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谷之战”这是演义故事,与历史无关,也就是说,这故事的原作者是罗贯中,“为什么”只有他最有发言权了上方谷之战。
从演义故事风格看,罗贯中编一个“逆天改命未遂”的故事,无疑是给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同时增添一笔悲剧色彩上方谷之战。
如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上方谷之战,让诸葛亮算到会下雨,那诸葛亮就不用火攻了吗?或者,罗贯中让司马懿父子如果真的殒命上方谷,告诉我,后面的故事该怎么写?
让诸葛亮克复中原成功上方谷之战,这种故事你若喜欢,你也可以编啊!
天天问演义故事这个为什么上方谷之战,那个为什么,
罗贯中表示:我想怎么写,需要你教?
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岐山,以劫来的军粮为诱,引司马懿攻破诸葛亮重兵把守的军粮屯集之地——上方谷!
时值春荒,百姓生活困苦,魏国好不容易征来的军粮,却让诸葛亮以“暗送”木牛流马之计给搞到了手上。曹睿下诏也有怪罪之言。司马懿“偶然”得知诸葛亮藏粮之地,千算万计也想弄回粮食来。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司马懿万万没有料到诸葛亮会在屯粮里撒上火油,地下埋藏焦炭。结果打掩护围攻祁山大营的仗没成功不说,自己和部下大将差点被一通大火活活烧死!
晴了九个月的天,突来一场大雨!浇灌得司马氏重燃生机,也浇灭了诸葛亮完成北伐,中兴汉室的梦想!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天不助我,助曹耳!
上方谷一战,假如没有那场天助司马氏的大雨,诸葛亮北伐的成功机会就大了吗?
在演义里所呈现的确如此!
上方谷袭取粮草的除了司马懿父子,还有多名曹魏大将、司马氏部下精锐。曹睿数度罢免、启用司马懿,说明在魏国确实是无人可与诸葛亮抗衡,启用司马懿实属无奈!上方谷司马父子如果殉命,对诸葛亮来说就是离伐魏更进一步了。
正史上,根本就没有上方谷一战。既然问题是说“上方谷一战,假如没有那场大雨……”,那么就算是一个根据“演义”来提的假命题了。
鄙人觉得,即使司马懿上方谷丢了性命,诸葛亮伐魏虽然说出现曙光,但是,离正真的成功何其遥远!
魏国,独得三国4/7的国土,地大物博,粮产丰饶,人口众多,人才众多。诸葛亮伐魏所采用的是分解、蚕食的战略。在军资消耗上,蜀国已经显现疲态!国内反战呼声极高,就连后主刘禅都有疑问,这样的仗还打得了多久?
还有一点很重要,上方谷一战后,诸葛亮名殉五丈原,急死的?气死的?急有,气也有!但最主要的还是诸葛亮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已然油尽灯枯之状,命不久也!
所以,不管上方谷有没有那场大雨,诸葛亮北伐成功的机会都微乎其微!
谢谢邀请!诸葛亮在上方谷没有烧死司马懿,灭火之后,为什么不派兵继续追杀?这确实是个疑问?原因是,凭诸葛亮此时的实力,远不能和司马懿相比,大火熄灭后,诸葛亮能自保就很不错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远道而来,总想尽快取胜,可是司马懿就是不出战,弄得诸葛亮没有办法,时日一久,肯定前功尽弃,必须退兵。这时司马懿也看清诸葛亮的心理,要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退兵,认为进攻的机会到了。紧接着探马来报,诸葛亮正往上方谷运送粮草,看来是想长久屯兵。司马懿派人截到两辆车子,果然是粮食,司马懿于是就想袭击上方谷,一旦夺了诸葛亮的粮草,诸葛亮的必败。其实这都是诸葛亮的计谋,这是实在没有办法的最后一招,一旦识破。就必须赶快退兵了。司马懿为了夺得诸葛亮的粮草,进兵上方谷,打得魏延节节败退,当司马懿父子进入上方谷,谷口大火燃起,退路被堵,司马懿才知上当,可为时已晚,心中暗想,必死无疑了,仰天长叹,我命休矣。也是司马懿父子命不该绝,这时天空电闪雷鸣,紧接着大雨倾盆,瞬间,大火熄灭。诸葛亮见此情景,仰天长叹,天不助我也!这时蜀军布置在上方谷的人数不多,大约百千人,如果多的话,司马懿也不敢进上方谷,引不进去,作用不起。司马懿平时作战,步步小心,这次“天救我也”,赶快逃走,防止再次中计。所好司马懿没有反击,若反击,诸葛亮就麻烦了。可以说,这时诸葛亮身边的兵马,根本没有进攻的能力,若等到外围军队到来,司马懿早已跑了。
诸葛亮这一计未成,给养又跟不上,于是就赶紧退兵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