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然有责任伯仁是谁,因为“你”恩将仇报。

伯仁是谁: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有责任吗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晋,记载的史书《晋书》之中,西晋末年北方的五胡乱华,匈奴人伯仁是谁、羯人相继起兵,结果经历了八王之乱的西晋王朝如同一个破筛子,被异族们给打碎,结果就是长江以北遍地腥膻,成为了胡人铁蹄的践踏之地,于是乎衣冠南渡,中原陆沉,北方汉人开始向南方的逃亡。

伯仁是谁: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有责任吗

五胡乱华与东晋的建立

伯仁是谁: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有责任吗

此时西晋时代的琅琊王司马睿伯仁是谁,在这些南渡贵族的支持下,在西晋皇室被匈奴人倾覆以后,在南方建立起东晋王朝,继续着司马氏晋朝的国祚,然而司马睿能够称帝,是因为南方大家族尤其是王氏一族的大力支持,因为王氏家族有着很大的权力,有着“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

王氏家族中当时比较有名的就是王导、王敦兄弟,因为司马睿论功行赏,王导在中枢为官,二王敦在镇守在武昌一带,成为手握大军的军阀伯仁是谁。后来王敦不满足自己的权力,甚至还从武昌顺江而下,举兵谋反,可是此时在东晋都城的建康城内上有王导的王氏宗族一大家子,而此时王导及其王氏一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司马睿的手中,为了能够挽救王氏家族的命运,王导带领自己的一大家子人来到皇宫外面,跪地求饶,向皇帝撇清与王敦的关系。

正当王导跪在皇宫之外伯仁是谁,不知道如何开解王氏族人的罪责的时候,大臣周顗正好上朝,于是王导向周顗求救,希望他能够向皇帝说点王家的好话,可是周顗并没有理财王导,而周顗见到皇帝之后,却说尽了王导的好话,并区分了王敦和王导,司马睿听从王导的谏言,周顗从退朝后看见仍然跪在外边的王导,但是仍没有理睬王导的呼喊,但是周顗回到家中后,连夜又给皇帝上书,说尽了周顗好话,但是周顗所做的一切,王导却不知道,他认为周顗不管王导的求援和死活,于是内心对周顗生出恨意。

而王敦从武昌率军出发后,竟然连战连捷干掉了司马睿派出的平叛军队,最后还占领了都城建康,掌握了东晋王朝的大权,于是王氏家族重新在朝廷上掌握大权,而王敦也要清除异己,于是王敦在征求意见如何处理周顗时,提出三个方案,一是让周顗为三司的高官,王导选择沉默,二是让周顗为尚书仆射这样的高官,王导仍然选择沉默,于是王敦说周顗这样的人看来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杀掉吧,王导仍然选择沉默,于是周顗就被王敦杀掉了。

可以说王导完全可以救周顗的,然而却最终眼看着周顗被杀。

《人民的名义》中的高书记也对伯仁之死认识的十分深刻

王敦掌握大权之后,王导重新出入朝堂,后来王导在整理文书的时候,发现了当时周顗给皇帝上书为王导一家说情的表章,后悔不迭,因为周顗的字就是“伯仁”,于是发出了“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的感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做好事不留名也不一定是对的,有时候你真得让你的朋友知道你确实帮助了他,否者他可能会深深的误解你,甚至记恨于你。

谢邀。"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它的本意是:"虽然我和伯仁有矛盾,却没有杀死他的本意,伯仁之死,确实是我怨恨他而被人杀死。伯仁之死和我有直接关系。

伯仁是谁: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有责任吗

伯仁是谁: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有责任吗

伯仁是谁: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有责任吗

伯仁是谁: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有责任吗

(晋元帝司马睿)

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东晋时期,伯仁是东晋尚书周顗(yi)的字,就好比诸葛亮的字"孔明"一样。

我们都知道西晋灭亡后,皇室子孙司马睿在司空王导的辅佐下,带着北方一部分皇室和百姓,南渡长江,在建康(南京)建立了东晋,他就是晋元帝。

王导为了巩固司马睿的基业,找到在本地当官的弟弟王敦一起辅佐司马睿。弟兄二人位高权重,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有"王马共天下"之说。

司马睿称帝后,王敦居功自傲,不把皇帝放到眼里,时常有大逆不道的举动,司马睿就疏远了他,逐渐宠信刘隗和刁协。

王敦一看这架势,分明是排挤自己,于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这时候,当哥哥的王导感到了危机,弟弟造反,如果皇帝怪罪,自己难逃一死。

(王导)

王导害怕受到王敦造反的牵连,每天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表示自己忠诚,表示不和弟弟王敦同流合污。这时伯仁上朝刚好经过王导身边,于是王导就小声的对伯仁说:"周哥上朝后,在皇帝面前给美言几句,老王在此求你了,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王导低声下气说了好多话,结果伯仁根本没理他,昂首阔步进了宫殿。王导很生气。心里只抱怨伯仁不讲义气。

其实伯仁都记下了王导说的话了,只是没有表示罢了。伯仁上朝后,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此后,王导每天都带着这子孙在殿外门口跪着,以示清白,没有通敌。又一次,散朝后,司马睿留下伯仁喝酒,伯仁平时好酒,可能喝高了,他跌跌撞撞的往回走,王导想知道皇上的意思,于是就问低声下气的问伯仁情况,王导连叫“伯仁兄,伯仁兄”,结果伯仁没正眼瞧他们,摇摇晃晃走了。

但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

王导不知道这些,见周伯仁这样,便很生气,不仅如此,他怀疑伯仁向晋元帝说自己的坏话了,于是暗恨伯仁。

(王敦)

却说王敦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很快把刘愧和刁协打败了,司马睿一看风头不对,于是对王敦进行封官许愿,王敦一下子成了说一不二的权臣了,这回司马睿真成了傀儡皇帝了。

王敦总揽朝政,位极人臣。有一次他征求哥哥王导的意见:“伯仁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你觉得如何?王导不言语。

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

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沉默。 于是王敦就把伯仁杀了。

后来王导在整理文件时,发现伯仁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原来伯仁一直在维护自己,想到之前自己的表现,想到自己不负责任的沉默,王导羞愧难当,回到家对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我对不起这个好朋友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人好事一定要说出来,不然会被冤枉的(现在没这样的人和事)其实更深层次是,由于自己的不作为,害死了好朋友,也可以引申为无心之举有时也能害死人。

(伯仁之死)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