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银河补习班》让很多人默默流泪银河补习班,尤其是广大女性朋友们。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然而银河补习班,更为让妈妈们流泪的是:辅导孩子那么苦,可老公从来不管,坊间是这么说的:报班问老公,一问全剧终……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当然银河补习班,我们希望老公可以并肩作战,可以这么温馨: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当然,最好的结果还可以是银河补习班: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我们希望遇见一位陪伴孩子写作业的爸爸银河补习班!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银河补习班》中的马浩文,就是这么一位好爸爸!他对孩子的爱与陪伴,最是触动女性们的泪腺,她活成了辅导作业们的女神。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银河补习班:《银河补习班》你看懂了吗

整部电影的大概剧情是这样的:

主人公马浩文是一名工程师,他因为自己亲手设计的大桥崩塌,而帮单位背锅入狱七年。

入狱没多久,他妻子就和他离婚了,嫁给了铁路局的领导。也是为了让儿子马飞能够上市里最好的学校。

就这样马浩文与他的儿子,暂时断了几年联系。

后来马皓文出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儿子马飞,在学校里见到了他儿子,但是却看到了教导主任开除他儿子学籍的一幕。

在马飞妈妈哀求教导主任不要开除无果之后,马浩文和教导主任打了赌,他保证到了期末考试时,儿子能从班级倒数第一,考到全年级前十。

最终在各种不相信、被质疑的磨难当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儿子从一个被人嫌弃的学渣,成功逆袭为一名年级前十的学霸。

并且还找到了人生理想,成为了一名航天员。

影片真正触动人的地方在于,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孩子他爸,在管孩子这一块儿,基本就是一个隐形人。

缺失的父爱,不但让妈妈身心疲惫,更让孩子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各种问题。

而这部电影就给了我们一个指导方向。

所以这部电影不仅要拉着老公看,而且还要把它看明白,看透彻。

而整部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马浩文这位父亲,他至始至终都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支撑的、包容性的环境。

这种环境在心理学上叫做:抱持性环境。

这也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经过研究数以万计的母婴之后,得出来的一个概念。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向观众展现了,这样的一种抱持性环境,对孩子的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抱持性环境是什么?

有位国内的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是这样定义的:

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

给他搞不定的事情给予帮助。

以及不贬低,不评价,不限制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会给孩子一种感觉:

无论你是好是坏,我都稳稳当当的相信你。

而在你最惨的时候。我也愿意承接与帮助你。

放在生活当中,就是不会再对孩子说:

“你要是不乖,妈妈就不爱你。”

“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爱。”

“你要是考得不好。妈妈就不爱。”

等等类似的话。

要让她感觉你对她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

如果考试考得不好,就与他站在一起,去帮助他找到原因所在。

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考出好成绩的,

只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

家长也不知道怎么帮助他。

在电影中马浩文处处都在帮助孩子,努力给他营造出抱持性环境。

当儿子抱怨被老师说“缺根弦”时,马浩文说:“老师胡说八道,记住,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给儿子肯定和信心)

“你的脑子要一直想你就永远不会缺根弦。”(给儿子帮助)

当儿子被困洪水时,他冒险拿着扩音器冲到前面大喊着:

“马飞,我是爸爸,如果你能听见,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给儿子帮助)想办法动动你的脑子,你能出来的。”(给儿子肯定)

最后,本来还在无助的叫着爸爸名字的儿子,真的就不再只顾着喊爸爸,而是开始想办法,让自己出来。

而马飞能够逆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爸给他营造的这个环境。

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可以使孩子变得有安全感、变得自信。因为他知道那个最亲的人是相信自己的。

而在自己做不好的时候,还会有人来帮助自己。

也是因为这份信任这份帮助,才让马飞能够有底气和勇气,去大胆的追逐自己的梦想。从而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有探索精神的成年人。

当然电影中的情节,过于夸张与理想化。

但是我们哪怕做到一半,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因为哪怕我们现在,还是有很多父母。提供的环境,是马飞妈妈那样的焦虑式环境。

与马浩文的教育恰恰相反。电影当中马飞妈妈她给孩子营造的,是一个焦虑性的环境。

而在现在很多的家庭当中都有这种环境的影子。

马飞妈妈的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对孩子的否定不尊重。

当学校开除马飞时,他却这样求主任收留他。他说:“孩子已经不行了,如果我和学校都不帮他,就更完蛋了。”

这说明在他心里。他认为他儿子是很差很差的。

电影中还有一个镜头,他还当面对儿子说:“你就这样(堕落)吧,你不用好好学,我看你也没什么自尊心。”

相信许多女性看到这个画面,都会很心疼被骂的马飞。

有时候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不知道你有没有骂过孩子呢!

有时不从旁观者的视角看,还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好妈妈。

其实马飞妈妈她是爱马飞的。他做的一切也都为了马飞。

只是这种爱孩子半分也没有感受到,他感受到的都是妈妈对她的否定、笨蛋和成绩的逼迫。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师。

你说孩子笨,那他就真的慢慢会变笨。

当你认为孩子不行时,孩子也会认为自己不行。

把这两种环境放在一部电影中,很清晰的就对比出抱持性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的罗振宇曾经说过:

孩子只是我们生命当中的过客,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

我们只是陪着她、帮助他去寻找和成为他自己。

而不是让他变成我们想让他变成的那个样子。

因为这样到他长大之后,他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马浩然还对儿子说: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靶子。

如果没有靶子,那每天拉弓还有什么意义?

不过想要带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并把它坚持下去,这也是不容易的。

因为在孩子早年期间,很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也容易自我怀疑。

就像一个孩子跌倒了,在帮助下站起来,他会摇摇晃晃地继续向前走。

可惜我们日常做的否定和挑剔,打击了孩子的兴趣与信心。把他本就不坚定的心,彻底给压抑下去了。

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孩子的梦想是考清华北大。

在电影中马浩文第一次问马飞梦想是什么?

马飞毫不犹豫的说:“妈妈说考清华北大。”

这就是孩子没有自我的结果。

不过好在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

马飞找到了自己骄傲的梦想,也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方向。

他告诉儿子:“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让马飞去思考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最后马飞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遵从内心的航天员之路。

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就是肯定和帮助嘛!这很容易呀!。

但是真正想要给孩子营造抱持性环境并不容易。

他首先就要求父母自己要活的不焦虑、不势利,自己的世界要有信念做支撑,对自己的能力专业,和人格品质都坚定不移的相信。

这种对自己深深的自信与肯定,也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到孩子。

当然想要营造这样一个环境,不光光只靠家里的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