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宝藏的传说,仅明末就有好几个,比较著名的除张献忠江口沉银之外,还有另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藏宝的传说神秘宝藏之谜。据史书上说,李自成进京后,收缴了明朝贵族外亲重臣百官的大量金银财宝,数以千万计,逃跑时据说都带走了,但都藏到哪就不得而知了。有的说藏在了湖北,有的说藏在了河南,各种说法众说纷纭,就连电视剧乔家大院都有乔家派人兑银广盛源拿出了镇店之宝李自成的金元宝。不过至今也没发现李自成的宝藏在哪,已经成为了一个谜。
考古工作者考古的时候,就没有偷偷的把文物拿走的吗
这是个很经典的问题,自从学习考古专业以来,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你们考古人在干活儿的时候,会不会顺手牵羊拿点东西呢??简单明确地回答,不会。
我不能说考古人百分之百都是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说大多数考古人都是有操守的,也指定有人不信。那就从可行性上说,在考古发掘现场,想自己拿走文物,还真的挺难。
首先,在发掘现场,不会有一个人独立发掘的情况存在。可能很多人在电视上看过一些考古纪录片,那里面的考古学家都是蹲在墓穴里,用小刷子一点一点清理浮土。其实,电视上呈现的只是考古发掘的最后一步。前期的发掘工作大多是体力活,得请民工来清理表层土,进入遗址层或者墓室的时候,才由专业的考古工作者来清理。那么好,工地上有民工,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也不止一个,考古发掘还都是在白天进行,怎么拿走文物而不被别人发现呢?
其次,大多数发掘出来的文物,都挺不值钱的这是真的。。。古代社会等级分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平民百姓,他们的墓葬里不会有什么金银珠宝青铜器。如果是史前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就更差了,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石器陶器,像红山文化那样的玉器,其实只能算凤毛麟角。那么这些普通文物,费那么大劲、冒着坐牢的风险偷回去,除了摆在家里玩儿,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如果是特别好的遗址或者墓葬,在发掘现场会有更加严密的安保措施。级别越高,安保越强。以答主去过的南昌海昏侯墓为例,在发掘现场,有围墙围起来,门口就是荷枪实弹的武警,工作人员想要进去必须检查证件。在海昏侯墓的上方专门搭建了棚子,里面多角度设置监控。发掘人员的一举一动都被拍摄着,发掘出图的文物也会一一拍照记录,然后存入库房,根本没有私自拿走文物的可能呀。
可能有人会说,在某些博物馆确实发生过监守自盗的事儿,但那属于文物保管方面的问题,跟考古发掘其实已经是八竿子打不着了。
最后补充一句,评论里面看到的奇葩想法太多,一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立马废除考古。还有人觉得,我可以随便骂你们,污蔑你们是贼,但是你作为博士就不能反过来说我,真是呵呵了。。。不好意思,我这个博士偏偏没你们想的那么“大度”,遇到喷子,一个字,怼。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
看到题目,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乃始皇帝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成为后世正统皇帝的印证。
据说,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刻着八个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以后,传国玉玺被奉为国之重器,天子象征,得之则受命于天,失之则气数已尽。
所以,可以说,传国玉玺见证了历朝的兴衰。
秦亡时,子婴将玉玺奉上,汉高祖刘邦获得;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取玉玺,太后大怒,以玉玺击之,玉玺从此破损一角,王莽让人用黄金补了缺。
王莽兵败,玉玺数次易主,最后到了刘秀手里,东汉兴起。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入宫杀宦官,段珪携灵帝出逃,玉玺丢失。
到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进洛阳,获得了传国玉玺,将其藏于妻子吴氏处。
孙坚身死,玉玺归袁术所有,袁术称帝不久也死了,荆州刺史徐璆找到玉玺,献往许都,玉玺复归汉室。
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命人在玉玺肩部增刻“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自己非“篡汉”。
司马氏窜魏称帝,传国玉玺归晋。
晋怀帝司马炽被前赵刘聪俘虏,玉玺归前赵。
后赵石勒灭前赵,玉玺由其所有,增刻“天命石氏”。
冉魏建立,玉玺归冉魏。
冉魏求援晋朝,晋将索要玉玺,连夜送往健康,传国玉玺复归司马氏。
接下来是混乱的南北朝,玉玺几经易手,最后到了隋朝手中。
隋朝亡,隋炀帝之孙杨政道遁入漠北突厥,携玉玺前往。
贞观四年,李靖讨伐突厥,杨政道返归中原,将传国玉玺逢于唐太宗,玉玺归李唐。
唐末,,天下乱,朱氏窜唐,夺玉玺,建立后梁,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国玺归后唐。
后唐灭亡,传国玉玺丢失数百年。
到了宋朝,哲宗时,农夫从耕田中发现传国玉玺,经十三位大学士鉴定,为始皇帝时期所制国玺。
靖康元年,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玉玺也被掠走,国玺再次丢失了踪迹。
元朝时期,传国玉玺忽现于元大都,被权相伯颜获得,将其磨平给了各位王公大臣做私章,从此
传国玉玺不知所踪。
朱元璋建立大明,据称几次深入漠北,一为灭穷寇,二为追寻国玺下落,但始终未果,玉玺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