高三,考了所不理想的大学,如今人生暗淡。

而我的一个表弟,颇有志向。考上三峡大学(当时非一本),不满意,入学一个月,又回高中复读,最后考取大连海事大学,如今留校任教。

高晓松可以任性从清华大学辍学,可以视文凭学位如粪土,是因为人家有骄傲的资本。咱普通人膜拜膜拜即可,万不可信以为真而盲目模仿啊!

不能,但并不是否认高晓松这个人的学问。

高晓松家庭背景:高晓松和罗永浩谁更有才华

我无意于吹捧高晓松,更没有兴趣否定高晓松。

高晓松家庭背景:高晓松和罗永浩谁更有才华

我只是想说,一定要把学问人和科研人这两者区分开来。

高晓松家庭背景:高晓松和罗永浩谁更有才华

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本身就非常缺乏常识,并不明白长江学者的定义。

我在这里根据百科资料简单的为大家分析一下。

这段纲要性质的东西内容太多,很多人没兴趣看,我提炼信息如下:

长江学者的由来为我国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联合推动,其目的为选拔人才,而且是那种已经在科学领域内成长相对成熟的人才。

长江学者的名称由来,与李嘉诚相关的长江实业有关。

2015年,我国新增长江学者全国共计412人。

这里面绝大部分在全国各大高校从事科研工作,以及负担部分教学任务。

除少数人之外,这里面的绝大部分人,已经拥有相当程度的科研成果,在学术领域内著作等身,成果斐然,是我国科研领域及成才培养领域中的佼佼者。

这一段文字,是相关长江学者的简介,我继续为大家提炼信息。

我国推出长江学者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推广虚名,有着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长江学者,既是一种荣誉,更多的却是一种在科研领域内的权利。

成为了长江学者,可以从相关基金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其根本目的,是推动我国自然学科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长江学者的确立,是一次科研资源的再分配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有学问且有能力的人,在各自领域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科学容不得空谈,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会公诸于众,每一分数据的真实性,都必须得到保障,每一个重大结论,都必须经得起重复实验的考证。

论文分为很多种类,又凑字数凑篇幅混日子空话连篇的,但长江学者作为我国科研金字塔顶端的存在,拿出来的论文却必须言之有物。

科学界比其他行业更为严谨,尤其是长江学者更为受人瞩目,一份写满实验数据的简单报告,比一篇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空谈更有意义。

最后我谈一下高晓松

高晓松虽然在自身领域内很成功,但更多的却是一个娱乐人物。

他的成就与科学几无关系。

他走的根本就是另一条路,与长江学者八竿子打不着。

他或许是在社科类方面有所建树,但他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很多都带有娱乐综艺性质,更很可能不是他自身思考研究出来的结果。

他只是一个被推上前台的娱乐人物,成为一个表达者,一个宣讲者。

当然,让别人来讲,未必有他这么好的效果。

他可以成为一个思想的传播者,但社科类的东西本就见仁见智。

高晓松在音乐上能算一个学者,但在别的领域,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社科类领域,他的成就不能服众,也担当不起长江学者这样沉重的头衔。

难不成把宝贵的科研经费拿给他去办《奇葩说》?

总结

不管高晓松是个怎样的学者,他都与长江学者的领域毫无关系。

提问者不懂科学,也不懂我国科研的架构,缺乏基本常识。

如果高晓松哪一天真的成为了长江学者,推翻了我的全部说法,那么只能说明我国科研的模式发生了转变。

社科类的空谈与科学类的钻研站到了相同,甚至更高的高度。

我以个人身份不能妄谈好坏,但这终究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