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教授跟我们说一句话,我到现在一直铭记在心黄浦江源头:没听过不等于没有,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
上海历史上黄浦江多次泛滥,最厉害一般都在夏秋季,往往是上游洪水和天文大潮双碰头。我上次正好和一朋友在聊三林塘历史时查了上海县志和川沙县志。三林塘,就是黄浦江浦东段的一条河塘得名。县志记载明朝时期有次水灾特别厉害,死了不少人。近代里面60年代一次也很厉害,炸毁浦东河塘泄洪,县志上寥寥数句说损失房屋,有人员损伤。单据我老爸之前跟我说,水淹非常厉害,死了不少人。前面有兄弟说80年代泄洪,我虽已出生,但没有具体印象。实际上上海现在很少发生洪水灾害一定要感谢到60-70年代修建的两条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川杨河和大治河,川杨河位于原川沙,大治河位于原南汇,南北两条将黄浦江和东海直接相连,黄浦江口和出海口都有水闸控制。我妈和我爸都分别参加了这两条河的建设。
以前,防洪设施和基础差,管理也差,所以会发生决堤等引发洪水。现在整个设施也好,调控管理也好。就像80-90年代上海市区一下大雨就会淹,现在上海的排水管网系统非常发达,因朋友做排水系统,所以稍微有些了解。现在通过水闸和管网系统的调节系统相当完善,而且有建立预警机制,预先会降低浦东河道水位,利用潮汐排水。
以前三甲港和滨海镇都有边防武警公安负责保护水闸,去年边防武警撤销,已移交给地方公安,可见对于排洪抗灾的重视。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点乱,勿怪。
上海的夜市在外滩是什么样的,感觉如何
首先谢谢您提的问题!上海的夜市在外滩是什么样的,感觉如何?我是喝黄浦江的水长大的,是60后的,记得刚上班的时候,我和同事下班了就去逛街,因为过去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逛街首选就是逛商业街,还有就是外滩。那时候的外滩远远不能和现在比,但是也非常漂亮,有很多海鸥,现在都看不见海鸥了,外滩的灯光一直是很美的,过去每年的国庆节,外滩都要交通管制,从30号下午开始,外滩附近的公交车就开始停运了,我们都是早早的到达外滩,然后在那里等着看灯,那灯光非常美,好多人,都是上海本地人,然后就沿着南京东路一路走回家。现在想想那时候非常美好,我是从小到大没有去过浦东,那时候的浦东什么都没有,后来改革开放了,一幢幢摩天大楼拨地而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中兴大厦等,陆家嘴成为了浦东的金融中心。我已经有好多年沒去外滩了,前段时间为了拍视频,专门去了一趟外滩,真的很美,尤其在黄浦江畔的观景台上看陆家嘴金融中心,灯光璀璨,灯火通明,光彩夺目,显得格外迷人。再看中山东一路上的万国建筑群,遍布着一幢幢不同国家风格的西式老建筑,还有黄浦江上的游轮,总也看不够,这就是外滩的魅力所在,所以外滩总是有很多人。我爱我的家乡上海,我爱美丽的黄浦江。
为什么有“上海滩”,却没有“北京滩”、“天津滩”或者其他
很高兴你会提出这个问题,我也很愿意来回答。
中国的城市有很多 ,尤其是老城,每一座城市因为他独特的地理优势,政治地位,已经居住在那的人等等的不同,每一座城市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提到北京,一定是北京城,提到武汉,一定是武汉三镇,想到上海,一定是上海滩。
中国的文字太有趣了,简简单单几个字几把城市的个性给提炼的淋漓尽致,不得不在一次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点赞。
首先来说这北京城。北京不仅仅是新中国的首都,也是辽国的燕京,金国的中都,元朝的大都还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最近最著名的景点,故宫也叫紫禁城,不过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城中城而已,北京的城里外有三层之多,城多了,门就肯定多,初到北京的外地人一定是会被这北京的门给整蒙的。你在北京问路,北京人一准跟你讲,朝哪个门过去,然后又在哪个门怎么转弯。反正他们是很熟悉的。
我们对北京最熟悉的也是那道门啊,天安门,难道不是吗?
北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城墙,如此多的门呢?还是因为他是首都啊,山和潜力果,城阙九重门,没有这么多城墙和城门怎么能算作京城呢?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被划在一个个固定的区域里,不要乱跑,你的社会地位,经济属性决定了你只能在这个圈子里活动,所以在北京生活的人,都说自己在哪个圈子里混。等级森严,尊卑有序。
这就是北京城。
武汉,这些日子,我们对他很关注,首先感谢武汉以及居住在武汉的所有人,谢谢你们为了全国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的牺牲和奉献,不过你们放心,我们都与你们同在。
提到武汉,你估计首先能想到的九省通衢,这是他地理的绝对优势。中国其他城市都是一座城构成,但是武汉不一样,他是三座城市,武昌,汉口,汉阳,连火车开到武汉都要多停两三次。
武汉最大的优势就是处在中国的中间,全国主要的省份和城市,都围绕在武汉边上,从武汉上到北京下到广州,左到成都右到上海,距离都差不多,长江和京广线也都是在武汉交汇,交通实在是太便利了。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武汉太适合做生意了,全国各地商贸往来,商贾聚集,因商成镇。历来已久的码头生活,让武汉人变得很精明,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但武汉人不是那种卖巧的精明,天气太热啊,又让武汉人的性格个别的直爽,不虚伪。跟这样的人做生意,太痛快了。难怪武汉人的小吃是热干面,鸭脖子,怎么听起来都像是快餐,吃完好干活。
前几天网上有个短视频,武汉的大姐骂居委会,“差火”就是不道德啊,不像话啊,但是武汉话讲出来,就是那么的解气,做饭开熟了,就差那么一把火,变成夹生的了,太不像话了。
顺江而下,我们去到上海滩。
首先想问你,你见过沙滩吗?你曾经在沙滩上见到过什么?沙滩就是那么的开阔,那么的包容,只要你来,我就接纳你。
上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难怪上海的文化,叫海派文化。如大海一样,南北中西,到我这,把你们整合到一起,就是我上海的了,海派的,上海滩的。
今天的上海本来一片滩涂地,英国人来了,整理了滩涂,将船停泊,由于这片滩涂地在上海城的外面,所以叫外滩。
今天的上海老城不过只是清代松江县的一个小镇而已,都不是城,你见过中国古代那个城的城墙是圆的?上海老城是的。很随意的建的城墙,然后不便于商品货物进出城,上海老城的城墙也是中国第一个拆的。
上海开埠后,三教九流的人都来上海,搏一个未来,三毛从苏北逃难而来,杜月笙从浦东来,哈同从英国来,你来了,上海就收纳你,不挑剔。
你带着你的文化来,我带着我的习惯来,但是来到上海后,你不自觉的都会丢掉,而喜欢,自觉地喜欢上海的生活习惯,来到上海的人都为自己生活在上海而骄傲,或者说有了一份社区优越感,阿拉上海宁。当然了,能否在这个滩上待下去,你还是要有自己本事的,淘汰也是很恶劣的。说不定你就被下一阵浪花给带走了。
在北京都是混圈子的,但是上海没有这么明显的界限。上海人一般不大爱管闲事,也不喜欢别人管自己的事情,一人有自己的一摊事情。
这就是上海滩。
感谢你阅读到此,如果喜欢,请你点个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